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并举:中国古代鬼故事的传播初探

时间:2022-08-17 12:35:45

文史并举:中国古代鬼故事的传播初探

摘要:中国古代鬼故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传播经历了文史结合以及文史分离的过程,其传播特点是传播者以史官、文学家居多。在宋代以前,这些鬼故事直接显示当时的现实;宋代及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性思想成长较快,开始借鬼故事来折射社会生活,批判现实,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显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鬼故事;传播

文章编号:1008-4355(2011)02-0124-04

收稿日期:2011-03-01

作者简介:王炬(1966-),男,重庆涪陵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1.02.19

一、 中国古代“鬼”的概念探源

中国古代鬼故事是中国古代鬼文化的一部分。古代鬼文化是对有关人的死亡、丧葬、祭祀、招魂、民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和相关学术研究的总称。中国古代鬼文化产生很早,历史非常悠久,先秦典籍中不乏记载。殷商时期人们的鬼神观念非常强烈,“ 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金滕》谈到周公敬奉鬼神是一种能力:“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1] 。《春秋左传》也有不少讲鬼神的地方,并较早提到了“厉鬼”的说法。如昭公七年有以下记载:“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2]。又如:“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1]1197在语言解释上,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鬼,人所归为鬼。”[3]意即人死后的归宿是变为鬼。

先秦学者对待鬼的态度大相径庭。《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此处强调的是人以“道”治国的作用,用“道”治天下,则鬼也伤不了人。孔子比较理性: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墨子坚信“鬼神之有”[4]。 韩非子则认为迷信鬼神会导致亡国的严重后果:“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5]而且,他认为百姓的鬼神观念与国之治乱紧密相关:“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上盛蓄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5]142-143荀子不信鬼,认为人在恍惚之时才会见鬼:“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6]总之,先秦学者有关“鬼”的众多的争论,为后世鬼故事的创作与传播打下了观念上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鬼故事的主要内容及其传播

鬼故事是记录有关鬼的事件的一种文学体裁,宋代以前也被看作是历史体裁。总的说来,中国古代鬼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领域都得到了记录和传播,尤其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非常突出,内容主要是鬼梦和鬼故事(鬼害人、人捉鬼、人鬼恋等),早期的传播者多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下简述古代历史和文学方面鬼故事的发展历程和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左丘明《左传》记载了多个异闻和鬼神。中国古代部分史书有记录异闻怪事(鬼神)的习惯。如上述“多叙鬼神之事,预言祸福之期”的《春秋左传》。因为春秋时期人们重视祭祀鬼神,希望得到神鬼的赐福。《左传》中此类记载很多,如《左传》中就有白日见鬼的记述,比如庄公八年齐侯行猎见彭生之鬼魂而坠车伤足。在成公十年里还绘声绘色地记录了晋侯梦中的“厉鬼”:“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

唐代以前,《左传》的传播较为曲折。在汉代,《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立于学官”,就是在国立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请专家讲授;《左氏传》却只在民间传授。“汉初的张苍,曾为秦朝御史,主持四方所上文书,也曾从荀卿学习《左传》,张苍又把《左传》传给贾谊,贾谊又传授到自己孙子贾嘉,贾嘉传给河间献王博士贯公,贯公传给自己小儿子贯长卿,贯长卿传给张敞和张禹,张禹传给萧望之和尹更始,尹更始传给自己儿子尹咸和翟方进及胡常,胡常传给贾护,贾护传给陈钦。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古籍,发现孔壁中古文《左氏传》,又从尹咸和翟方进学习《左传》。这是西汉一代私人传习《左传》的过程。”[7]这样的师徒相传只是小范围的人际传播,影响力非常有限。

