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山寨”审视中国

时间:2022-08-25 06:33:34

透过“山寨”审视中国

“山寨其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在制造业中,山寨产品是指对抄袭、模仿而制造的产品的统称;在社会文化领域,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李强教授说。

“山寨”

成为流行词

2008年以来,“山寨”一词成了中国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谷歌公司公布的2008年中国搜索热门词汇排名中,“山寨”名列榜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山寨”这个词本身具有某种刻意彰显和展示的趣味,它在显示自己的民间性和草根性。

山寨一词脱胎于广东方言“山寨厂”,后者指常见于粤港一带的非正规、小作坊式的各类工厂。最早在深圳等地出现的“山寨机”,用来称呼抄袭、模仿知名手机生产厂家经典机型的手机。山寨机的售价比名牌手机便宜很多,却能实现几乎相同的功能。

李强认为,山寨产品存在很多问题,很容易涉及侵权,随着法制和市场法规不断完善,山寨产品很难生存长久。

“国家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很大,现在完全抄袭、冒充名牌手机的‘高仿机’生产厂家已经减少,大的厂家基本不再生产。因为一旦被查出,就会被罚很多钱,厂家声誉也没了。”供职于深圳某家手机主板设计公司的李洋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李洋说,以前“高仿机”才被称做“山寨机”,现在,小规模、非正规的厂家制造的非名牌手机都被称为“山寨机”了。他所在的公司主要为山寨机研发主板。“价格低廉、功能齐全强大、产品更新快是山寨机的主要优势。”

在张颐武看来,这些也成为如今大部分山寨产品的共同特点。“现在的山寨产品最大的长处,就是已经不再完全模仿,它们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也因此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

但是,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等,也成为山寨产品为人诟病的地方。

“山寨文化”引发热议

2008年,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引起热议。

“人们现在经常讨论的山寨,更多的是文化领域的亚文化现象。”李强说。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主流所倡导的在主流媒体上传播的文化,亚文化则是指非主导地位的、在非主流媒体中传播的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并存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存在,是很正常的文化现象。亚文化较主文化往往更具活力。”李强说。

有文化学者认为,山寨文化的出现,是民众获得话语权之后的一种社会解构运动,有利于营造更为多元的文化格局,而这种对主流文化的解构,“正在成为转型中国的社会常态”。也有专家认为,山寨文化的涌现对主流文化发起了挑战,但并未构成真正威胁,它应视为良性的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缺位的有益弥补。

“山寨文化的火暴,主要得益于中国近两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李强说,“网络给了亚文化或者说山寨文化提供了得以迅速传播的渠道和舞台。”

据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网民数达到2.98亿,高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22.6%,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

张颐武也认为,山寨文化和网络文化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依赖网络广泛传播和流行。

正因为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让山寨文化的发展充满希望。

“主文化和亚文化是相对而言,是相互变化的。很多文化在开始以亚文化出现,但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主导性的主文化。”李强举例说,在文言文时代,鲁迅他们提倡的白话文就是亚文化,但后来就成了主文化。

“山寨现象”是中国“产能过剩”的表现

张颐武还注意到了山寨和当下经济状况的联系,他认为山寨现象是中国“产能过剩”的表现。

“现在出口需求减少,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品吸引力。”他说,“山寨并不完全模仿,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这是它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在创造市场。从这一点上说,值得肯定。”

他认为,山寨文化是大批草根阶层在文化表现方面缺少出口和路径而表现出的“产能过剩”。

“我认为山寨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然,需要摒弃其中低俗和抄袭的东西。”李强说。

张颐武认为,山寨文化承认自己的衍生性,但却表明了自己的独特性,也有其创造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张静初:静静的快乐 下一篇:新老团干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