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源视角下创业意图理论框架的构建

时间:2022-08-17 12:12:38

创业资源视角下创业意图理论框架的构建

摘要:创业资源和创业意图是创业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创业资源是影响创业意图和创业行为落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辨析了创业过程、创业资源和创业意图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后,以创业意图为落脚点,归纳整合已有创业意图模型,构建了创业资源视角下的创业意图理论框架,最终认为创业意图的深入研究需要重视创业资源、关注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结果细化,以及整合关联学科。

关键词:创业意图;创业资源;创业过程;理论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创业不仅能改善严峻的就业现状,有效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是新技术转换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媒介,因此,“创业”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创业通常指新企业的产生,它是一个创业想法产生到成熟,最终推动产品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创业过程也就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它有效地将个体层面的创业行为与企业层面的企业创建联系在了一起。

现有研究表示,新创企业是个体意图和后续行为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创业意图――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角色,指导着“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而资源则是创业行为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可见,创业意图和创业资源是创业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共同研究创业资源和创业意图的文献并不多。虽然创业事件模型、计划行为理论都提及了资源,但是都只是将资源作为可行性感知中的一个影响变量,并没有单独列示创业资源的重要性。而目前对资源的研究多停留在企业层面,较少涉及个体层面。

基于以上几点,本研究以创业资源为视角,创业意图为落脚点,创业过程为线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挖掘潜在创业者特征、外部动态环境、创业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哪些因素会影响创业意图,为什么创业意图与创业行为之间会产生鸿沟,创业意图如何影响创业过程。

1.相关研究回顾

1.1创业及创业过程

创业是跨越多学科的一个多面现象,涉及变革、创新、技术与环境的变化、新产品开发、小企业管理、企业与创业家个体和产业发展等问题,研究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因此,“创业”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行为动作角度看,“创业”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即根据有限的资源去发现、识别并利用能产生利益的机会,并以此开展独立的新业务,建立新组织。从创业者特质看,创业是拥有首创精神、想象力、灵活性、创造性、乐于理性思考、能在变化中发现机会的人开始事业的过程。

新企业的创建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创业过程可以说就是新企业创建的过程。为此,不同学者通过创业过程模型构建研究创业过程,从而将复杂的创业过程简单化,如表1所示。

早期的创业过程模型将创业看做一个静态的过程,按照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创业过程,如Galbraith的简单线性创业过程模型,将创业过程分为理论验证、雏形期、模拟销售、启动和自然增长5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分析组织所需进行的管理活动。后来,由于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学者更加关注创业过程的动态变化。Timmons认为创业始于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创业团队共同构成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3大因素。

近年来,诸多学者则从个体层面出发探究创业过程的理论模型。Shook的组织化模型将创业细化到了创业过程,强调了机会开发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人影响新企业创立始于创业意图,一旦创业意图形成,创业者就会根据创业意图去寻找相关的机会,然后根据机会做出创业决策,最后采取创业行动。

显然,创业过程研究越来越动态化,关注的不再是创业不同阶段对应的行为,而是每个阶段创业行为的变化;其次,创业过程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从个体层面出发,探究创业行为产生的本质,进而开发潜在创业行为,引导创业过程的顺利实施。

1.2创业资源

创业资源是资源在创业研究中的延伸,它不仅是实现创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而且还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进而影响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整合利用又关系到企业的绩效,因此创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连环效应”使其成为联系创业子课题的关键节点。

对于新企业来讲,资源约束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限制性因素,但是只有最大限度地开发获取创业资源才能构筑企业未来发展的资源基础。因此,创业资源的界定有利于认识和解释创业过程。从资源构成上讲,创业资源是指企业在进行创业活动中运用的各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加总,即创业者在其活动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要素组合,这些要素是创业型企业拥有的或可支配的,在企业创建过程中可以实现其生存、发展其战略目标。可获得性创业资源则反映了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便利程度,这种特性来自于对环境资源宽松性的感知和创业者获取资源的自我效能感,这就说明创业资源的获取与识别与创业者个人的能力有关,进而影响到创业意图的形成。

通过对以上创业资源的研究回顾,本研究认为创业资源是创业者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自身差异化能力获得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将作用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并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存条件和战略目标。因此,将创业资源在创业意图与创业行为中产生的作用显性化,结合单一个体层面的研究,以便分析解释复杂的创业意图作用机理。

1.3创业意图

通过对创业及创业过程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创业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创业者自身独有的特质,而“意图”就是人潜在行为的内在反射,可以说是预测未来行为的一种能力,因此“意图”被引入创业研究。

行为意图的研究来源于社会心理学,Ajzen指出行为意向是一个人是否要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打算,或者说是为了履行一个行为,人们愿意去尝试的程度以及他们将计划为此付出的努力。所以说,意图代表了未来的行为,但是又不是未来行为的简单的预测,而是对未来行为的主动承诺。

人类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活跃的,他们进行创业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因此,创业意图被定义为指导个人态度、经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指引他们进行事先计划好的创业行为。根据创业即为“新企业的建立”,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创业意图理解为“建立新企业的意图”,它来自于创业者对预期目标可行性的分析,同时该目标的实现会受到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创业者性格和能力的影响。

