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古典诗词领悟德育功能

时间:2022-08-17 08:29:29

透过古典诗词领悟德育功能

【摘要】古典诗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在教学中透过古典诗词的内涵与精神,弃粗取精,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古典诗词;德育

一、正确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

优秀的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古典诗词是艺术性和精神价值的融合,承载了审美和人文教育的职责,起着矫正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作用。学员们可以通过一首首优秀古典诗词的的阅读与学习,欣赏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昂扬的斗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古典诗词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优势,让学员充分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以此彰显文学的人文社会价值。然而,作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纵使十分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也会随着时代和各种条件的变化,再好的东西也要注意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然而他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学员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心理和思想都还不够成熟。诗词作品中道德思想十分复杂,往往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弃糟取精,要时时注意对学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地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道德思想教育的同时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二、深刻领会古典诗词的道德思想

1.古典诗词在德育中的优势。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理论性强,内容系统集中,能够直接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然而政治课教学中多采用思想灌输、理论说教的形式,容易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很难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之相比较,古典诗词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那些杰出的诗人、词人以及他们笔下一个个高大、出色的艺术形象为学员们树立了榜样,学员们眼前浮现出的是生动难忘的人物形象、感受到的是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他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因此,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员接受,事实证明它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告诉人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拨开迷雾见青天,黑暗的前面就是光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发现和探索新事物,才能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他们思想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2.古典诗词蕴含的德育功能。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篇章,它是心灵的感悟,实践的总结,能给人以哲学的思考和教益。它能使学生在获得美的艺术的亨受的同时,更得到深刻的哲理的启迪。这些启迪,能使学生客观地看问题,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办事;能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学会运用多向思谁,逆向思维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理解事物、对待事物。古典诗词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因为它是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不依附于物质,而满足人精神的自由的特质,可以让人超越现实的拘限,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根本性觉醒。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忠义、勇敢、奉献、爱国等等精神品质有着大量深入而透彻的注解,能对学员精神和道德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此外,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陆游、辛弃疾诗歌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都是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的名篇佳作。

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学员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实践证明,古典诗词在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员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奉献意识,教会学员如何做好现代军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切实搞好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在线经验信任影响因素文献综述研究 下一篇:生活化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