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的处理技巧

时间:2022-08-17 12:56:49

亲子冲突的处理技巧

主持人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和谐,能促进孩子同一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人们通常认为,孩子出生后的五六年间,对环境作用有高度易感性,早期影响对孩子的作用会持续一生。一个人的人格核心,也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基本定型的。如果亲子关系和谐、童年幸福,孩子的人格会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形成不良人格。亲子关系又是微妙复杂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波折,会发生矛盾甚至冲突,不同的解决方法,则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从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走向。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必须重视亲子关系,采取积极措施解决亲子冲突。那么,处理亲子矛盾有何技巧呢?

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

(郑女士,32岁,某文化传播公司策划)

孩子虽说还小,但亲子之间也会时常发生摩擦甚至冲突,说起来大都是一些小事,但处理起来还是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智慧。我的技巧之一是“忽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冷处理。这个技巧一般用来处理孩子微小的、不具破坏性及危险性的哭闹行为。比如,我女儿小雪有时会在吃早餐时“发难”,你准备了馒头稀饭,她却要吃包子,不予满足就哼哼唧唧地不好好吃饭。这时,我一般装聋作哑,只管吃自己的饭。她会把饭勺扔在餐桌上,或者把馒头推到一边,然后观察我们的反应,当她发现不起作用之后,只好作罢,开始不声不响地吃饭。偶尔她也会大发脾气,拒绝吃东西,我也不吵她,直接收起早餐,像往常一样送她去幼儿园,反正幼儿园课间会发点心,饿不着她。她也有愿望得不到满足大哭大闹的时候,比如要喝可乐,我不允许,她偶尔会哭闹,我一般都不予理睬,如果她实在哭闹得厉害了,我会设法转移一下她的注意力,比如把她抱到她自己的房间,拿她喜欢的芭比娃娃给她玩,或者跟她一起给芭比娃娃洗澡、化妆、弄头饰,很快她就会忘记可乐这码事儿。

当孩子闹点小别扭,发个小脾气,或故意干扰大人做事时,这种“忽视”很管用。

我的第二个技巧是,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做了出格的事,你之所以会冲动地吼叫、发火、责骂甚至打孩子,很多情况下是你把关注的焦点一开始就放在了孩子所做的错事上,光顾着责怪或惩罚孩子了,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或许就不会发那么大的火了。比如,小雪很喜欢涂鸦,我们一直教育她画画要画在纸上或者画板上。可是有一次,有位朋友带着儿子到我家做客,那个男孩比小雪大一些,两个小家伙一点也不陌生,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我跟朋友边聊天边做饭。等我们做好饭,才发现俩孩子正拿着画笔在客厅的墙上涂鸦,就连过道的墙壁上也画上了“抽象画”。朋友一看急了,呵斥自家孩子。我半开玩笑地说:“画就画了吧,很多涂鸦大师说不定就是这么产生的。”可小雪爸对此难以容忍,事后很生气地训斥小雪:“你怎么可以在墙上画画?”然后就说要把她所有的画笔都扔掉。小雪便很委屈地哭,边哭边说:“是哥哥叫我画的。”我悄悄制止了丈夫,告诉他由我来处理。我对女儿说:“你把墙壁画脏了,你要负责清洗。”然后我给她找了一块抹布,教她怎么做,让她跟我一起清洗,目的是让她体会一下清洗墙壁的辛苦,让她明白弄脏了墙壁就要收拾,就要付出劳动。颜料涂到墙上不太好擦掉,小雪一开始擦得很认真,没过一会儿就累得手酸。我就趁机教育她:“下次可别往墙上乱画了,清洗起来好辛苦啊!”之后,我又给她指定了一个可以随意画画的地方,但告诉她,画完了同样要自己负责擦洗。我觉得这样处理问题挺好,既能避免扩大矛盾,有利于解决冲突,又能让孩子体会一下什么是“自食其果”,并学会承担责任。

欠妥的“胡萝卜+大棒”

(唐女士,30岁,某家居公司销售内勤)

