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发展问题的发言

时间:2022-08-17 02:23:32

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发展问题的发言

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的安排,我就“十一五”发展问题,先作个发言。明天下午,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来看,“十一五”规划极其重要。它是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规划。20__年至20__年,绝非平平常常的5年,而是我市现代化事业必须大有作为的5年。因为到“十一五”末,20年战略机遇期就过了一半。“十一五”干得怎么样,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走向,事关我市在20年战略机遇期是留下遗憾还是宏图大展。如果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强,对今后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得透,战略目标定位准,那么总体思路就清,工作抓手就明,对于切实抓住并且用好战略机遇期,加速奋力崛起、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8月8日至11日,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重点研究了我省“十一五”发展问题,为我们做好“十一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思路。

我市自去年底开始,依托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平台,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纲要(草案)及其八个分报告已经出炉,下午大家将重点讨论规划纲要(草案)。下面,我就“十一五”发展规划,讲四个问题。

一、“十一五”发展环境和目标的确立

在即将跨入的“十一五”时期,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宏观环境?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是我们规划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明确的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面临的形势。从大环境看,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贸易和投资的恢复构成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进一步加速。我国在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经过改革开放26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生产总值已跨越1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超1000美元,进入了经济加速增长的惯性阶段。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市场需求加速扩张,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WTO规则全面接轨,制约发展的体制将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自身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加速增长的态势开始形成,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特征初步显现。今后一段时期,依托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自身条件,我市长期集聚的能量必将加速释放,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政策环境讲,我市是国家、省希望发展、支持发展的地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将从概念层次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将对我们的发展更为有利。在“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中,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十分吻合,壮大优势产业、加强薄弱环节存在很多机遇。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使我市在华东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立足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谋求联动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物质支撑条件讲,“十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300多亿元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建设;"3671”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使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已经具备了在新的起点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就不利因素而言,主要是:一是工业化的差距。我市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总量还不大,结构还不优,竞争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较少,经济结构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靠拼资源,节约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走上轨道。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大。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人达2572元,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34.8%;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城乡差距较大;农村还有2万绝对贫困人口和7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三是经济外向度偏低。“十五”以来,开放步伐逐年加快,但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20__年,全市经济外向度仅为1.5%,外贸出口额占全省比重不足1%;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四是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我市尚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20__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度为0.512,距“基本可持续型”(发展度0.70--0.8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加大,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五是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市正处于劳动力增长的第二高峰期,目前全市离岗职工人数7.5万人,因农村城镇转型、农民进城务工新增就业人员约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市将面临10万多人的就业压力。而且增加就业岗位的难度在于,一方面国有企业比重大,人数多,压力大;另一方面集体、个体等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比重太小,容纳有限。

(二)“十一五”目标的确立。初步提出“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1%,到20__年达到500亿元,人均达到2466美元,财政收入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实际工作中要按照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奋力崛起“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到20__年要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20__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430亿元和55亿元,各项 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到20__年再翻一番。同时,在确定“十一五”发展目标时,不仅要追求经济的较快增长,还必须统筹社会的和谐发展。要综合考虑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层面。除了总量、人均和速度目标外,还要包括反映经济结构改善、工业化水平提高、增长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的指标。如三次产业比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投资率、消费率、经济外向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万元GDP能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二是社会层面。包括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公共事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三是制度层面。包括市场化程度、市场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指标。这几个层面的目标,都需要在规划中加以体现,特别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健全定性或定量的具体指标,形成一套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以引导各方面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奋力崛起和跨越发展进程。

