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公开“选官”试验

时间:2022-08-06 09:23:11

毕节公开“选官”试验

在成为贵州省毕节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之前,王成军是贵州盘江煤电集团下属分公司的一名副总工程师。盘江煤电位于六盘水市,与毕节相距数百公里,互不隶属。一次偶然的机会使王成军跨越了这段距离,也拿掉了自己头衔上的“副”字。

2005年的一天,王成军从报纸上看到,毕节正面向全省公开招聘干部。王成军感到这是一次机会。他没有犹豫,很快决定参加这次招聘。

放眼全国,越来越具规模的地方政府公开“选官”,也让“王成军”们找到了更多机会。

中央组织部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6年底,全国共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1.5万余人,其中厅局级390余人,县处级3800余人。

这种面向社会的“公开选官”渐成蔚然之势。今年,地处偏僻的毕节地区开始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10名,职位包括毕节地区行署法制办主任、行署副秘书长、财政局副局长等。报名10天前刚刚结束。

平均29人竞争一个职位

“这是毕节地区首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干部。”毕节地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邱旭忠在接受采访时说。

毕节地区从1995年开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干部,至今已进行了六次。其中1995年至2001年主要在毕节地区范围内进行,2005年开始的第五次公开招聘扩展到贵州省范围,王成军正好赶上了这次机会。

“前五次公开招聘一共选拔出了39名干部。”邱旭忠说,“而这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的职位多达10个,目前已经收到省外报名表40多份,来自北京、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市。”

“最热门的报名岗位要数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收到报名表150多份,其中省外报名已有8人。”邱旭忠说。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部,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落后,导致人才缺乏。邱旭忠说,正是为了改善现状,地委组织部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干部的决定。

民主测评赞成票低于50%者直接淘汰

回忆起应聘时的情景,王成军的一个强烈感受也是“竞争太激烈”――20多人候选,笔试就淘汰了15个,经过第二轮面试,最后只留下了三个。

笔试、面试是每位公选干部必须经历的关卡。事实上,2002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就对公开选拔官员的程序作了规定,经过各地多年的实践,这套程序变得更为成熟和丰满。

之前四川公选的模式为“3+2”模式。“3”即运用多种现代考试测试手段,对公选对象进行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测试,“重在考察应试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对政策法规的掌握运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2”即民主测评、综合评价,重点考察报考者在原单位(部门)的群众公认度,以及报考者个人品行、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奖惩和廉政方面的情况。“我们还规定,凡民主测评赞成票低于50%者,直接淘汰。”

“伯乐相马”变为“公开赛马”

“市场经济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也带动了干部人事任用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在这个大环境下,原有的论资排辈、照顾平衡的旧人事体制已经不再适用。”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后,各省市都在积极学习和探索一整套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高级官员选拔任用方式方法。公推公选就是其中的一种。

“黑龙江等省份是当时较早实行的。在2000年以后,各省市已经普遍化地进行运作。”竹立家介绍,“2002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出台以来,公推公选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推广。”

这部条例出台的第二年,2003年的12月16日,经公推公选,孟铁林走上江苏省沛县县长的工作岗位,成为全国首位公推公选的县长。

公选官员将“伯乐相马”变成了“公开赛马”。2004年,江苏省公推公选省发改委副主任一职的过程中甚至引入了电视直播的形式,几位候选人公开进行演讲和答辩。

整个过程经过江苏卫视直播,成为一档热门电视节目。这让公选的过程变得更透明。

防止公选蜕变为“官场秀”

在竹立家看来,公开选官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官选小官”以及任人唯亲的现象,但要防止公选蜕变为“官场秀”,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比如健全监督机制,“不仅需要有内部的监督,还需要有舆论、司法机制、民意机制的外部监督”;健全惩处机制,“意大利一个小城的市长,因为用公车办私事而被无情撤职;1995年,瑞典前女副首相莫娜・萨林用公家的信用卡购买个人衣物,虽事后及时还上,但还是在被记者曝光后不得不下台。”

而更根本的是,不妨向国外好的管理体制学习。“与公选依靠笔试、面试、民主评议来晋升的渠道不同,西方国家中高级干部的晋升是通过业绩考核评估来决定的,需要达到一系列指标体系。”

“我们需要全面推行职位、岗位绩效评估制度,通过与国务院、相关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体系的对照,进行能力与绩效的评估。”竹立家说。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才实行10年左右,还很短暂。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我们争取了时间,是一条捷径。”这位学者说。(记者舒泰峰、杨三军,特约撰稿陈烨、姚雪青)

(《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37期)

上一篇:民主选“官” 下一篇:美国专家解读“盖茨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