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17 05:40:33

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树立民族文化财富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是毕节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9-02

一、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一)毕节试验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1.彝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是彝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多且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彝文古籍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有被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组织编译出版的享誉海内外的《爨文丛刻》等纸本古籍,有《妥阿哲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建桥碑》等金石彝文古籍,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彝族《铃铛舞》,被戏剧大师曹禺誉为中国戏剧的源头、被中外专家称为“人之初、戏之始、舞之源”,有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彝族古戏《撮泰吉》等;彝族的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彝族十月年等等都是这样。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神秘的“向天坟”,有专家认为与彝族古代的天文学密切相关,是彝族古代的“天文台”。

2.苗族文化。毕节试验区苗语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苗语的研究可以寻绎到内蕴深厚的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信息。现在已经整理出版的口碑文献有《纳雍苗族丧祭词》,《苗族丧祭》,《苗族民间故事选》等。苗族服饰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其工艺如蜡染、刺绣、提绣、挑绣等都非常精细,其图案构成的艺术观感非常强烈,具有非常高审美价值。

苗族的歌舞艺术内容繁多,口琴、三眼箫和芦笙都是流传广泛的乐器,其中尤其以芦笙舞最为著名。曾经在波兰获得过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金山杖奖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苗族文学目前主要以民间文学最为丰富,其体裁有诗歌、故事、格言、谚语、谜语、古词等。

3.回族文化。回族文化最明显而又突出的特色就是信仰伊斯兰教,这个共同的信仰把回族人民紧密凝聚在一起。威宁自治县全境有55座清真寺,而清真寺是集中反映伊斯兰文化最有代表性能建筑,凝结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主要是妇女过的姑太节。回族文学主要以民间文学为主,尤其以民间传说居多,有《老蛇和人》、《哎勒娥》、《水神下凡保草海》、《猫的来历》、《蜜蜂的传说》等,这些传说都与回族的有关。此外还有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世居民族文化等等。

(二)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

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丰富。有部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为世界上开发供游览的最大最美溶洞;有部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杜鹃品种达23种,阳春季节,繁花似锦;有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是与滇池齐名的高原淡水湖之一,面积27.5平方公里,有鸟类155种,草海被誉为云贵高原的明珠,“鸟的乐园”;有部级风景区“九洞天”,7公里伏流连九洞,集古、奇、秀、险、幽于一体;有贵州屋脊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面积26.5平方公里,有贵州第一峰、千亩石林、万亩草场,自然景观秀美、奇险;有赫章可乐、威宁中水是古夜郎文明探幽寻秘之地;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此外,区内广阔的岩溶地貌,绮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著名的革命遗址,浓郁的民族风情,均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二、毕节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够。毕节试验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是原生态的,体现“真山、真洞、真水、真花、真文化”的原生态特色,但认识上还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旅游只是提高知名度而已,很难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二是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就事论事,就洞开发洞,就水开发水,旅游景区单调,没有注重民族文化资源与各种旅游资源的融合,很难发挥旅游的聚集效应。

2.体制上有待完善。旅游的经营管理主要是政府主导、门票收入,缺乏市场主体运作。政府在相关旅游景区设置相应的机构或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营管理大包大揽。而政府管得太多,太宽,是很难经营管理好旅游这一产业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必须由旅游公司等具有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运作,但毕节的旅游却缺乏这样的市场主体。

3.旅游景区缺乏相应的文化元素,聚集人气难。毕节试验区有“真山、真水、真洞、真花”,这是上帝赐予毕节的天然之宝,也是发展旅游业重要条件,但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旅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重视不够,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是虽然震撼却很单一。譬如,大方宣慰府,给人的感觉是几栋房子、几张椅子,几件漆器,如此而已。再如织金洞,洞内洞外两重天,洞内震撼而洞外平淡,给人的感觉总是缺少些什么。

4.旅游商品的开发不够.在毕节试验区的旅游景区中,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是苗族的蜡染、刺绣、提绣、挑绣和漆器,因而旅游商品的品种、数量极少,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三、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以清凉气候统领民族文化旅游

毕节试验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降雨量较为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全区各区县多年(1951--1998)平均温度在10℃~15℃之间;年日照数在1096-1769小时之间;无霜期为245-290天;年均降水量849-1399毫米之间。20lO年,年平均气温在12℃~15.4℃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在995.2小时~1631.6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727.3mm~1193.2mm之间。可见毕节试验区气候是广大游客所向往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前提下,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我国的东南沿海和内陆低洼地区夏季出现酷热的高温天气的环境下,毕节试验区以清凉气候统领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清凉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不但条件具备,而且时机成熟。

(二)以财富的理念经营民族文化产品

统文化是一笔丰厚的财产,经营和发展好传统文化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当传统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可供消费的特点被人们认识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财产、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等等理念就会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认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财,而且是所在地区的文化财,乃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那么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视角将会得到更新,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也会得到提高。因而,作为一种财产,人们就会把它作为一种资本进行经营。

(三)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动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市场化手段,搭建民间资本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平台,为旅游项目寻找资本,为资本寻找旅游项目,积极探索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规范与服务,为旅游市场主体提供公开公平、竞争、开放的旅游发展平台。

(四)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开发旅游商品

一是要编制旅游商品开发园区规划,明确旅游商品开发取向。深入挖掘民族工艺,发挥旅游商品开发的规模和聚集效应。

二是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旅游商品开发。市场需求是拉动旅游商品开发的外力,必须努力突破大小交通瓶颈制约,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外地游客旅游消费,为旅游商品开发创造需求,促进旅游商品开发。

三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旅游商品市场主体。旅游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对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人才档案,组织旅游商品开发创业培训,协调银行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鼓励其创办企业开发旅游新产品。要优先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申报项目,并积极为项目建设落实用地、环境评价及资金配套等,并对开发旅游商品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景区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是提高旅游资源观赏性和地方知名度的内在要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只会使绝大多数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天生就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那么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发展呢?

一是深刻认识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文化与旅游紧密相关,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旅游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文化赋予旅游魅力和活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可以在融合发展中达到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旅游为文化创造市场需求,文化为旅游插上腾飞翅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活化历史、丰富旅游,让文化更生动、旅游更精彩;能够提升、增值传统产品,赋予传统产业新活力;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是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品牌的前提是文化资源必须富集,富集才能产生集聚效应,才具有打造文化品牌的优势。毕节试验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利用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原生态的文化精品。品牌兴产业,产业强经济,旅游和文化互促互进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结合毕节试验区的文化产业形态,可以通过旅游带动,大力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和文艺演出业等特色产业。

三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促进苗族山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交流融合,用文化包装旅游,着力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旅游的文化竞争力。注重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景区与民族风情旅游区建设同步推进。在重要景区着力打造一台大型民族歌舞、一首主题歌、一组民风民俗曲艺表演、一排民族工艺品展销厅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器乐、民族工艺、民族饮食等搬到景区,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听有吃、有娱有乐,增强文化艺术的影响力。设立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在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民族风情一条街和民族文化演出平台,展示民族文化丰富内涵,表演优秀的民族文化节目,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展销民族文化产品,增强景区文化吸引力。

上一篇:从微博看网络受众群体的自我建构 下一篇:我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