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涨价管什么用?

时间:2022-08-16 11:21:20

地铁涨价管什么用?

这是逼着人们都去考驾照买车的节奏。

最近,北京市政府了一个通知,明确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紧接着,又提出“人物同检”,现在多个站点已设置与机场类似的安检门。

两块钱就能随便坐地铁的时代就要过去了,至少高峰期是这样。我的上海同事们一定觉得这天早就该到来了—他们每次来北京,都用一种无法分辨羡慕还是妒忌的语气提到这一点:北京的地铁和公交票简直太便宜了。

大概一些专家和人大代表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提到,北京地铁票太便宜,以至于总有人“有事没事坐地铁玩”。

我打赌,这些闲人一定不愿意在高峰期来“玩”。那种景象还是很吓人的:长长的通道里,人们面无表情缓慢挪步的样子,就像到了犹太人集中营;你要等三辆才排到队首,但能不能挤上去还要看你回家的意志有多强烈;就这样,一些人流大的换乘站在高峰期还不敢开滚梯,站台显然站不下,一群带着袖箍和麦的大爷大妈会命令你不要这样要那样……

现在,这些不便还要加上涨价和被搜身的代价—这是一副要把人赶回地面的架势,以价格杠杆来解决地下也堵得一塌糊涂的问题。

但是,地下堵,地上更堵。历数北京市一直以来的治堵政策,治理的都是地面。比如小汽车限购和摇号—每月180万人抢两万个指标,并且现在已经改为两个月摇一次;外地车不能进五环,以及提高城市内停车费等。

总体而言,这些减少地面出行的政策手段效果甚微。

仅从社会整体成本而言,尽管地铁修建的成本非常高,每公里5亿元人民币,但是其运载力强、效率高,调度也更科学和准确,从长远来看,地下对于缓解城市拥堵问题更为有效。

中国的城市在迅速变大,地铁建造的速度却无法跟上这个步伐。北京地铁虽然票价低廉,但纳税人每年要向市公交系统补贴170亿元,实际上钱是已经花出去了的。在过去几年,也有些人提出过对外地人收取差额定价。

但归根结底,地上和地下无论怎样治理都非常拥堵,并且出现了把人赶上赶下的局面,还是跟城市资源在一个地方的过度倾斜有关。

准确说,正是以行政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路造成了这一点。一方面,城市里的核心资源过分集中,尤其以行政为核心来构建;此外,从全国来看,资源也过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人都想往大城市挤,迅速递增的人口数量让城市建设及城市公共管理都无法及时匹配。

现在的城镇化政策看起来依旧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资源仍然向行政上更为重要的城市集中,教育、就业及医疗等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在最近的中央经济会议上,强调更多的还是紧缩大城市、放开小城镇的户籍。但对于人口变得越来越多的四五线城市而言,它们在资源上根本抢不过大城市,它所能提供的机会不足以养活那么多城市人口,这也让小城市的城镇化失去了意义—人口变得越多,它可能越穷。

城市周边需要均衡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涵义,还有城市集群的意义—在《第一财经周刊》对400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和商业分级中,可以看到,一些新一线城市周边围绕着较多二线城市的区域,经济活力指数很高。

而像天津这种城市,看上去就是在走北京的老路。

天津市政府因在12月15日突然宣布小汽车限购政策,造成了一片混乱,而广受质疑—这一切与北京和广州当年情况类似。天津在GDP、品牌密度和数量等许多方面都非常接近一线城市,但它周边缺少有效的辐射,资源过度集中实际上让它现在也开始面临与北京类似的问题。限号只是一个开始。

上一篇:独立设计不容易 下一篇:李小璐:我挺能吃苦耐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