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性别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8-17 10:11:03

微时代高校性别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微时代”是一个隐含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传播方式等多种形态的新网络空间。微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也给高校性别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认清“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性别教育 机遇 挑战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陕西地区高校性别教育研究”课题(课题批号:SGH13418)成果。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但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性别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和妇联的事情,与学校没有多大关系,很多学校的性别教育是一片空白。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它是以微媒体、微信息及微社区为主要形态的新网络空间。这个时代为高校性别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高校要借助微时代的良好契机,有效开展性别教育,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概述

1.社会性别理论的内涵

社会性别理论的诞生可溯源至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中,它在明确男女两性生物学差异的前提下,提出社会性别差异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并揭露出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是导致人类历史上女性饱受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1]该理论不光是性别政治学反对男权的“理论武器”,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得以滋生的“催化剂”。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为社会性别与妇女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社会图景,我国妇女运动开始呈现出如火如荼发展之势,源自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一引入中国,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得到广泛传播。

2.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1993年,天津举办了“妇女与发展”研讨会,在会上,与会者第一次介绍了社会性别理论;1995年,北京召开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是社会性别理论进一步传播的重要时机,国人开始接受“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这一概念。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是促进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广泛传播与推广。[2]有了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引,我国从事女性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开始以社会性别概念研究女性问题,重新反思妇女受压迫和导致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可以说,社会性别理论的出现为我国妇女研究提供了新的“武器”,为业内人士开启了新的视野。

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高校性别教育的现状分析

1.性别教育的非学术主流化

在新时期,各级学校进行性别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性别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还处于学术边缘。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等普遍缺乏对社会性别的敏感意识;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等方面还没有将社会性别内容纳入教育常规。这就削弱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力度。

2.性别平等教育缺失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女性是父权制社会的受害者,女性的不独立、附属地位不是因为女性缺乏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而是父权制社会通过文化、社会制度等限制女性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父权制是一种以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确立和置女性于次等位置的性别关系秩序,所以社会性别理论要求将女性看作发展的主体,认为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要独立发展自己,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实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4]。但从目前来看,仍有很多女大学生受到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努力压制自己,不主动主导自己的命运。这说明高校在性别教育方面,如何关注女性声音,改变传统观念,为女性发展开拓更多的空间方面还存在不足。

3.性别教育缺乏评估机制

“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时间不长,理论的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一些高校在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做了积极地尝试,但教育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教育对象在实现从传统的性别依附角色向新型的性别平等关系转化中是否遇到了新的困惑等,还缺乏及时的评估与反馈。性别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助于避免理论在本土化应用中的“走样”,对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性别平等教育活动有重要意义。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性别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首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声图并茂、动静结合,可以为高校性别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微媒体为学生展现各种教学资料,改变以往单向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微媒体的互动性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境界。在微时代,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更及时地把握大学生的性别困惑,进而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再次,微媒体的匿名性可以提升高校性别教育的适用性。确实,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让交流双方隐蔽自己的年龄、性别与身份,脱离现实中社会角色的约束。这就有利于两性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一个平等的关系里相互交流,女性因此可以抛开传统角色的束缚,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便推动性别平等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化进程。

2.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媒体亦是如此,微时代给高校性别教育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挑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微时代可能会强化性别刻板成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空间。在微时代,如果我们退几步观察正发生的事情,会发现微媒体表达的新内容寥寥无几。而现实中存在的女性形象被扭曲、女性声音缺失等现象依旧在微媒体空间中蔓延。这种情况会在无形中强化大学生对性别的社会期待,直接影响他们对性别的认知。其次,微媒体可能成为性别歧视的新阵地。微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技术优势,人们在微媒体平台中讨论性别问题,可能会引发更激烈的争论,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判断。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被不良分子利用,给女性带来更大的伤害。

微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性别教育的对策

1.借助微媒体丰富性别教学实践

如今,我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社会性别导论、社会发展与性别、女性学等有关性别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摒弃传统性别偏见,为女性主义的弘扬开辟新的阵地。然而,高校目前的性别教育模式依旧存在弊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有鉴于此,高校性别教育应该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微媒体,使性别教育过程鲜活起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高校可以创建专门的性别教育网站,有机整合有关性别教育的丰富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微博、微信平台中宣传性别平等理念,和学生一起探讨性别问题。在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性别困难,并给予有效指导。

2.提高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学术界认为男性与女性在使用网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女性对网络使用处于低层次,她们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她们在微时代处于不利地位[5]。有鉴于此,高校要想顺利开展性别教育,需要积极地为女大学生创造条件,提升她们的媒介素养,使她们适应微时代新的技术准则,在微媒体条件下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要进一步研究性别媒介素养,以相关教学院系为载体,开设跨学科的性别媒介素养课程,为高校学生系统讲解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性别理论等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提升信息筛选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接触微媒体时摒除性别歧视,倡导先进的社会性别观。

3.培养教师的性别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学生的性别期待,进而影响对学生指导的性别差异。如果教师出现性别意识偏差,会直接阻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理念。所以高校要大力培养教师的性别意识,要主动发现性别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为学生构筑两性平等的良好环境。高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使他们对学生正确的性别行为持积极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总之,在微时代加强性别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高校性别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素质,主动借助微媒体加强性别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这是培养符合新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金亚红:《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维度的师范教育》,《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林妙姗:《性别平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陈文:《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4]赵书勤主编《女性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61页。

[5]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基于数学思维渗透的小学数学教学 下一篇:慢脚步重过程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