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9例观察

时间:2022-08-17 04:24:56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府逐瘀汤 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从而引发的妇科疾病。本病属于雌激素依赖性、出血性、粘连性疾病,由于异位内膜反复周期性出血所导致的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等体征以及其所具有的周期性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症状,给生育年龄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本病应用单一的手术治疗无法彻底治愈,且容易复发,因此药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自1999年8月至2005年5月,我们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13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全部经妇科检查、子宫B超、CA-125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的诊断,根据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年龄22~47岁,平均34.7岁;未婚15例,已婚64例;病程5个月~15年,平均4.8年。痛经56例,慢性盆腔痛25例,附件囊肿20例,不孕症9例。对照组年龄23~48岁,平均36.1岁;未婚8例,已婚48例;病程7个月~14年,平均4.2年。痛经42例,慢性盆腔痛20例,附件囊肿13例,不孕症6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用血府逐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当归、赤芍、红花、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各10g,川芎6g,桃仁12g,生地20g。加味:气滞血瘀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0g;寒凝血瘀者,加细辛3g,附子10g;热郁血瘀者,加红藤、蒲公英、败酱草各30g;气虚血瘀者,加黄芪、党参各30g;盆腔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不孕者,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各1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温服。月经前15天开始服用,共服15剂。3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2.2 对照组:用西药内美通片,每周口服内美通2次,每次2.5mg,连续用药6个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患者在1年内妊娠者。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月经周期的同时B超检查对比),虽然局部体征存在,但不孕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3个月症状不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对主要症状痛经及腰骶部疼痛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VAS下降到0~3分为显效,VAS下降到4~6分为有效,VAS7分以上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两组病例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3.3 治疗副作用: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肝功能异常改变。无痤疮、月经紊乱及闭经等副作用。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有5例出现痤疮,28例月经紊乱,16例出现闭经,4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停药。

4 体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检查体征,可归属中医学的“痛经”、“瘕”、“月经失调”、“不孕”等病范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因是“瘀血”为患,根据“瘀者散之”的原则,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血府逐瘀汤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可活血祛瘀;川牛膝通血脉而祛瘀血,并可引瘀血下行;生地配当归能养血活血,能使瘀血祛除而不伤阴;柴胡、枳壳、桔梗能通畅滞气,气行则血行。通过活血化瘀,以消除疼痛,调整月经周期,减少月经的出血量。

5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会议制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990年)[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收稿日期 2008-06-02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钩端螺旋体病14例 下一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经期前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