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肖邦前奏曲Op.28 No.4――e小调前奏曲

时间:2022-08-16 10:13:32

引言

前奏曲集Op.28是一部能够代表肖邦最高创作成就的经典之作。著名钢琴家傅聪曾说:“如果肖邦的作品全部不幸遭毁,只能挑选一部作品作为代表保存,那部作品就是前奏曲作品28。”可以说,前奏曲集是肖邦最有音乐质量、最有独创性、思想感情最为成熟的伟大作品之一,不论从音乐写作角度看,还是从钢琴演奏技术角度说,都足以概括和代表肖邦钢琴音乐的全貌。

其中第四首e小调前奏曲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一首。因为曾经演奏过,所以比较熟悉,正是因为熟悉的缘故,也就更加容易聆听出其中的意韵、感受到它的真谛。e小调前奏曲虽只作为前奏曲集Op.28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个小成员,但其独立的音乐形象的展现不受影响;篇幅的短小和形式的简单,丝毫也不会削弱它内容的丰富和意境的深刻,这也正是肖邦所有前奏曲的特点。

作 品 分 析

一、作品简介

肖邦的前奏曲集Op.28是由24首独立的小品组成的一部套曲性作品。肖邦从1836年开始部分《前奏曲》的创作, 到1839年完成整部作品并修改、出版。e小调前奏曲在肖邦前奏曲集Op.28中的第四首,安东・鲁宾斯坦认为《e 小调前奏曲》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悲剧性的作品之一。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找到了非常简洁与朴素的形式。节拍选用了2/2拍,速度为稍慢的广板,听起来像是一首忧伤的小夜曲。1849年 10月 30日在巴黎马格达林教堂为肖邦举行葬礼时,法国作曲家路易・列费布尔・维里用管风琴演奏了此曲,音乐使人们泣不成声,音乐评论家卡拉索夫说:“这是一颗真正的宝石,它使肖邦成为钢琴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

二、和声分析

(一)整体概况

e小调前奏曲是一个方整性带两小节扩充的四乐句的乐段。曲式结构上很简单,和声才是这首曲子魅力的源泉。织体是单调的、不慌不忙的(sempre molto tenuto)、均匀的伴奏和弦,造成了凄凉的背景。和声的变化是以个别声部的半音下行来完成的,这种和弦背景更增加了乐曲阴暗的色调。在悠长的旋律中则是沉重的叹息,差不多成了痛苦的,只是在短暂的一刻间(第16―17小节),迸发出了绝望与抗议之声。

肖邦的前奏曲具有纤巧的旋律线条和精心组织的和声音响,这在第四首e小调前奏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表面上看,这首作品的旋律音域十分狭窄,主要动机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二度音程,且速度较慢,每小节有一个二分附点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都成,没有流动的感觉。显然,这种旋律不适合其他乐器演奏,当然也包括人声。然而,巧妙的是肖邦把旋律线融入节奏密集的和声之中,通过和声的细致变化,使简单的旋律在每次重复中都获得新的音响色彩。

(二)细部分析

几乎肖邦所有的前奏曲都有一些重复的音符(如b小调、降D大调、e小调等)或重复的格式(如C大调、a小调、G大调、升f小调等),在许多前奏曲中,重复的格式都落在左手。在e小调、f小调、降b小调等前奏曲中,还有许多重复节奏的固定音型,(见谱例1的左手部分)这也许是肖邦在修道院中生活无聊所产生的烦躁情绪的表达。

第一乐句(1―4)4小节,包含了主题材料(1―2小节)及其重复形式(3―4 小节)。主题材料是在e小调旋律的属音间加入一个自然的上辅助音,同时下面作主六到属三四的和声进行――起到呈示和巩固调性的作用。第三小节开始的“降五音”属三四为主题顺利地进入a小调作了和声上的铺垫。(乐曲在a小调上只是作了不到一小节的停留,属于离调,所以很快就回到了主调)

第二乐句(5―12)8小节,包含了主题向下的二度模进(5―6小节)及其重复、展开形式(7―12小节)。刚才讲过:第一乐句停在a自然小调属七和弦的半终止上,为主题材料回到主调(e小调)奠定了基础。当主题材料向下二度模进重复、展开时,作为中介的导七和弦又为主题材料进入 a小调铺平了道路。乐曲7―8小节在a小调上作了短暂的停留,升七级三四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让乐曲又回到了e小调。

第三乐句(13―16)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主题在第 16小节高音部将第一乐句的三拍长音换成了一个从 B―E 音的下行旋律动机(A―G音的反向小七度大跳为随后到来的乐曲高潮作了音区上的准备);和声进行也稍微作了一些改动,如第三乐句最后的两个和弦(重属导五六和弦与二级三四和弦)是原来第一乐句中所没有的。

第四乐句(17―25)由5小节(阻碍终止)扩充至9小节。高音部仍然是旋律的向下进行,后面最高音 C的出现,使音乐达到了高潮。17―18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其间和声变化频繁,19小节开始逐渐平稳下来,在21小节的强拍终于出现了迟迟未现的主音E。整句的和声进行为:属九――三级七――主六―下属三――二级五六――属三(次中音部的 E 音为延留音)――二级三四――属三――下属三……(见谱例1)。之后,进入乐句的扩充部分。后接两拍沉思式的延长休止,最后进入了乐句的完全终止,这是全曲唯一的一次原位主和弦的出现。

