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亭艺术小传

时间:2022-08-17 09:00:31

李兰亭艺术小传

1888年,农历戊子年(清光绪十四年)三月初三,李兰亭(原名李钰田)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韩村镇东头奶奶庙中。父亲李和为石匠,李兰亭还有两个姐姐。小兰亭活泼聪慧、身体强壮。他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分,看别人练过一招半式就能学会,渐渐到了痴迷的地步,常随村里武师练拳脚。1895年,李兰亭7岁。文安县吉利班来韩村演出,李兰亭倒立蝎子爬,脚上挂水壶不洒的功夫被该班主角张吉罗(又名张德奎,文安县人,清末著名河北梆子花脸、文武老生)看中,遂收为徒,学河北梆子文武老生。1896年(农历丙申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岁的李兰亭被带往东北等地随师学艺,每月挣12块小铜元。李兰亭在随师练功之余,用师父给的零花钱买来《大学》《论语》《孟子》等书带在身边背诵熟读,自学文化。1898年,10岁的李兰亭买了全套《三国》《水浒》来读,为他日后写剧本打下基础。11岁时,已选读了《四书五经》的李兰亭,开始喜爱上历史书籍。一次,他在旧书摊上发现一套《袁了凡王凤洲纲鉴合编》,遂爱不释手,每天去旧书摊看。他骑马蹲裆边练功边看书的姿势,引起了书摊老板的注意,就将《纲鉴》全套十六本送给李兰亭。这套书他一直带在身边。后来,李兰亭又用积攒的零用钱买来《列国》《百五十家评注史记》等书选读。选读之后还写笔记。后来他教学生也要多读史书,说这样才能理解戏中人物。

1903年李兰亭15岁,他经历了每个学戏的男孩子必经的生理过程――倒仓(变声),而河北梆子以调门高著称,李兰亭学戏时调门比现在习惯使用的C调、B调还要高上八度。李兰亭不能再唱戏,便到东北打工,最远到过佳木斯。李兰亭虽然在东北打工,心仍不忘舞台。打工之余,每日练习武功,以备嗓子恢复后重回舞台。1905年,17岁的李兰亭回天津重新学艺,因为考虑到京剧较河北梆子调门低,而且武生用嗓较少,自己又有武功功底,他选择了京剧武生。他广学博采,虚心向人请教。李兰亭嗓子开始恢复,也学会了几出戏,曾跟黄派武生薛凤池等学艺,并把每月所得的200元包银全部用于学戏。后又回到老师张吉罗的班社,他和张先生学长靠武生戏,因此他的靠戏演的也很精彩。当时学的戏有《定军山》《阳平关》等。18岁时,经老师张吉罗介绍,李兰亭拜刘全瑞(人称“刘老道”,河北人,初学梆子,南派武生之祖李春来的搭档、李春来班社中的武行头)为师,艺宗李春来。当时张吉罗对把兄弟刘全瑞说:“我能教武生,可不如你会的多,别把这孩子耽误了,让他跟着你学吧。”刘全瑞回杭州后,李兰亭到杭州和刘全瑞学戏。刘全瑞教了李兰亭《挑华车》《探庄》《乾元山》(那时又叫《乾坤斗法》)等戏。之后三年,李兰亭每场演出刘全瑞必到,稍有差错,便严加训斥,令李兰亭技艺大进。李兰亭在上海演出《杀楼》时,从三张高桌上往下翻,落地成岔,动作敏捷,手脚利落,受到观众赞扬,同行给予很高评价。上海《菊部丛刊》一书中《品菊余话》一文说:“不满18岁的李兰亭在上海与盖叫天、何月山、张鹤楼、张德禄、张德俊是同期上海滩显赫一时的武生。”