刚看过有关“狼爸”的报道,说三天一打,把三个孩子都打进了北大,对此咱不好妄加评论,不过我老公以前也是比较爱打孩子的,只是他采取的是“胡萝卜+大棒”的方式,形象地说,就是打一棒子给个糖吃,但效果并不好,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弄得父子俩关系有点紧张。

举个例子,我儿子家宝有段时间喜欢上了打人、推人、抓头发,甚至踢人、咬人,也不管对方比他大还是比他小。他爸很生气,发现他打人就照屁股上一顿揍,可这样的管教收效甚微,没多久儿子就参与了一起“群殴事件”。那天我和老公下班后开车去幼儿园接家宝,儿子兴高采烈的,我就随口问他:“今儿在幼儿园淘气了吗?”“淘气了!”家宝一边回答一边把脚跷到了副驾驶台上。“淘什么气啦?”我漫不经心地又问。“今天我们群殴儿了。”那个“殴”字被他用儿话音一垫,竟充满了喜剧色彩。什么?在幼儿园群殴?我晕!正要再问究竟,正开车的老公已经气得差点跳起来:“你……胆子也太大了吧,敢在幼儿园打群架?”说着,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一躲闪,老公掌控方向盘的手便忙乱起来了,我赶紧劝他别冲动,注意安全。

很快,我就从幼儿园阿姨那里了解了“群殴事件”的始末。午饭过后,家宝班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耍,几个男生玩着玩着就打到了一起,家宝越战越勇,一个人打仨,好在孩子们都没挂彩,只是其中一个的裤子背带被扯断了。老师在教室里把几个小家伙教育了一番,之后又把他们带到操场再度教育。其间因为有其他班的一群漂亮的小女生经过,有个小男生可能觉得丢脸,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手捂着脸哇哇哭了起来,受到感染,另几个孩子也号啕大哭。只有家宝,很淡定地保持站立的姿势。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像是在讲一件有关孩子的趣事。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男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可我老公却认为,儿子这是屡教不改,天天挨打也不长记性,因此,一到家就逮住儿子又是一顿痛揍,我拦都拦不住。揍完了还要罚站,不让吃饭,不让看电视……到了晚上,我跟老公说,儿子说他们今天在操场上是玩打仗、探险,这明明就是游戏嘛,不是真打架。老公有点内疚,就过去哄儿子,给儿子拿饼干吃,但儿子很“记仇”,不理他,晚上睡觉时居然撵他出去,要不就坚决不睡觉,他爸只好重重地摔门去了客厅,睡沙发。

不光这样的事情,在孩子学前教育的问题上,老公也喜欢采取“胡萝卜+大棒”的做法。比如教孩子加减法,老公拿了三套数学老师帮忙做的“闪卡”,卡片上写有题目,抽一张,孩子说一张的答案。一次次抽得越来越快,也要求孩子越说越快。要说这个方法很不错,通过“看、想、说、听”的过程,既帮助孩子练习心算,又帮助孩子练习集中注意力。可我老公在训练儿子时的奖惩办法有问题,他在桌子上同时摆了一把木尺和一些家宝爱吃的巧克力,答对有奖,答错挨罚,而且奖罚分明。一轮练习下来,儿子虽然也得到了巧克力,但手掌心也挨了好几下。我觉得老公的办法很像训练小狗或猴子。这还不算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儿子有时错得多了,我老公就会失去耐性,大发雷霆,把儿子痛揍一顿。伴随着大棒,自然就是胡萝卜。等过一会儿心情平复了,老公就故技重演,开始哄儿子,上街给儿子买好吃的,陪儿子玩游戏,还会许诺只要儿子好好练习就带他去游乐场或儿童体验馆去玩。可结果呢,儿子不仅算术没啥长进,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好些次他爸拿出卡片,他瞄一眼就是不吱声,任他爸吼也好,骂也好,打也好,就是不张口。后来,我跟儿子和风细雨地慢慢交流,发现其实不少题目儿子都会做,反应速度也不慢,就是因为逆反才故意不开口,跟他爸对着干。

如此一来,父子俩之间的冲突成了“常规战”,我也就成了“消防队员”,经常要设法“灭火”。有几次儿子居然问我:“妈妈,我爸是不是亲的?”

