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时间:2022-08-17 02:26:33

课改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下面,我结合下乡教研案例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谈谈看法。

一、利用自我对话,培养学生阅读个性。

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章产生顺应、同化,或者产生矛盾和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章产生共鸣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说,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因此,自我对话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和语文教学人性化的体现,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和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一篇文章的形式是作者受到某种生活图景的感染,情积于胸,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发之于文字。我们读这些文章,能否与其中的文字产生共鸣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似曾相识的生活积累。只有头脑中贮备的生活图景被激活,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的文本信息,产生丰富的联想,最终实现自我对话的目的,切实提高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利用生本对话,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生本对话往往用在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或难点的深刻理解上。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既是指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中寻找依据的过程,又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追求“标准答案”。

如新侨中学倪老师解读欧阳修的《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宛芳从。

聚散苦匆匆,所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年花更好,知与谁共?

因为这是一首离别词,一位学生首先想到初中同学间的离别之情,那依依惜别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他又想到父母每年外出打工与自己的送别伤感,这些便是学生自我生活体验的感受。另外,还有一位学生想到了柳永的《雨霖铃》,尤其是想到了“此走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与欧词结尾表现了同样的情怀,都是离别的伤感,写法也相同。以上教学片断实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感受性、体验性的目标,反映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而非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与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相抗衡。

三、利用生生对话,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生生对话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采用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两种方式进行。新课程标准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康美中学苏老师在执教《回忆我的母亲》时,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读到了,文章写了?摇 ?摇。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立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讨论,有的小组回答:好劳动。有的小组答道;勤劳一生的优秀品质。还有的答道:母亲的一生……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最后达成共识:我读到了,文章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教师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母亲的哪些品质?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此时,教室里讨论的氛围更加浓厚。你一句我一句,创造出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空间,学生在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应适当引导和点拨,因为学生的认识难免片面和偏颇。

四、利用师生对话,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师生对话往往用在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上。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对交流的引导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论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过去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先由教师预设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柳城中学杨老师执教的《选举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范例。这节课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杨老师在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从评人物形态、评内心、谈感受、品语言四个角度欣赏小说。在分析人物内心世界这一步骤中,让学生从文找出反映鲁智胜心情的语句,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找出“深感内疚,陷入深深苦恼中”这些词语。这说明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把握得很准确。但杨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能否把这两个词位置调换一下?理由呢?”此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破思维定势,畅所欲言,老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课堂现场高潮迭起,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了整体提高。

以上是我在教研过程中,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的几点思考。总而言之,对话应该成为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过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把握翻译方法,迈好文言文教学第一步 下一篇:浅论中职学生重视语言文字基础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