西晋杜预自称有“左传癖”,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影响很大。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左氏大行于世者,预力为多”[8]。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注释对于经典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春秋左传》记载鬼故事也引起了批评。晋代经学家范宁对《春秋左传》的优缺点作过概括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唐杨士勋疏曰:“‘其失也巫’者,谓多叙鬼神之事,预言祸福之期,申生之托狐突,荀偃死不受含,伯有之厉,彭生之妖是也。”[9]

唐朝时,《左传》列为“九经”之一,立于学官,并用于开科取士。唐代、宋代都曾刻《左传》等经典于太学的石头上,称为石经。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命国子监镂版刻印《五经正义》。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宋高宗御书《左传》,“刊石国学”[10]。这样,由于唐宋时期统治者的提倡及以后知识分子科举的现实需要,《左传》得以较大规模的传播。

(二)司马迁《史记》 也记载了一些鬼神故事。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11]他认为左丘明担心弟子各怀异心,误传《春秋》,所以写了《春秋左传》。司马迁不信鬼神,但也记录一些鬼神之事,如黄石老人授书张良一事,他虽记录,但表示怀疑:“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11]2049

(三)东晋干宝《搜神记》在文学创作方面首次大规模写作鬼故事。干宝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晋纪》,“咸称良史”[12]。他对《春秋左传》感兴趣,撰写《春秋左氏义外传》。除这些之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写了一本鬼神故事集《搜神记》。他写作的动机竟然是发生在自家的鬼怪荒诞之事:“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曰:‘卿可谓鬼之董狐。’”[12]2151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史官,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按《晋书・志第十八》记载,当时干宝只是给刘看,而刘则是当时名士,善于品评人物,干宝从他那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即使评价流传于文人之间,但《搜神记》也会因手抄文本的局限,只是小范围的人际传播。根据《晋书》本传记载,干宝相信鬼神,“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12]2151。据著名学者范宁的研究,《搜神记》的传播曾中断过,明代胡应麟可能辑录了二十卷本《搜神记》[13]。《搜神记》对后世鬼故事的影响很大。如托名陶潜撰的《搜神后记》、南朝宋刘义庆撰《幽明录》、唐代传奇中的志怪小说等均深受其影响。蒲松龄《聊斋自志》亦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

《搜神记》中的鬼故事分为人鬼恋、人捉鬼、鬼害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代表作依次分别为《紫玉韩重》、《宋定伯捉鬼》、《阮瞻》等。这三种类型基本确定了后世鬼故事的模式。

(四)中国古代鬼神故事从晋到隋特别繁盛。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统计,《新唐书・艺文志》所收这一期间志神怪小说达十五家一百十五卷。鲁迅先生写道:“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已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4]。其实,后晋时期《旧唐书・经籍志第二十六》还著录鬼神二十六家。又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古代史书由《新唐书・艺文志》“始退鬼神传入小说。”[14]1宋代史书正式把鬼神故事内容归入小说部而不是放到史部,即把鬼故事与历史分开,鬼故事进入文学,这应当是宋代史学的一个进步,有利于鬼故事的传播。

(五)唐代文史著作中鬼故事很多。房玄龄等人著《晋书》,颇记神鬼之事,“忽正典而取小说”[8]183,前述《晋书・志第十八》干宝传即为典型。唐代文学家创作的传奇中有大量的鬼神小说,《旧唐书・经籍志上》著录鬼神二十六家。唐代传奇著名的鬼神故事有《离魂记》、《霍小玉传》、《长恨传》等。除传奇外,唐初张著《朝野佥载》,间有鬼神怪异之事,有一定的影响。在敦煌民间文学中,写本《唐太宗入冥记》是一篇鬼故事,其故事来源即为《朝野佥载》。中唐李肇在《唐国史补》一书自序称:“言报应,叙鬼神”[15],书名为“国史补”,也依旧例记载鬼神故事。此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太平广记》征引此书达133处之多。

(六)宋代仍有大量鬼怪故事。据鲁迅先生统计,宋代《太平广记》载有鬼故事四十卷,仅次于神仙故事。鲁迅先生认为:“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14]81