我觉得,父子俩的矛盾,根源就在我老公不会处理亲子冲突,或者说,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不当。简单的“胡萝卜+大棒”,是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尤其是打骂孩子,会伤及孩子的自尊,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我跟老公多次沟通,并跟他探讨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如何惩罚孩子才会有效。我告诉他,惩罚孩子也要讲策略和技巧,惩罚得当才会收到效果,简单粗暴是无能的表现。老公也渐渐认识到了“胡萝卜+大棒”效果不佳,后来渐渐地改变了方法,学会了蹲下来甚至搂着儿子的肩膀跟儿子轻声讲道理。我暗自庆幸,老公没有一直愚蠢下去,在屡遭失败后开始学做一个好父亲。

形成同步的“心理预期”

(陈教授,男,42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亲子冲突在所难免,要想处理得恰当,我觉得首先要追根溯源,就是弄清楚冲突发生的原因。我认为亲子冲突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在于亲子之间的相互期望不同步。举个我们常见的例子: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看到天色已晚,妈妈就招呼孩子赶紧回家。这个时候,妈妈期望孩子一听到“回家”的指令就停下游戏跟妈妈回家。可孩子玩得正起劲,则期望能再和小朋友多玩一会儿。由于游戏过程中“心理惯性”的作用,家长如果要孩子突然停下游戏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孩子通常无法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注意力转移的缓冲期,让孩子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可以接受的心理预期。所谓“心理预期”,就是让孩子知道一项活动结束后,接下来的时间要做什么。那么针对上面说到的情况,妈妈的正确做法是,告诉孩子天黑了,再玩3分钟就回家,孩子可能会讨价还价,说再玩5分钟,这时候如果妈妈表示同意,并告诉孩子她看着表计时,那么双方的预期就同步了,即“再玩5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这个预期,5分钟后妈妈叫他回家时,一般情况下他会爽快同意,而不是要求“再玩一会儿”,这就较好地避免了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出现孩子不遵守“协议”的情况,比如5分钟后有的孩子可能还会提出“再玩5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先双方的约定,要是随意屈服于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产生支配家长的心理预期,这样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但会失去主动权,而且也不利于亲子冲突的预防与解决。

家长要通过跟孩子沟通和商量,帮助孩子建立起合理的心理预期,从而避免相互期望的差异造成亲子冲突。例如,家长在类似情境中的亲子沟通,应该处于主动引导的地位,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期望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由此引导孩子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例如,不少家长带孩子逛商店时,都曾遇到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的情形。根据这种经验,家长带孩子逛商店如果只是想给家里买件东西或顺便带孩子转转,并没有准备给孩子买玩具,那就必须事先跟孩子约定:“我们今天去商店只是逛逛,买些家里用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看玩具,可以看,但先说好不能买。”孩子同意后再带孩子去商店,这时孩子心里已经有了“爸爸妈妈只会让我看玩具,不会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就可以避免进了商店非要买玩具并进而引发亲子冲突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们说,让孩子有了合适的心理预期,很多看似艰难的事情就变得容易了;看似容易与家长产生冲突的事情,也就变得和平了。比如不少家长都会为孩子打针、吃药这样的事情烦心,打一次针搞得跟打一场仗似的,有时要两三个人按住一个孩子打针。而有的家长则比较智慧,采用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的方式:先告诉孩子他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让孩子有了“要打针”的心理预期。然后再告诉孩子打针有一点点疼,这样孩子就对“打针有点疼”有了思想准备。经过这些铺垫,孩子打针时多半都能给予配合,不至于跟大人发生对抗,闹得惊天动地。

总之,我们说解决亲子冲突,也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学习。全新的亲子关系,需要你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创造。

上一篇:怎样消除脸上的青春痘?/“电脑脖”是怎样患上... 下一篇:两家六口齐上阵,婚房持股加名酿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