学者对创业意图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概念的界定,更关注通过模型构建验影响创业意图的内在机理,探索意图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将对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意图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为将来创业意图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创业意图模型回顾

很多的研究都试图通过模型的构建来解释问题的本质,创业意图领域的探索同样如此。下面我们将依据创业意图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意图模型,为我们后续创业意图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19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意图模型的构建日益成熟,本研究认为其中7个模型最具代表性:创业事件模型(SEE)、创业点子模型(IEI)、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潜在创业模型(EPM)、Davidsson模型、创业意图模型、组织化模型(OMEI),如图l所示。

由于本研究从创业资源的角度对创业意图进行深化研究,因此,本文将对创业实践理论、创业点子实施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进行重点分析。

(1)Shapero的创业事件理论(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Event)。该理论基于假设人一般是惰性的,当长期稳定的生活受到外部刺激时,人就会采取一定的行为来改变这种现状,这里提到的外部刺激,即创业事件,主要是指习惯行为被中断或者被替代,如失业等。该事件促使决策者不得不在一系列备选行为中选择最佳的可行方案来改变现状,而这种选择行为是基于备选行为的“确定性”和“行为倾向”。创业经验是创业这在过去创业活动进行过程中积累的内在技能,从个体层面上讲,这种经验会内化成个体的隐形知识,也就成为支撑创业者意识行为产生的重要辅助资源。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并得出了理论和事实相吻合的结果。其中Krueger的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可行性感知对创业意图的影响最大,且预期结果和自我效能感分别会对有利性感知和可行性感知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

(2)Bird的创业点子模型(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创业点子模型认为创业点子和意图是新创企业最初战略构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新企业发展的基础,虽然关于新产品、新服务的点子来自于瞬间的灵感,但是这些点子要实现则需要持久意图的形成,而这些点子付诸实践的过程要就是创业意图作用的过程。因此,Bird基于创业心理学认为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都会作用于创业意图。而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受外部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特征(个人经历、个性、能力)的影响。

此外,创业点子模型提到,影响创业行为最终落实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创业者可用的创业资源。这些创业资源必须是创业者在以往经历中积累的可用资源,并且创业者必须能够在诸多资源中感触到与创业意图和创业机会相契合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可以降低创业初期的创业成本,更是促成企业创建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图3所示。

该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创业家形成组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态度和理念,由于该模型涉及到的变量难以量化并且涉及面较广,所以对该理论的实证研究目前几乎没有,仅停留在概念化的阶段。

(3)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从心理学上讲“行为”的产生往往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此意图可以说就是引发行为产生这一复杂过程的根源。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认为影响意图的3要素分别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知。其中行为态度指的是一个人在给定的情境下对具体行为目标产生的情感预期,它是由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渴望程度和坚信程度决定的。主观规范考虑的则是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它指的是相关群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由他人对个体行为的信任程度和个体对他人意见保持的一致程度决定。行为控制来源于Bandum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其完成预期行为的自信程度,该变量将直接影响行为的选择、准备和实现。通过这3个要素的共同作用表明,当个体对潜在行为的结果充满希望,并且能够得到自己信任的群体的支持,则行为意图就越明显,行为越能付诸实践,如图4所示。

由于创业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此该理论在创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多学者都通过实证表明该模型非常适用于创业行为的预测。

通过分析和回顾上述创业意图模型发现,随着创业意图研究的日渐成熟,创业意图模型的涉及面越来越宽泛,从个人特质到外生变量,从个体层面到企业层面,从心理学领域到经管大类相融合。但是,就已有模型来说,创业意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创业意图的驱动因素,而忽视创业意图的后续发展,为此可以加强对创业组织化和动态化的研究,延长意图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此外,大部分现有研究都试图通过创业意图量化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影响创业意图和创业行为的诱发因素并不容易被确认。因此,创业意图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定量分析,还需要结合定性分析。为此,本研究将在下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创业意图的理论框架。

3.创业意图理论框架模型构建及未来展望

3.1理论框架构建

不同学者对创业意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其研究目的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创业意图对创业行为会产生什么指导意义,②什么因素激发创业意图的产生;③创业意图的产生是否会直接引起创业行为;④特定的创业环境对创业者的态度和信念会产生什么影响;⑤创业意图对什么产生最终影响。由于这些问题错综复杂,要想通过一个模型涵盖并解决所有问题并非易事。因此,目前学者构建创业意图模型主要针对创业的某个阶段的部分影响因素,本研究则通过理论框架的构建整合已有创业模型中涉及到的概念,延长传统创业意图研究的时间轴。

同时,本文认为创业资源的获取与识别是创业意图影响创业行为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关系到创业活动的结果。回顾创业资源研究发现,创业研究存在一条“资源线”将各个创业主题的研究“串联”起来。对创业者或者新企业而言,资源比较匮乏,新企业的成功创建更是离不开资源的获取。因此,如何将创业资源和创业意图有机结合,已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已有创业意图模型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性,没有客观列示资源获取与识别。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创业资源视角下的创业意图理论框架,目的在于整合创业意图模型,为日后创业意图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视角,如图5所示。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下一篇:“井喷”了的国内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