演 奏 提 示

一、 表情

全曲自始至终只有一个表情记号――espressivo(有表情、有表现力的),说明弹奏时一定要在情绪上将曲子丰满起来。肖邦创作这首作品正是处在他一生中比较暗淡的时期,马略尔卡岛的恶劣天气和阴雨连绵是肖邦本来虚弱的身体与病情更是雪上加霜。(虽然此时在生活上有爱情的愉悦,但也不能回避人性在生命面前的脆弱)所以这首作品也可以说是他冥冥之中对死亡降临的一种预示。德国指挥家、钢琴家汉斯・冯・彪洛(HansvonBlow,1830-1894)和法国钢琴家、指挥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Cortot,1877-1962)是肖邦前奏曲演绎的权威,他们两人对Op.28每首前奏曲都有自己的注释、理解,给e小调前奏曲的小标题分别是“窒息”、“在墓地”。

二、 速度

谱子上的标示Largo――稍慢的广板。这首作品的速度大概是每分钟44个单位拍。由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对情感变现的幅度增大,因此自由速度常被钢琴家所运用,特别在是肖邦的作品中。弹奏者在演奏上应该将自由速度同肖邦安如泣如诉的旋律、沉重抑郁的半音下行和声统一起来,才能准确地把握肖邦多愁善感的情绪内涵。阿尔弗雷德・科尔托对此曲的演奏还有过这样的注释“象这样陷入绝望的深渊、一筹莫展的音乐,在其他地方是几乎寻找不到的。这是一首阴暗悲痛的歌,也是隐秘着深情地音乐。”

整首曲子的速度要用一种较为机械的感觉去控制,不要做稍快或稍慢的速度处理。当然,曲子的高潮部分16―19小结,可以用一种情绪的上的不稳定去把握速度上的细微变化,做出稍慢、稍快或是两者兼有的处理都是可以的,关键取决于演奏者对整首曲子的整体设计与把握。

三、力度

全曲的力度标记大体如下:前三个乐句(1―16小节)基本保持在piano水平上,第四乐句首先由 forte开始(17小节,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然后逐渐 dim. 到piano再到 smorzando(乐曲的扩充部分),最后进入pianissimo(乐曲的终止部分)。演奏者还必须非常注意乐句与乐节间大量的cresc.与dim.的处理,这是音乐的律动,更是情绪的发泄。

在实际的弹奏中,演奏者也是可以做出个性化的处理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管怎样进行强弱的变化,必须要尽可能的表现出作曲家空灵、虚无而又忧郁的个性。

四、触键

由于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相对地对称和方整,乐句与乐节的划分也非常清晰明显,因此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手指的起落断连也就有了严格的依据和标准。右手的演奏力度要稍微突出一些。肖邦本身特别注重好的连音与柔和的触键,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弹奏,他都不允许发出强烈粗暴的音响。正如德国钢琴家莫谢莱斯所说:“他的piano弹得这样轻微,即使在形式所需要的对比时,他也不用强大音响的forte。”

在弹奏中,左手的和旋要用手腕的力量将每个和旋弹出非连奏的效果,即使是在整首曲子都要使用踏板的要求下。左手在触键的一瞬间,必须尽快的将琴键触到底,但是又不能表现出任何使用了爆发力的痕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让美荡然无存。右手,当然是柔和的表现出大连线的歌唱。

五、踏板

肖邦对踏板的处理相当清楚,即每小节的前一拍半要根据和声的不同进行踏板的更换,后半拍则要求演奏者释放踏板。具体到《e小调前奏曲》中来讲,由于整首曲子的亮点就在于频繁更换的和声,每个声部严格的下行二度级进和各种和声留印,这都需要高度清晰的音响效果才能将此曲表现出来。所以,在演奏这首曲子时,踏板要踩得既干净又到位,松、踩有素:在每更换和弦的前一个或两个八分音符处松开踏板,进入强拍时再踩下踏板。见谱例2:

在肖邦作品中,踏板应该经常在拍子后面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后踏板。不过,踏板的运用也有许多可变的选择,而没有一组特定的踏板标记能被盲目地遵从。演奏者须根据房间的音响效果,钢琴本身以及自己的触键来调整踏板。

六、整体把握

肖邦的前奏曲集Op.28作为完整的有机的一套作品,就必须从整体着眼来分析、考虑,如果只是单一、局部、节选、片面、非整体地看待它,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内涵,当然在弹奏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演奏之前,我们应当做些案头工作,如条件允许,最好是将整部作品24首前奏曲都听一听、品一品,先从听觉上整体把握曲子的轮廓,然后再找到e小调前奏曲在整部作品中的角色形象,然后再较为理性的去把握曲子的整体处理。

结 语

在左手缓慢、无休止的和弦伴奏中,一支哀叹的旋律围绕b音上下盘旋,仿佛在寻求安慰,但在几小节之后又很快陷入更深的沮丧和绝望之中,对无法挽回的过去的痛苦回忆!这是对e小调前奏曲音乐内容的诠释。这首“哀歌”性质的音乐小品能够给人音乐和精神上的双重震撼,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对人生、社会、万物理解的共识,而肖邦恰恰抓住了它。

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具有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和独创性,每个乐思、每一乐句都有其独特的魅力。24首前奏曲犹如24幅色彩缤纷的风情画,肖邦用他独到的笔触,使他的诗歌般的音乐在钢琴上歌唱着。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走进阳光》导演阐述 下一篇:现代陶艺教学与市场的科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