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德育于细节升品行于实践

时间:2022-08-17 01:45:30

融德育于细节升品行于实践

平山区桥头镇中心校地处桥头镇中心路,是平山区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现有教职工75人,学生401人。学校本着和文化理念,以打造“最美乡村学校”为办学目标,不断求实创新。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遵循快乐德育的理念,践行陶行知“生活即德育”的德育观。抓德育细节,重德育实践。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层面,融入学校家庭各个领域,融入学习生活各个时段。

一、文化引领 提升德育内涵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学校以“和”文化为引领。一楼正厅的布置突出“和文化”理念。13个不同字体的“和”字,意在创建和洽的教育团队、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美的校园环境、和睦的校园氛围。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箴言,本溪精神的弘扬,顶棚的小脚丫的设计,还是走廊两侧的道德格言,都让每一个走进这座楼的人感受到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达到无声教育的效果。二楼以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布置。意在弘扬儒家文化,让师生受到儒家道德的熏陶,修养心灵。三楼是学习篇,包括求学、博学、勤学、善学、好学五部分,走廊尽头雕刻诸葛亮的《诫子书》,提醒学生做刻苦学习、勤俭节约、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同楼层不同的主题文化,提升校园德育的内涵,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细节培养 践行生活德育

1、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生活无小事,事事即德育”这是我校遵循的德育工作原则。我们让每个学生在班级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从而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全校14个班,每班的门窗有人管理,地面有人清扫,花盆有人浇水,桌椅有人摆放。每个角色带给学生的都是一种体验。在体验中,学生付出了辛苦,养成了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学会了坚持,养成了持之以恒的习惯;付出了努力,养成了凡事认真的习惯。在我校,德育不靠简单的说教,而在身体的践行中体现。

2、人人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习惯是我校优秀队员必备的条件。入校即成排,出楼即站队;课堂做到三个一:一声礼貌的问好,一次积极的发言,一个响亮的回答;课间走廊做到三个静:静心、静言、静行;间操做到三个齐:心齐、排齐、动作齐;与人相处做到三个和:心态平和、语气柔和、说话温和。做好一式”(周一升旗仪式)、“一岗”(文明礼仪监督岗)、“一会”(主题班会)。加强检查督促。采取“日检查、周评比、月主题、学期评选”制度,其中日检查是基础管理,周评比是及时反馈、月主题是每月一德育教育大主题,学期评选是评出行为习惯示范生。形成“教育-管理-反馈-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把养成教育渗入到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让好习惯时刻伴随学生左右。

三、注重实践 打造德育特色

学校将德育与智育、美育有机结合,注重德育特色―小社团的开发与创新,至今历经十年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小社团 大德育”德育特色品牌。2006年--2009年我校开发五个学校社团,2009年--2013年除学校社团外、相继开发十四个班级社团。2013年学校对现有校舍进行有效整合,规划出独立的少年宫活动区,重点打造三大项德育社团。第一类:经典诵读活动;第二类:传承民间工艺活动;第三类:竞技体育与文艺活动,共九个德育社团,每周二和周四开课,分高低两个年级上课,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社团活动。德育社团坚持常规活动与传统节日、纪念日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注重社团内评比,学期末展示,使学生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受到激励而不断创新。

经典诵读活动。“以诗为媒,以古为训”,低年级以弟子规、童谣为重点,高年级以古诗词、中华美文、经典古诗文为重点。现在学生能熟练诵读《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篇目,熟悉张爱玲、席慕蓉等诗人的诗歌。学校经典诵读社团还与“道德早餐”相结合,利用晨会开展讲故事比赛,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开展演讲活动,锻炼口语表达。倡导学生和家长共读经典名著,共同书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征文评比,诵读大赛等活动,在经典中明理导行,内化道德规范,提升道德素养。

传承民间工艺活动。包括泥塑、手工制作、辽砚欣赏。我校地处辽砚产地,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开设辽砚欣赏课,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创新精神的孕育。泥塑社团的学生用黄泥捏出风景、动物等各种作品。手工制作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玉米叶、桔梗等农村垂手可得的东西进行手工编织、充分利用瓦楞的特点勾画风景。我校班级门口的瓦楞纸画就是各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商讨、研究,完成画的创意,学生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品。每幅画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都是班级凝聚力的体现。

竞技体育与文艺活动。包括葫芦丝、电子琴、书法、素描、棋类、舞蹈、足球七项活动。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葫芦丝社团的学生已能熟练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名曲。电子琴的学生已能熟练弹奏《小星星》等曲子。我校是本溪市足球基地校,足球社团在区业余体校肖长斌和本溪市足球教练刘卫星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不断掌握足球技能。学校适时开展足球对抗赛,让学生的足球技能得到良好的展示与发挥。在“本溪市中、小学生体彩杯足球比赛中”获得小学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也在全体球员的带动及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校掀起足球活动的热潮,“小足球 大课间”成为学生最爱参与的活动,它不仅为我校迎来2013年省级现场会的成功召开,更让足球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期末“童心飞扬 梦想启航”德育社团成果展示,包括葫芦丝演奏、电子琴合奏、手工制作展示、书法汇报等,给孩子提供展示平台,体验收获的喜悦与成功。

我校德育社团自创建以来,校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优化,多起点的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理念与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其成绩有目共睹:我校推出泥塑校本教材;有60多名学生的泥塑作品获国家百幅优秀作品奖;《本溪日报》、《本溪电视台》相继报道我校的德育小社团活动。2009年辽宁省农村小学美术现场会在我校召开。2012年在本溪市德育第二课堂成果展示会上做经验交流。

四、开展活动 搭建展示平台

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画廊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感恩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其中,一横老师的感恩教育视频让全校的学生在感动的泪水中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大禹治水”“完璧归赵”等民族精神动画视频培养学生动脑、勇敢、爱国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开展文体科技活动。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文艺展演、一次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市区各类比赛:“养成教育征文”“校园剧”“书画大赛”我校都积极参加,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在区“核心价值观在我心中”校园短剧评比中获优秀表演奖;在市环保大赛中,我校学生用冰果棍粘贴的作品“家园”获一等奖。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每年都有近20人的科幻画获市级奖项。在辽宁省未成年人“放飞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中,学校获“优秀团体奖”。

五、拓宽渠道 增强德育实效

1.走进家庭。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坚持每学期家访和个人重点家访;坚持每学年对一年级新生家长增加一次家长会;坚持每学年召开一次亲子活动;坚持制定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参与学生生活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学校把学生行为习惯细则制成简单的表格发给家长,让家长督促学生按表格的标准培养学生习惯。这种双向的交流保持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利于学校的管理,也有益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走向社会。学校组织学生先后到博物馆、抗联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科技宫参观,并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安全普法教育,我校的队活动也不仅仅局限在校内,学校组织学生在细河边做“红领巾心愿漂流瓶”活动,到望溪公园纪念碑做入队仪式,邀请老同志为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教育的直观感,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言行举止,也是对学校开展的养成教育的检验。活动育人,增强德育实效。

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注重细节管理,于实践中增强德育实效。先后被评为本溪市德育先进校,国家级特色校。今后我们将不断践行“和文化”理念,寓教育于细节,升品行于实践。向最美乡村学校迈进!

上一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下一篇:新时期下的职教机械加工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