(三)目标提出的主要依据。第一,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任务是:第一步到20__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00美元;第二步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第三步到z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以上。现在看,第一步战略目标可以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前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充分体现奋力崛起的主题。要实现奋力崛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主要经济指标要尽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这一要求,“十一五”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发展得更快一些,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市经济自20__年出现6.7%的增长“拐点”之后,至今已有3年的上升期,GDP呈逐年加速态势,“十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到12.6%。根据未来宏观环境发展的趋势和宏观调控的机遇,我市“十一五”期间所处的环境比“十五”更有利,应当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周期性来加快发展,争取有一个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所以,“十一五”GDP年均增速安排为15.1%是可行的。一是二产支撑。二产“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速13.2%,“十一五”期间初步安排为18.7%,是留有余地的。从大项目支撑看,“十五”期间仅有张集煤矿、洛河电厂1号机组、田家庵电厂3号机组技改、淮化“1830”工程等大项目竣工投产,加上今年投产和即将投产的张集北矿、田家庵电厂技改二期工程,数量有限;而“十一五”期间仅现在在建的就有8对新矿、5大电力项目、10万吨浓硝酸技改以及即将开工的120万吨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这些都能在20__年前后相继竣工投产,到20__年煤炭产量达到7600万吨,到20__年达到11220万吨,均价按350元/吨计算,销售收入20__年为266亿元,20__年为392亿元,其增加值分别为96亿元、149亿元;发电装机总规模到20__年达900万千瓦,到20__年达1000万千瓦,上网电价20__年按0.3元/千瓦时计算,20__年按0.35元/千瓦时计算,到20__年电力工业销售收入为93亿元,20__年为283亿元,增加值分别为36亿元、108亿元。所以,实现二产年均增速18.7%的目标是有把握的。二是三产支撑。三产“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速9.1%,“十一五”期间初步安排为12.0%,是积极可行的,主要基于工业化的带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山南新区开发等因素形成新的第三产业群,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等,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消费的拉动等因素。三是一产支撑。一产“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速5.9%(有20__年农业遭受特大洪灾因素),“十一五”期间考虑到我市农业的有限发展潜质和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坚持在“十五”基础上平稳增长,初步安排年均增速为6.0%。从以上的分析看,我们不仅能够确保完成规划目标,而且翻两番的目标通过努力也是能够实现的。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导向

“十一五”发展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主调,以建设循环型工业体系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途径,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支撑,全面实施“3671”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进一步完善和确定发展战略,给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更加清晰的定位。“十五”期间,我市实行了重大项目带动、科教兴市、大开放、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必须切实坚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实现省委郭书记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新理念,如何深化和发展既有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抓住我市未来五年的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想有五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坚持重大能源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能源是我市立市的根本,是我市的基本市情,离开了能源,就谈不上崛起。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开发战略,是未来我市加快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坚持重大能源项目带动战略,强化工业立市的基础,与王省长提出的工业强省理念是一致的。通过重大能源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能源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实施东向发展,是对我市大开放战略的深化,也是对区域发展定位更准确的把握,目的在于融入长三角、推进大开放,借力长三角、促进大发展。接轨长三角,就是接轨开放、接轨国际、接轨发展;就是要知己知彼,找准对接点,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就是要凝聚自身优势,以资源换项目,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就是要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市场相接、体制相融、产业联动、人才互通,重点围绕 交通网络、信息平台、产业发展、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错位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推动发展战略。创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不足的市来讲,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现在,国家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我们必须把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动崛起的战略性举措来认识和对待。加快创新,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把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四是坚持城市化带动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化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吸纳力。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服务配套的要求,加快发展小城镇,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将是我市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把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安排、重点扶持。统筹城乡发展,核心任务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城乡配套改革,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十一五”发展的重点

(一)锻造工业脊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市“十一五”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完成“十一五”战略目标,必须壮大一批优势工业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工业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项目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对外开放的桥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载体。抓住了重大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发展工业的“牛鼻子”。因此,项目建设始终是贯穿“十一五”的主线。项目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来进行,要紧紧围绕“3671”行动计划来规划,狠抓重大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成功率,全力推动“资源转化、产业转优、城市转型”。要按照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培植优势产业群。产业集群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首先提出,是指特定经济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以及相关机构的集合。中小企业也要实行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同产业及其产业链的聚集,二是产业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产业群向上延伸到原材料、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设施的投入供应商,向下延伸到销售网络、客户和环保产业,侧面延伸到中介机构、金融部门、科研院所、培训中心等。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主导产业,特点是有强劲的竞争力。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我市“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式发展。要由发展单个旗舰式企业向培育舰队式产业集群发展,由单个产品、单个企业向系列产业、工业园区发展,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着力培育煤炭产业群、电力产业群、煤化工盐化工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群、机械电子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提升综合竞争力。还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谋求诸如煤化盐化一体化的圈域化发展途径,形成与周边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经济带、经济圈。

(二)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统筹的思想、市场的办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主攻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结构化调整、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十一五”要在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方面下功夫,着力实施“5118”工程。大力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延伸,大力延伸稻米深加工、面粉深加工、养殖业深加工、蔬菜深加工、水果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完善各种利益的联结机制,放手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不断提高农业化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四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不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名特优新产品、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建设,积极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名特优农产品。

