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08-17 11:04:19

摭谈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时看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看不透教材背后的本质,抓不住知识深处的内涵,加上受自主预习的时间限制、资料来源、基础知识、学习规划等无形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达不到预设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多引领、多激活、多追问、多检测、多探讨、多总结。

关键词:教学改革;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40-01

正文:十年来,课改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恰恰隐含了一些'症状'急需重视思考。我们对每一种探索都充满敬意,但敬意并不代表不可讨论和质疑。

1.在课改中泛现的问题

1.1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形式交换不够,处置不当。课改中,当我们去批判一些做法时。往往走到某对立面,从而导致出现"钟摆现象"。比如说,新一轮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新教学模式,但到了具体实践中个,一些学校就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从而出现忽视知识传授,仅对教师讲授的倾向。一些学校甚至明文规定: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或10分钟。于是误导教师竞相压缩讲授时间,不管课型,一律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此时,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方向一下摆向另一个方向。

1.2 课改模式中出现"速胜论"、"政绩论"、"万能论"、"示范论"和"山寨版"倾向。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任何学习都是不容易的,都需要学生付出努力,而有些学校误认为只要有新模式、搞课改,学生成绩就提高了,学生就减负了。为此理论界存在诸多"引进名校的模式碎片进行拼装与重构"、"盲目地将外校模式进行翻译后组装"的问题,许多学校不是认真思考校情、学情、教情,而是热衷于"山寨"外校模式,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不去创新自己模式走在课改路上是十分危险的。试想当大家都习惯于拼凑时,谁还花十几年的功夫形成自己的课改模式特色?

1.3 重形式轻内容,环节过多。我们要课改,是因为学生课业负担重,是因为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是因为低效耗时,但一路走来,细细品味,我们"改"了吗?有些学校、学科在学习外校后,也复制山寨版的教学环节,由于没有涉及到校情、学情,没有尊重老师的个性风格,可能学习的外校模式环节过多,在设计自己环节时,一口气涉及过多繁琐的八环、十环等现象,试问:一节课40分钟,这么多环节能完成吗?这不是简约课堂,这已与课改初衷减负快乐学习背道而驰了,这样下来学生累、老师困、节节乏、课课重。我们搞课改不得而知,很迷惑、茫然…………老师、学生不得不忙于应付,被动落实,效果可想而知。

1.4 小组合作机制尤其是评价机制滞后,出现"伪合作"泛滥。时下,教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小组讨论",学生最活跃的学习形式是交流互助。然而,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该不该合作,为什么要合作,合作的评价处理,合作的效果如何,缺口深入的思考,认为只要学生围桌而坐就是合作,只要七嘴八舌的议论就是合作,只要小组分工就是合作。这样的"伪合作"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出现问题。

2.教学改革发展中的四点思考

2.1 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值得探究和重视。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的基本要义是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明确学习步骤,再次要检测效果,最后要自主纠正。就我校而言,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时看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看不透教材背后的本质,抓不住知识深处的内涵,加上受自主预习的时间限制、资料来源、基础知识、学习规划等无形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达不到预设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多引领、多激活、多追问、多检测、多探讨、多总结。

2.2 教师课堂提问值得研究和加强科学化。一般来说,教师课堂提问和检测,多以填空式或因果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从学生角度预设答案,提供相应材料,拓展有意义的探究。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设问一定要有科学性、启发性、引导性。有老师问"喜欢与爱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答曰"喜欢花的人会去摘花、放在屋里,爱花的人会去给花浇水、默默欣赏"。近几年,高考出现复旦大学面试无答案,港大面试无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3 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后巩固的合作学习急需跟进,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学习高效是一堂课的理想情景,但很多时候情况是学生经常是无话可说、无题可问、启而不发、发而不新。实践证明仅靠课堂几分钟预习让小组完成整个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课堂做了也是走形式,按套路活动而不是理想境界。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做好引导、指向,利用各种措施推进预习,发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作用。

2.4 学生讲与老师讲的区别要把握好"度"。课堂展示是小组合作模式的亮点之一,他通过学生的展示成就学习的变革,成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讲可以调动学习热情,但"度"字要把握好。一般来说,学生讲只是教材的简单复述,知识点的简单串联,老师讲贵在透彻,重在理解,巧在比喻,难在总结,美在语言,高在启迪。老师讲对学生而言应该是语言美的享受,思想美的教育,行为美的震撼,情感美的提升。总之,老师讲要做到画龙点睛,点透奥妙、点拨主体、引领作用,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总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行为的模仿,必须分析理解教学行为的改变的理论和意义。要有结合校情、学情现状的全局考虑,要有任课教师包括非课改教师的理性考量与论证,实现个性化的超越,这样才能越走越好。

上一篇: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 下一篇:如何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