(七)清代记载鬼故事的书颇多,代表作有两部:蒲松龄《聊斋志异》讲了不少惊悚、动听的鬼故事。在当时未刻版印行的情况下,“相传渔洋山人(王士祯)激赏其书,欲市之而不得,故声名益振,竞相传钞。”[14]179可知《聊斋志异》的传播颇得益于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王士祯的推崇。这种情况是古代鬼故事传播的通例。张南庄的吴方言小说《何典》更是一部“鬼话连篇”的鬼故事,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人间的现实。清代文学家袁枚笔记小说《子不语》、《续子不语》和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等均记录或创作不少鬼故事。《阅微草堂笔记》流传很广,“虽小说,犹正史也”(《阅微草堂笔记郑序》)。“顾翻刻者众,讹误实繁”(《阅微草堂笔记原序》),盗刻出版之多,说明传播已经较广。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鬼故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文史并举。由于中国古代早期的巫师和史官垄断性地掌握了文化和知识,而且他们中的不少人相信鬼神,或者认为精神生活也是一种历史,所以才会出现鬼故事入史这种情况。古代鬼故事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力的一种创造。在宋代以前,这些鬼故事直接显示当时的现实,宋代及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性思想成长较快,开始借鬼故事来折射社会生活,批判现实,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显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造力。

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中国古代鬼故事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其传播特点是:传播者方面,在学术观念上,以著名学者为主,但观点分歧很大,如墨子、韩非子、荀子等;在鬼故事的传播上,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为原始著录者和第一传播人,如左丘明、司马迁、干宝、房玄龄、蒲松龄、袁枚、纪晓岚等,推广者如刘、王士祯等,其中一部分人为当时重要官员(主要为史官)或文坛领袖,具有类似今天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身份,对于鬼故事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传播形式方面,宋代以前以口头传播、人际传播为主,如“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11]509。宋代印刷术发明后,鬼故事的大规模出版、大范围的传播才出现。传播过程方面,春秋已有历史记载,且代有传承,宋代始把鬼故事划入小说部;传播形式方面,宋代以前,以知识分子的人际传播(包括师徒相传)为主;在文学语言的传播上以文言为主;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辅以戏剧(如《窦娥冤》、《牡丹亭》等)。总之,中国古代鬼故事的传播经历了文史结合以及文史分离的过程。从宋代开始,文学传播成为鬼故事的主要的传播形式。当然,在古代文人鬼故事的传播研究上,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从佛教、道教、民间文学和民俗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鬼故事的传播进行研究还有待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 [清]孙希旦. 礼记集解 [M] .北京:中华书局,1989:1310.

[2] 陈戍国. 春秋左传校注 (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6:474.

[3]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M] .北京:中华书局,1963:188.

[4] 吴毓江. 墨子校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版,2006: 332.

[5] [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109.

[6] 章诗同. 荀子简注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40.

[7] 文史知识编辑部. 经书浅谈 [M] .北京:中华书局,2版,2005:81.

[8] [清]永,等.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6.

[9] 李学勤. 春秋谷梁传注疏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

[10] 李瑞良. 中国出版编年史 (上)[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24.

[11] [西汉]司马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M] .北京:中华书局,1959:509―510.

[12] [唐]房玄龄,等. 晋书 (第七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150.

[13] 范宁. 范宁古典文学研究文集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76.

[14]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

[15] [唐]李肇. 唐国史补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s of Ghost Stories in Ancient China

WANG J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Ghost stories in ancient China are a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a is abundant in ghost stories. The article is a study chiefly on the communications of ghost stories through ancient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ancient China. The character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were that communicators were often historians and literators. Before the Song dynasty, these communications wer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mong intellectuals. They were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chiefly in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field.

Key Words: China; ancient China; ghost stories; communications

上一篇:法律翻译的特殊原则 下一篇: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的行政法律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