(三)实施东向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我市奋力崛起的主轴线。前不久,市委召开的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我市东向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必须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确立其战略地位和实现途径,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一五”时期,继续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融入“长三角”、渗入“珠三角”、面向日韩为重点,牢牢把握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调整重组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结合起来,力争总量上有较大的跨越,质量上有明显的提升。要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突出制造业利用外资,注重一些产业的整体承接和链式化招商。二是继续办好开发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火车头”的作用,按照“区域集中、投资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主题,壮大韩国工业园、万向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和益益乳业科技园等一批园区的规模和实力;突出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升园区的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突出促进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配套建设。三是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必须有好的环境。好的环境对外是竞争力,对内是亲和力;差的环境对外是排斥力,对内是破坏力。新一轮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是综合素质、效率、诚信水平的竞争。“十一五”要继续把治理、巩固、提升、创优发展环境当作加快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视为一项重要职责,深入分析,研究对策,大力营造法治环境 、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人才环境、人居环境。四是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未来五年,应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和国际化经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拓宽我市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

(四)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十一五”时期是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地方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如何,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我们要向更高战略定位、战略目标迈进,就必须在深化改革上做文章。一是突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十一五”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解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深化其它领域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政府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做的,哪些是政府限制做的。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二是深化国企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的有效性,重点是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考核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和方向,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合理流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资产拍卖、优化重组等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产权置换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到位。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法律效应。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大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引导民营资本加快涌入,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平等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健全市场规则与加强市场监管,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统一、公正、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秩序,为进入市场的所有经济主体提供一个信用高、可预期、透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在市场内自由流动与配置。

(五)推进节约型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市在建设“三大基地”过程中,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通过节约型发展,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坚持节约型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厉行资源节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实行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把厉行节约体现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体现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大力节约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大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量,积极推进节水、节电工程,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加大能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回采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减“三大基地”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十一五”期间,必须着力抓好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十大工程建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永续利用;必须加快瓦斯、粉煤灰、煤矸石、矿井水和余热余能等循环利用;必须全面实施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实现废物“零污染”排放。三是推进技术创新。这是推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的加工转化率。有关资料显示,煤转电效益可增加5倍,煤转化工效益可增加10倍多,煤转油效益可增加20倍。“十一五”要在煤炭深加工上有更大突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坚持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是“十一五”时期的显著特点;社会和谐,是“十一五”发展的重要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县区发展。要把加快城市化进程摆到重要位置,着力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防洪保安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辐射功能,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启动山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外环线、引江济淮、农村通达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四城联创”的目标。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改善农村面貌,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就业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要加强分类指导,发展特色经济,激发县区经济活力。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好城镇拆迁、土地征用、农民工工资、企业改制重组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职业教育滞后等问题;健全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医疗救治机制,扩大公共卫生体系的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建设,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文化大市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素质。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对就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是健全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努力在参保覆盖面、统筹层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加大城市和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初步形成社会 保险、救济、福利和互助等相结合、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强公共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方案和应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六是加强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加快生态市、县区、村镇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污染防治,完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力争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努力开创“十一五”工作新局面

规划“十一五”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十一五”工作的开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凝心聚力,善谋实干,在实施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着眼于“十一五”,拧成一股劲,鼓足一股气,形成一盘棋,敢于进取,勇于争先,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

一要求真务实。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求“十一五”发展之真,务“奋力崛起”之实。谋长远,深研究,重实施。具体到战略层面,就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把握规划的战略性,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景考虑;在技术层面上,把握好战略性和操作性的关系,合理安排发展时序、项目梳理、时空调控、措施配套;在操作层面上,目标任务要明确,保障措施要可行,对重大问题、战略任务、关键领域、重要政策、重大项目要深入透彻,切实增强规划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克服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防止流于形式,对规划目标和重点工作要一项一项地抓,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要科学决策。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扬民主、启动民智、集思广益的过程。制定和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和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贯穿于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在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安排,要广泛听取意见,由集体讨论决定;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听证和公示,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建立和完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

三要强化效率。好的发展思路、好的发展措施,必须高效实施。决策过的事,要坚持“快干”,立说立行,说干就干,一天也不能耽误,一刻也不放松,始终有一种食不甘味、寝不安食的责任意识,始终有一种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争先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全力抢拼,奋力赶超。要坚持“真干”,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多做少说、只做不说。要坚持“苦干”,对工作中认准的目标,要有一抓到底的盯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狠劲,绝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精神成为自觉行动,真正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发展能力,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十一五”发展的崭新局面。

上一篇:煤矿企业环保工作汇报材料 下一篇:我市安全生产调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