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破解台海矩阵

时间:2022-08-17 10:59:41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却显现出稳定的、戏剧性的积极发展。推动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被台北和北京当局视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成果。经过三次重大会议和其他一些会晤,高层和共产党领导人很有可能在2009年年内或稍迟的时候,就复杂的经贸问题达成双边(大陆和台湾)、三边(大陆、美国和台湾)或多边(如东盟、WTO)协议,相关问题甚至可能在一些全球更有影响力的高层会议上达成共识,比如G20会议。

回顾ECFA的产生以及当前的现状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北京在合作问题上接受了台北的诸多要求,以及为什么会主动致力于推动合作的发展。这里提出的矩阵分析――双边、多边和全球影响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2009年4月两岸会晤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见。

EcFA的含义

对ECFA的讨论开始于2009年2月末,此前叫CECA(大陆和香港于2003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CA),这项计划在2008年2月参选期间被人们忽视掉了。

马就职后,两岸合作的问题凸现出来,国共双方都为执政以来被严重干扰的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恢复付诸心血。双方对合作都表现出兴趣,向外界传递出希望密切合作的声音,并于2008年7月开始正式谈判。2008年11月,有意指派荣誉主席连战担任特使,出席2008年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连战在会议上与会晤,双方达成了《谅解备忘录》。

尽管CECA的方案直到2009年3月才正式成熟,但ECFA相比之下却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第一,2000年,竞选失败的萧万长就已经开始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建设;第二,2001年11月,中国大陆和台湾被世贸组织吸收为成员;第三,大陆和香港已于2003年6月通过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上面提到的这些成果都为在农历2009年2月实行新的计划创造了条件。萧万长关于构想两岸共同市场受益于欧盟模式的创建,其焦点在于消除贸易壁垒和削减关税,欧盟成立后,关税的协调最终导致共同的货币和管理机构的产生,地区内的国界控制也逐渐减弱。共同市场要求两岸领导人用一种更中立和更成功的方式进行党对党的协商。

2001年,大陆和台湾都被WTO吸收为成员,WTO的多边框架也可以为两岸合作模式提供参考,在大陆、台湾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构建一种合作模式。最后,大陆与香港之间签署的CEPA也可以为两岸合作提供参考。当然,CEPA不涉及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技术上有共通之处。

由于有了上述铺垫,尽管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但ECFA这一概念仍然在2009年上半年戏剧性的受到了重视,成为两岸关系的一个热点。2009年2月中旬,在媒体的推动下,台湾人也对CECA开始重视起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国家安全委员会议秘书长”Su Chi宣称,台湾政府决定与大陆签署CECA协议。台湾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立即表示支持,行业协会的表态非常及时,在时间上比台湾急躁的民主情绪下出现反对与大陆合作的行动还要早。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他力图使台湾人民相信,这个协议的签署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如果成功签署协议,将使台湾经济增长增加1,4个百分点,这对台湾、美国和其他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地区来说,受益将是明显的。

今年3月到4月,关于两岸合作概念的讨论直接导致了事情的变化。首先,CECA太让人联想到大陆与香港签署的CEPA,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上隶属北京,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联想,北京对台湾也拥有。其次,在与北京合作之前,在台湾的民主环境下,合作的概念必须经过公众广泛讨论之后才能采用,这样,与北京合作的时间实际上被延长了。

与美国的三角关系

和政治一样,在贸易问题上,台湾、大陆和美国三方关系的重要性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反应出两个关键性因素:第一,美国已经成为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众多企业的重要出口国;第二,美国已经成为维持两岸现状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无论名称叫CECA还是ECFA,只要有利于两岸的利益,美国都尽力鼓励两岸尽快签署协议。这与美国的地区政策是相符合的,因为对美国来说,支持两岸商贸往来和经济整合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繁荣和稳定,这恰好是美国的政策目标。对华盛顿来说,ECFA与其他形式的两岸合作对话都是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现实机制。

同样,美国也热衷于讨论ECFA给两岸带来的直接的经济利益,美国没有必要奢望该合作协定能为自己带来类似自由贸易协定那样的便利,更不能指望协定为美国大开什么方便之门。随着前总统小布什任期即将结束,台湾在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活跃。由于中国大陆匆忙与东盟和其他机构签署了贸易协定,将台湾排斥在外,台湾急于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目的就很明显地表现为希望削弱大陆经济战略的影响。

在台湾看来,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不仅能从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美台贸易与东盟和其他组织加强联系,让这些组织的贸易得以对台湾开放。不过,对美国来说,要建立美台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一些现实的障碍需要克服。