李兰亭把传统的气功运用于武打,在猛烈厮杀格斗中,不仅动作急速准确,而且驾轻就熟,始终面不改色。他不满足武打程式化表演,常琢磨进行更新,他看到耍猴的小猴耍圈很招人喜爱,于是他创出了“乾坤圈”的技法,一经在舞台上使用倍受欢迎。李兰亭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个性、情绪,武打干净利落,声誉越来越好。20岁时,李兰亭练就一身硬功夫,他表演勇猛剽悍,揉合武术技功运用于舞台,他对武戏各种表演程式,特别是开打的套路和兵器使用,有不少独特的创新。比如《金钱豹》三个“飞脚”连越三张桌子,走边时,先是身段表演,舞蹈动作轻、飘、帅,身段边实漂亮。这是李兰亭创出的特技与武打程式,每每演出,掌声雷动。李兰亭注重吸收名家之长,如俞振亭、杨小楼、何月山、杨瑞亭、吕月樵、小孟七等都对他产生一定影响。他善于用高难度武功技巧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使用真刀真枪李兰亭是第一个实践者,他在《铁公鸡》《塔子沟》《三雅园》《红蝴蝶》等戏都用真刀真枪。李兰亭拧的旋子在台上必连走40多个,5个一圈,个个周正漂亮,足见其武功根基之深。李兰亭23岁时到杭州第一台演出。后又到嘉兴、湖州。李兰亭使用“蓬头”又长又大,这被人看成表演负担的头饰,李兰亭却驾驭得非常利落,“四击头”亮相,伴随动作把“蓬头”敏捷地向后一甩,干净漂亮,内行无不称绝。这一年,李兰亭与著名京剧武净牛春化的女儿牛凤玉结婚。李兰亭在化入技巧和出手方面另开先河。尤其他的勾脸武生戏,如《铁笼山》《收关胜》《拿高登》就受到他的岳父、北京著名武净牛春化的指点。(牛春化曾搭过杨小楼和俞振亭的班社。)李兰亭除把自己深厚的武术功底运用于舞台外,还将杂技、摔跤等精彩内容也吸收到武生表演中。他能从四张半桌子上翻下并落地成岔,这“塔子功”绝技和手持“乾坤圈”的哪吒形象至今仍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

李兰亭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在师承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少粉饰,不卖弄,塑造了许多艺术典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盖叫天、李兰亭、张德俊(著名京剧武生,三河县人,名武生张云溪之父)等五位同年生属鼠的著名武生在上海被合称为“五鼠闹东京”。李兰亭增加了武打路数,丰富了把子的技巧,在武行领域内影响很大,形成了“轻、飘、脆、美”的风格,被尊为“李派”。他说:“我的一些武打技巧虽取之于武术、杂技,可又不能与之等同。我的武打是表演艺术,一定要周正,四面见线。”他的武生戏技巧性强,上座率很高。1914年,农历甲寅年,(民国三年),26岁的李兰亭去汉口演出,大红于汉口。1915年,天津滨江道新建起的“新中央戏院”,赵燕侠的大爷爷赵广顺租用后,就去上海把李兰亭接来演出“开张”戏:《三岔口》《杀四门》《乾元山》《金钱豹》,深受天津观众欢迎,戏票抢购一空。李兰亭在天津唱红,随即在各茶园剧场演出。迅速走红京、津,与盖叫天合称“南盖北李”。李兰亭在天津唱红后,又回到上海,“南盖北李”的友好竞争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一段佳话。盖叫天的《粉墨春秋》中记录了两位顶尖武生当年在上海的舞台上更新着梨园的辉煌。在上海,李兰亭与周信芳合演全本《闹花灯》(《跑城》),李兰亭演薛刚。还与金少山合演《铁公鸡》,李兰亭的张嘉祥,金少山演铁金翅。李兰亭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连演半个月满堂。李桂春经常去看李兰亭的戏,并说:“京角可来不了您那么多玩艺,好功夫啊!”李兰亭创演使用乾坤圈后,盖叫天不甘落后,每次李兰亭演哪吒,他就会穿上长袍戴上墨镜坐在后排观看,回家后自己反复琢磨,也要为哪吒增加一件道具。盖叫天想用旱冰鞋作哪吒的风火轮,但在练习时摔成腿骨骨折。这个时期李兰亭的代表剧目有《乾元山》《杀四门》《战冀州》《赚历城》《凤凰岭》《狮子楼》《蜈蚣岭》《金钱豹》《武文华》《恶虎村》《铁公鸡》《塔子沟》等。1918年30岁时,李兰亭和周信芳在青岛合作演出《白马坡》,大红于青岛,周信芳演关羽,李兰亭演颜良。他的颜良勾紫脸,披大靠,显得非常威武。李兰亭因幼年学过武术的“形意功”,对“弹腿”和“义拳”、“通臂”功夫也练得好,还对武术“四门刀”、“太极剑”、“白鹤剑”都很擅长,如此丰厚的实力才能有创新的依据。他把对各种把子的研究,运用于演出实践,拆卸组装得心应手。李兰亭把子技巧造诣高深莫测,形成独家李派风格。是年,名为师弟实为徒弟的张世麟出生。(张世麟后成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其子张幼麟,也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

