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16 09:41:07

浅议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其自身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面对这些幼儿,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如:正确把握幼儿心理,刺激幼儿绘画表达的兴趣;培养幼儿在绘画中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提供适宜的材料;搭建适合幼儿技巧水平的阶梯,进行有效的指导;给予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采用个性化教学。这样做,会使幼儿在快乐创作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表达兴趣;发展规律

绘画有助于幼儿可逆反思维的训练,学习以变化的方式思考问题。绘画活动特别能影响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快速的信息交流,绘画材料与技法成为绘画创作的新方向。幼儿的绘画创作也加入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法的成分,应该说它为幼儿的绘画活动注进了新的新鲜血液,我们将如何运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法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幼儿呢?以下是本人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叙述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

一、正确把握幼儿心理,刺激幼儿绘画表达的兴趣

幼儿的绘画活动具有更多的游戏成分,因为不够好玩,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对画什么缺乏兴趣,或者中途就放弃完成作品的努力。如果这样,绘画活动就失去了教育影响幼儿的先机。因此,刺激幼儿绘画表达的兴趣,使绘画活动像游戏一样有趣,能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是影响学前幼儿绘画动机与效果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添画“小鱼的泡泡”活动时,教师用“今天妈妈带宝宝到小鱼家做客”的形式导入。(听音乐做动作)小鱼家到了,先帮小鱼穿上衣服吧!(给小鱼涂色)我们再去找一找小鱼吐得泡泡吧!(添画泡泡)“车头车尾靠一靠,变成一个小泡泡。”孩子听了都说:“我也要帮小鱼穿衣服,找泡泡!”说着孩子拿起了笔和纸,给小鱼涂色画泡泡。活动结束了,孩子们都在兴奋地跟好朋友介绍着自己的小鱼和美丽的泡泡。

由此看出,孩子在活动中将美术活动当作是一种游戏,画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孩子才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孩子在兴趣下进行绘画,绘画的技能也就会得到提高。

二、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幼儿绘画创新的前提是想象,只有透过奇特的想象才能画出新颖的图画。幼儿思维中孕育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敏于想象,也富于想象。但是孕育着的想象并不等于一触即发的丰富想象。幼儿的想象力比较贫乏,大多属于再现性想象。要促进幼儿从贫乏想象转化为敏于想象,从再现性想象发展到创造性想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启迪、激励和引导。

1.引导幼儿从贫于想象发展到敏于想象

幼儿末期,幼儿的知识经验逐渐增多,各种事物的表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

2.引导幼儿从再现想象升华到创造性想象

没有良好的引导和训练,幼儿的想象容易停留在再现想象的水平上。为了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我们应采用以“丰富知识”和“引发想象”为主的教育策略。

丰富知识是想象的物质基础。从小班到大班,应坚持以各种形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帮助幼儿积累想象所需的材料。引发想象是引导幼儿展开具有新颖和奇异性的想象。我们要引导幼儿打破思维定式,再诱导他们自主想象出与众不同的新内容,从而升华到创造性想象的高度。

三、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提供适宜的材料

绘画作为幼儿阶段特殊的表征符号,是幼儿记录、交流新发现,讨论结果、行动计划,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涂鸦期幼儿,特别是杂乱线和单一线的发展水平阶段,无需建议任何题材内容,只要你让幼儿自由地绘画,不论他画得好不好都给予肯定和鼓

励,就已经是在培养他的创造力了。这个过程增强了幼儿手的力量,锻炼了手的灵活准确性。考虑到涂鸦期的幼儿主要是获得动作的满足,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绘画材料要抓握方便、容易操作、使用流畅,符合他们的生理特点,满足他们操作材料的需要。所以,蜡笔、半根粉笔、粗芯绘画铅笔、彩色绘画铅笔比较适合,而带笔帽的水彩笔、毛笔、水粉等材料就不太适宜。

四、搭建适合幼儿技巧水平的阶梯,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常常听到:“我不会画!”“我画不出来!”“老师你帮我画吧!”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能提供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技巧阶梯,和幼儿一起探索绘画语言特有的结构,将幼儿一步步带到形象的终点,或和幼儿一同寻找适合的表达技巧,就能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乐于自己尝试与绘画,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今天的绘画活动是“巨人想象画”,这是孩子较感兴趣的。但活动开始后,很多孩子却没有动笔。我说:“孩子们,按你们刚才的想象大胆地画吧,一定能画好的。”可是很多孩子还是没动笔。为了让他们能大胆地想象,我让他们先听我自编的“巨人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变高了,似乎也化身成了巨人。故事讲完后,我又请了一个孩子来画想象中巨人的形象。经过点评,我提出新要求,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把巨人的形象尽量画得夸张。这个活动从故事入手让幼儿从中感知巨人的形象,并用笔和色彩描绘出来。孩子们很快画出了不同形象的巨人,从他们的作品来看,这次的效果非常好。

五、给予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绘画教育的过程中是需要“想象”的,而“想象”的这种探索行为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才能实现。因此,老师应设法创设这样的宽松环境。

例如,一次绘画活动中,有个孩子画了一会就不肯再画下去了。问她怎么了,她小声说:“我画得不像。”原来孩子用像与不像来衡量画的好坏。于是我对她说:“其实画的像不像没有关系,你看你想象的多棒呀!只要你敢大胆想象,可以画的跟老师不一样。相信你想象出来的肯定比老师想象的要好。”孩子听了我的话,认真画起来。而且画里能看出她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可见,老师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就可以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初体验,还能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信心和勇气。

教师除了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还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当幼儿不会表现形象主要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对话启发法”,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实物或图片,强调将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这是什么形状”;还可以采用“示范诱导法”“借物造型法”给予幼儿半成品形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再创造,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绘画对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情感的孕育到创造动机、意想的生成,最后动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出具有某种意味的形象,这是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标志。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在幼儿认知发展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就是具有在头脑中重现事物的能力,这种重现事物的能力是真正思维的开展。通过绘画进行教育适合于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它对培养人类的智能、情感和社会性起着重要作用,是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面对这些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认真分析影响绘画的心理,理解不同的绘画行为,找出适宜的指导方法,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给予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才能使幼儿在快乐创作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学前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6:79.

[2]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123.

[3]王道俊,王汉澜.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5.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星湖幼

上一篇: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 下一篇:浅谈怎样教好小学生高年级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