首先,美国必须在现有的美台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的基础上去考虑构建美台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然而,TIFA本身还存在关于知识产权和其他特殊行业问题的争端。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危机和上台后的美国在政策上可能发生转变,这就为美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从政治上看,奥巴马总统在国会中还缺乏为其说话的贸易权威人士。从经济上看,经济危机也促使美国加紧了对贸易伙伴的审查。

多边展望

目前,多哈谈判进展不大,地区和多边贸易的影响都在显著加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中国的影响下,这种不确定性在亚洲表现得特别明显。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就是北京最近展开的经济行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而台湾在大陆与其他地区贸易伙伴共舞中似乎更像局外人的角色。台湾的困境来源于它不是联合国成员国,其国际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来自北京的长期打压。

2008年的大部分时间,台湾加快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希望借助美国实现与潜在贸易伙伴的“合法”贸易。2008年结束后,政府的一系列经济举措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形势正在恶化。一些外部因素,比如多哈谈判的停滞,台湾被排斥在地区贸易体系中,奥巴马政府

上台后的不确定性等,这些问题与签署ECFA协定相比都黯然失色。

事实上,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的需求在2000年就已经表现出来。可以说,ECFA是领导人精心培育的结果,2005年,领导人访问大陆,2009年春天,他们的辛勤培育-结出了果实。促成这一发展的原因是,台北当局已经意识到,必须提高自身经济竞争力,北京也向保证,将确保现有的合作协商机制能够持续下去。

事实上,北京放低了姿态,台北以观察员身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这就为两岸展开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北京在猪流感防疫问题上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实现了世界期望已久的诺言,另一方面,台湾在的带领下,两岸关系明显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舒解了其国际生存空间被打压的紧张程度。

全球视野下的结论

上台后,台湾面临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萧条,其主要原因是,连续数年的出口持续下降,下降幅度已经超过50%。对台湾来说,ECFA是促进经济复苏的最好手段。对大陆来说,在及其失去权力之后,其主要的关注焦点已经转移到了和新疆。

ECFA对两岸的好处是明显的:第一,有利于拉进大陆同“台湾同胞”的关系;第二,有助于使国际上将中国视为一个负责的国家。对美国来说,ECFA有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对大陆、台湾和美国维持三角平衡是十分有利的。

对台湾和大陆而言,在经济低迷时期加强相互合作和整合极具震撼力。台湾与大陆都被接纳为WTO成员给了双方以信心,但日内瓦并没有成为直接促进双方合作的舞台。当两岸IT行业实现完全整合之后,行业部门(比如农业、旅游、交通、能源、石油化工以及先进的半导体行业)的整合都被政治和国家安全问题所阻挠。

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使两岸在经济上走得更近,国共双方都不会忽视危机中得到的关键“经验教训”。要保证两岸经济的整合建立在一种平衡、新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机组合,经过深思熟虑的ECFA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从最初的非正式安排算起,ECFA逐步发展成为双方高层协商的重要内容,台湾人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们的广泛参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对方案的最后定型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ECFA代表了一种其识,在这种共识之下,北京和台北需要一起工作,共同应付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双方增加过去一直毫无来往的经济部门的相互合作。

观点

1 经过三次重大会议和其他的短暂会晤,高层和共产党领导人很有可能在2009年年内或稍迟的时候,就复杂的经贸问题达成双边(大陆和台湾)、三边(大陆、美国和台湾)或多边(如东盟、WTO)协议。

2 就职后,两岸合作的问题凸现出来,国共双方都为执政以来被严重干扰的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付诸心血。双方对合作都表现出强烈兴趣,向外界传递出希望密切合作的声音。

3 无论名称叫CECA还是ECFA,只要有利于两岸的利益,美国都尽力鼓励两岸尽快签署协议。这与美国的地区政策是相符合的,因为对美国来说,支持两岸商贸往来和经济整合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繁荣和稳定,这恰好是美国的政策目标。

4 尽管CECA的方案直到2009年3月才走向成熟,但ECFA方案相比之下却更为明确,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5 大陆与香港之间签署的CEPA也可以为两岸合作提供参考。当然,CEPA不涉及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技术上的共通之处。

6 如果成功签署协议,将使台湾经济增长增加1 4个百分点,这对台湾、美国和其他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地区来说,受益将是明显的。

7 ECFA是领导人精心培育的结果,2005年,的领导人访问大陆,2009年春天,他们的辛勤培育结出了果实。促成这一成果的原因是,台北当局已经意识到,必须提高自身经济竞争力。

上一篇:台湾的新生 下一篇:石油诅咒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