1919年农历二月初四(3月5日)晚七点半在天津大新舞台(日租界旭街)李兰亭与杨小楼合演《冀州城》。其他演员为钱金福、李连仲、许德义、王长林、付小山等(此戏报上写为李篮亭)。杨小楼(1878―1938)幼入小荣椿二科习艺,曾在津充当班底,艺名小杨猴,此次去津演出后大红。李兰亭通过这次演出与杨小楼结下友谊。李兰亭被北平“第一舞台”(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观众席为一、二、三楼,总容观众3000人,时为京城最大戏院。)邀请演出。9月29日,李兰亭夜场演出的《铁公鸡》引起轰动。当晚同台其他剧目有:王凤卿、高庆奎、王琴侬的《战蒲关》;田桂凤、德B如的《鸿鸾禧》;九阵风的《穆柯寨》;老夫子陈德霖的《彩楼配》;王又宸、王长林的《天雷报》;老十三旦、余叔岩的《锤》;孙菊仙的《逍遥津》;梅兰芳、姜妙香的《惊梦》等。这次演出名角林立。曾是宫廷“内廷供奉”的老资格的“御戏子”就有四位:陈德霖、九阵风、王长林、孙菊仙。只李兰亭一人是从天津邀请的特聘演员,把李兰亭接来就是杨小楼的提议。这一年,徒弟梁慧超出生在北京,梁慧超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武生,京剧四大武生之一。李兰亭创出很多武生表演绝技,是集南北绝技为一身的表演艺术家。李兰亭名气越来越大,在上海每月包银1500元大洋,妹妹随在他身边帮他管账。他在永清韩村买到一处很漂亮的大地主家的房子。李兰亭在上海和梅兰芳等八位名演员合称“江南八骏马”。李兰亭运用技巧表现人物,使武打技巧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李兰亭演《夜奔》不管是曲牌的唱,身段动作的表演,都在节奏中。他运用技能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特别是为揭示人物内心情绪服务。把这个满怀愤怨的林冲演绎出了不同凡响的光彩。1922年34岁时,李兰亭与杨金香在上海结婚。次年,收徒樊幼亭、小兰亭、关雁侬。在北平“第一舞台”演出时,与盖叫天合演四本《铁公鸡》《双夺太平城》《翠屏山》,盖叫天饰张嘉祥,李兰亭饰张玉良,翻城时走“虎跳蛮子”,过两张半桌子,被观众叹为绝技,轰动京城。在《劈山救母》中盖叫天饰沉香,李兰亭饰二郎神。盖叫天的哥哥说:“盖叫天《乾坤圈》《劈山救母》《蜈蚣岭》这几出戏演不过李兰亭。”李兰亭妻子牛凤玉看到李兰亭教学生学戏很苦,经常对子女说:“你爸爸学戏受了很多苦,挨了很多打,现在出了名照样还是受苦,你们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要学戏。”并发誓决不让自己的子女学戏,致使李兰亭子女无一人学戏。李兰亭演出《乾坤圈》(原名《乾坤斗法》)一剧,源于南方前辈武小生牛松山(牛春化的哥哥),为李兰亭岳父牛春化所授,耍圈的技巧娴熟,后传与弟子梁慧超和袁金凯、郭景春、郑永春、李元春,使此戏在北方大为流行。

1927年,39岁时,李兰亭在天津天福园(现滨江道康乐冷饮店处)表演绝技“塔子功”时,因为剧场的台顶过低,下翻时绊到天井而摔成足骨粉碎性骨折和一个手腕摔伤。为了使自己的团队不至解体,李兰亭在足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复出演戏,落下终身病痛,也使他的一些绝技不能再上演,从而影响了他的演出效果。他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1928年,李兰亭徒弟小兰亭演出后贪凉得猩红热去世,当时仅十六岁。梁慧超的姐姐梁春楼是位出色的女武生,她见李兰亭教学好,于是带弟弟梁慧超专从北平到天津欲投入李兰亭门下拜师学艺,李兰亭因刚失去小兰亭非常伤心,不想再收徒,梁春楼就每天去磨,直至李兰亭答应收下梁慧超,签字据学习八年。李兰亭授徒教戏有独到之处,他教戏确有自己一套高明的办法,与今天的艺术教学相比,他的教学方法更显珍贵。他给梁慧超说戏时让梁慧超搬着“朝天凳”学习唱腔和念白。他教出手是按“保险”范儿教,他的方法能练成万无一失的程度。杨金香创出“擦地快速小翻身”、“软膝旋转大涮腰”等绝技,李兰亭看着很好,让她把这绝技教学生们练会。李兰亭的艺术教学所以被内行公认,是因为他的教学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而且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做基础。他对台上的任何情况,都有自己切身的艺术体会,源于自己高超的舞台艺术。李兰亭告诫学生要尊重观众,一丝不苟地认真表演,千万不要卖弄技巧向观众要彩。李兰亭反对徒为师奴,一次见学生扫地,他训斥杨金香:“学生是来学艺的,不是来扫地的。”他让徒弟专心练功,其他什么活都不要干。李兰亭教把子不使一般藤子棍,有也不让用,他主张使白蜡杆子练把子,他说用白蜡杆子能练出手的擎劲和控制力。他教张世麟就是这种方法。张世麟说,用李兰亭白蜡杆子练出的把子到台上开打用藤子把子就感到轻巧,有举重若轻之妙。唱《铁公鸡》《塔子沟》一类真刀真枪的戏都是白蜡杆子制做的把子,因手里平时有了功力,到了台上也运用自如。张世麟还风趣地说:“李兰亭先生练把子叫用白蜡杆子,他打人可用藤子棍儿打。”李兰亭带徒弟讲究德育为先,首先教育徒弟要有出色的人品。李兰亭还教授李少春《杀四门》。这是一出技巧性极强的武生戏。这出戏李兰亭的枪花技艺非常新奇醒目。把枪花中的“掏腿扔花”、“背花反吊鱼”、“立花横接花”、“背手接花”、“压脖连腿串腕”等等组成一整套技巧,使李少春的出手功有了突破性进展。和这出戏异曲同工的《丧巴丘》(即《柴桑关》)也是李兰亭所教。边唱边舞很见功力。单刀戏是李兰亭艺术的强项。

李兰亭教戏的另一特点是吸收武术的东西。他教练把子,不仅教戏里规定应用的把子和一般必学必练的通用常规把子,如:“小五套”、“小快枪”、“单刀枪”、“双刀枪”等等。他还加上武术上的把子。什么把子吃功,他叫练什么。他专请人定做的把子,比台上使用的标准尺寸的把子略微加长加重。平时练功觉得费劲,难以适应,待功力长了,使用就随心所欲。他到“达子楼”教李少春,就是叫李桂春先到“把子许”把子铺定做的几根加长了尺寸的白蜡杆子和竹刀劈子。一次,他见娄廷玉正给李少春上“把子”课(娄廷玉是李桂春专请为李少春教把子的老师),李兰亭欣然与娄先生为少春把唐韵笙在《铁笼山》里的“打八件”、赵鸿林创新的《贾家楼》里的“三人忙”(即唐璧与金甲铜环打的新颖把子)做示范教学,然后叫李少春练习,并叮嘱李少春多学把子,日后定然受益。

1931年秋天,李兰亭在上海演出《宏碧缘》时二次摔伤,伤愈后改为授徒传艺。

1932年年初李兰亭带徒弟回到天津。李桂春请李兰亭教少春《夜奔》并说:“您只管教《夜奔》,您别怕别人的戏不好再动,如果霍老师(霍春祥)挑眼,挨骂我去,我就请您按您的《夜奔》教少春”。而且指明要李兰亭教他加了“零件”的《夜奔》。李兰亭给李少春说戏,把《夜奔》中曲牌和“走边”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李少春上课。他要求唱曲牌,每句唱、每个字都要清清楚楚,字字入耳。唱高腔要激越嘹亮,唱低腔要凄楚感人,唱平腔要清晰入耳。走什么身段动作必须在“板槽”之内,不许荒腔走板。《夜奔》的“走边”,是全剧的核心,李兰亭的《夜奔》“走边”独具特色,是很复杂、很难学的“走边”,李兰亭教戏非常严格,对李少春说:“你不是生虎子,你跟霍先生学过了,跟我学戏光‘走数’可不行,全得‘到家’,得把我的要求走出来。”他要求李少春每一个身段、动作、手势、脚底下步位、都要干净,边式、幅度要有规格,还要配合眼神的运用。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都要有准确的位置。走不好就重来,反反复复的拉练,并严格强调:跟我学戏‘混功’不成。

李兰亭善于向学生讲解戏文戏理,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和程式的理解。李兰亭对《夜奔》技巧的运用也有独到的构思。在头场边,林冲向外退步拉开。然后走两个“裁锤”,一左一右,穿手打飞脚接云手,朝外亮相。李兰亭要求飞脚要打的响亮,落地必须是轻悄无声,表示林冲是蹑足潜踪,轻步夜行,不许砸地乱响。为了安排绝技,李兰亭主张在台上放一堂桌,表示神案,林冲进庙后念完:“一觉放开心定稳,梦魂千里到阳台。”一般是飞脚、转灯、卧鱼,为区别前面打过一个平地飞脚,李兰亭为李少春设计了一项难度较大的技巧“飞脚”上桌子、连范立腰、转灯、踹丫、探海急变卧鱼。既不改变原有设计结构又能突破打两个平地飞脚雷同的俗套,别具一格,令人叫绝。李兰亭说:“飞脚上桌子不好练,但如果练好使上,绝不白走,准能奔下好来(掌声)”。

李兰亭把射雁探海接反云手、扳朝天凳、走三起三落,再弓箭步亮住。显得难度加大了,腿功差一点也完成不了这组动作。此外,他还指导李少春把“千斤”、“剑袍”、“鸾带”运用得出神入化,干净利落,成为表现林冲精神内涵在艺术上的辅助工具,达到了一种洒脱飘逸、美不胜收的效果。后面林冲和徐宁打的两套把子“剑枪”和“快枪”,经李兰亭修饰加工更显得锦上添花般的精彩,由慢到快,层次分明。无论打得多快,即使急如闪电也得一招一式干干净净,跟下串徐宁和鼓师都得有“交待”,这种一丝不苟的把子,跟一般性的“官中”把子有鲜明的区别。李派把子新颖、过瘾,主要原因是博采众家之长,谁好学谁,不分南北、内江外江,只要东西好,拿来我用。

李兰亭教李少春的第二出戏是李兰亭的成名作之一的《乾元山》(即《乾坤圈》)。这曾是李兰亭青年时走到哪儿红到哪儿的功夫戏,他的徒弟梁慧超的《乾元山》也很叫座。这出戏里的腰腿、飞脚、旋子、翻身、都很需功力。主要技巧“耍圈”,从绕身飞转到前后左右抛接,还得在放平的射燕探海动作中在脚上不停地旋转,然后用脚踢起接住,踢腿、反转灯、卧鱼亮相等等,是一系列难度很大的技巧。在李兰亭科学指导下,李少春练得如粘贴有胶,提缀有线,乾坤圈在身上旋转自如,妙入精髓。李兰亭说,把这出戏练保险了,以后学猴戏就省事多了,扔“家伙”是举一反三的技巧,手里有了功扔什么把子都是一个“稳准”的道理。李少春不分寒暑练功不辍,“圈技”和“出手”耍的非常出色。后来在他演出的猴戏技巧中也应用了耍圈的迷人技巧。

李兰亭给李少春教了武松戏的《打虎》《打店》《打酒馆》《狮子楼》《蜈蚣岭》的“夺刀”以及《翠屏山》的“六合刀”、《恶虎村》《|州庙》《神州擂》《贾家楼》《金雁桥》《画春园》《三岔口》,特别是《铁公鸡》、《塔子沟》为李兰亭真传。李少春如入宝山,勤学苦练,技艺超群。李兰亭又为李少春教了《战冀州》和《赚历城》,这是李少春初演的扎靠剧目。经过李兰亭的严格训练,李少春的《战冀州》《赚历城》颇为精彩。演出之时,天津老观众都说有李兰亭当年风范。

李兰亭对待艺术是非常严肃的,他反对“胡安”“乱改”,他对李少春说:“一出戏有一出戏的打法,不能老是打那一套把子。‘拿’戏一出戏一个打法,各不相同。你不会,找师傅学去,别乱来。有些戏是老前辈多少年千锤百炼才传到现在,是宝贝。如果你真高明,你编一个老戏里没有的,新挡子、新把子,有人学、有人演、有人认可那才叫行。新编的和改革都可以,那也得是这里事,蒙世不行!”

李兰亭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出了名的。在长春演出《蜈蚣岭》梁慧超见师父没进后台,便在台上泡汤(不卖力气),张桓懋也无法卖力。李兰亭在后排看戏,散戏到后台,当着大伙的面打了梁慧超十藤杆,打了张桓懋五藤杆,教育他们要场场对得起观众。

李兰亭反对徒为师奴,但课徒严格,方法对头,所以他的徒弟只需较短时间就能挂衣演出。他对徒弟既严又爱,爱徒胜子,每天给徒弟早点钱,绝对不让他们操劳家务,而让徒弟把全部精力用于练功、学戏。他授徒很有规律,徒弟每天早四点起床,练功至十二点。午睡一小时,背戏。下午按锣鼓点排戏,晚上演出。晚上没戏就继续练功复习。

李兰亭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对徒弟们的开蒙戏彼此很少一样,如樊幼亭为《一箭仇》《伐子都》;梁慧超为《杀四门》;郭景春为《夜奔》《探庄》《白水滩》《小商河》;李元春为《四杰村》《金钱豹》等,而且要求不够年龄不教戴髯口的戏,一出戏八个学生能教出八样,并根据学生条件从一开始就分出谁跟谁搭戏,谁是主角谁是下串,有利于学以致用。

李兰亭对音乐很精通,教学生练武功时他亲自打锣鼓点,所以李兰亭教出的学生有别于其他武生。

1946年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兰亭剧社”。骨干仍是郑永春、李元春、李越春、于伶华、杨声华等师兄弟。1947年春天,李兰亭携“兰亭剧社”赴东三省演出。兰亭剧社在沈阳北市场共益舞台演出《武松》《石秀》《林冲》《金钱豹》《闹天宫》《闹龙宫》《闹地府》等十几出李派武生戏。与唐韵笙合演《卧牛山》《赵公明》《张果老》等戏。挣的是东北流通券,收入不少。1948年9月初,李兰亭带团到四平、沈阳演出。因战事渐紧,李兰亭带徒弟们开始往关内走。10月,李兰亭师徒历尽辛苦回到天津,因被兵痞敲诈已无分文,藏书与所写的剧本全部丢失。李兰亭急回北京,把弟子梁慧超的戏装运来天津,李元春等师兄弟搭班高步云为社长的南市新艺剧社,同在大舞台演出《闯王进京》。李饰闯王,李元春饰李信,特别叫座。当时参加演出的有郑永春、李元春、李越春等。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李兰亭师徒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演出各种剧目达半年之久。

1951年,63岁的李兰亭到齐齐哈尔市戏曲学校任教。1954年,李兰亭不幸中风半身瘫痪,恰逢梁慧超到齐齐哈尔演出,去探望师傅,便由梁慧超护送回京休养,居住在北京白塔寺冰窖胡同。后经多方医治痊愈,李兰亭的亲戚李慧春请李兰亭到青岛教戏。李兰亭和奚啸伯同去青岛,李兰亭旧病复发在青岛医院检查医治后,由郑永春护送回永清县韩村养病。在病榻上,李兰亭仍以教授孙辈拉弦唱戏自娱。

1955年7月,一代武生宗师、戏曲教育家李兰亭病故于永清县韩村,享年67岁。

上一篇:简述西方实践形态音乐 下一篇:海浪与旋律的交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