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层砖混结构工程混凝土现浇板和墙体裂缝

时间:2022-08-16 07:12:31

浅析多层砖混结构工程混凝土现浇板和墙体裂缝

摘 要:本文研究了裂缝出现的机理、部位及应对措施等,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 楼板; 裂缝

现在多层住宅建筑中多采用砖混结构,由于季节性温差的变化,导致现阶段开发的砖混结构楼房产生裂缝的现象普遍存在。裂缝的产生不仅妨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也给住户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多方面采取可靠的措施避免房屋裂缝的产生,以下我们结合某住宅楼工程出现墙体和楼板产生裂缝的现象进行分析。

1工程简介

该工程为3栋5层砖混结构住宅楼,每幢楼长为62m,宽为10.84m,层高为3.0m。基础为砖砌条型基础,墙体采用MUIO粘土机砖,室内地坪以下采用M5水泥砂浆,以上各层采用M5水泥石灰砂浆;梁、板、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设计已采用的防止建筑物裂缝的措施:(1)在屋顶层现浇板处设置后浇带;(2)在顶层两端开间内纵墙配 2φ6@250拉结筋,外纵墙窗洞口两侧增设构造柱。

2 关于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问题

2.1概 述

该工程于2005年7月开工,施工期间最高温度高达35以上,并于年底主体完成在2006年3月装饰基本结束时才发现现浇板开始出现裂缝现象,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对现场问题进行详细查勘记录并分析原因,在主体完成一年后的 2006年12月准备修补裂缝时,发现裂缝数量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裂缝数量达110条 。

2.2 现浇板裂缝分布情况

根据现场实测裂缝分布归纳为以下几类:

(1)沿管线走向的裂缝占26.8%;(2)板角缘区的斜裂缝占 22.3%;(3)沿板跨间的裂缝占20.5%;(4)沿板负筋边缘的裂缝占27.6%;(5)其他混合因素占2.8%。前三类裂缝多为温度变形缝,约占70%。

2.3 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

(1)楼板埋设线管,线管占据楼板厚度中的一定位置,由于线管(PVC)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弱,当板混凝土自身收缩变形,受板边墙构件的约束则产生收缩拉应力,而收缩拉应力是以轴向力形式作用于楼板截面上的,由于 PVC管占据一定厚度,相应的抵抗截面减少,所以在埋设线管的位置处易产生裂缝,裂缝多为中间宽上面窄;

(2)板角缘区的斜裂缝主要是现浇板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变形裂缝;

(3)沿板跨间的裂缝主要是现浇板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的变形裂缝,另一方面板面早期承受荷载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

(4)板负筋边缘的裂缝,主要是现浇板负筋施工时受扰动或下沉,没有上提复位所致,是施工过程造成的,多为贯通缝。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设计方面,房屋过长未采取切实可靠的防温度裂缝措施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施工过程墙体处支座负筋保护不好,加上早期荷载作用也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4 现浇板裂缝处理方案

经现场观察分析,其裂缝缝隙宽度均小于0.3mm,根据有关可靠度鉴定标准的规定,应采用压力灌浆修补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3 关于墙体裂缝问题

3.1 概述

2006年底在现浇板裂缝正要加固处理期间,3栋楼底层内外纵墙第1~3开间水泥砂浆表面相继出现裂缝,内纵墙分部在端开间,裂缝为倒“八”字形 ,裂缝宽为 0.15~O.30,多数裂缝的起始点位于窗洞角点处,窗洞上角点的裂缝多为水平向或近似水平向开展,但清除裂缝处水泥砂浆层后,多数砌体未见有裂缝。

3.2 墙体裂缝成因分析

为了更科学地判断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特有关专家进行检测和分析。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测的内容有;底层砌筑砂浆的强度;底层墙体拉结筋设置情况;对底层墙体承载力进行复核。

经检测,结论如下:底层砌筑砂浆的强度为4.4~6.7MPa,强度推定值为5.3MPa,满足设计强度等级为M5的要求;底层墙体拉结筋设置情况符合设计要求;1~5层墙体抗震承载力、墙体受压承载力、墙体高厚比、局部受压验算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综合上述检测结论,可断定墙体裂缝成因;墙体倒“八”字形裂缝主要是外界温度变化,在基础墙体(埋深4.5m)与底层墙体之间产生的温差变形,使底层纵向墙体受剪而产生拉应力,致使墙体出现倾斜向或水平向裂缝;该楼纵向长度较长,且未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裂措施,加剧了底层墙体的局部开裂;外纵墙开洞率偏大,纵墙刚度差,端开间洞 口没有有效的防裂加强措施。

3.3 墙体裂缝的处理方案

通过以上对墙体裂缝成因的分析,对该墙体裂缝采用水泥防水砂浆封闭保护的方法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沿裂缝走向,剔除裂缝两边各宽200的粉刷层,扫刷干净,浇水湿润;12厚1:3防水砂浆底(每立方米掺1.0kg聚丙细纤维,防水剂按水泥用量的5%添加);8厚1:3防水砂浆面(每立方米掺1.0kg聚丙细纤维,防水剂按水泥用量的5%添加);满涂腻子2遍 ,刷与外墙同色的乳胶漆2遍。

4 关于现浇板和墙体裂缝问题的预防措施

在砌体结构住宅的设计、施工、监理过程中,应本着“综合防治,统筹处理”的原则,有关责任主体应各尽其责。

4.1 设计方面

(1)应按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砌体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要求,对长度大于50m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或屋盖的房屋设伸缩缝;

(2)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粱,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应适当设置水平拉筋;

(3)在底层的窗台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6钢筋,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4)为了补偿因线管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差而导致板混凝土收缩变形而易开裂 的现象 ,现浇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 110 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宜小于 90 ram),线管交叉处应设置线盒,上水管线不应布置在混凝土板中。

4.2施工方面

(1)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结构施工速度不得过快,应有合理的技术间隔。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 MPa时(正常温度下不小于36h),不得进行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O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2)合理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或寒冷季节 ,施工单位必须按设计和现行规范要求,采取适当养护措施,确保养护工作质量。

(3)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边支撑立柱与墙间距不 宜大于300mm,中间立柱间距不宜大于800 mm。

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时间、顺序要按照规范、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没有特殊规定的混凝土浇筑完后7d内,不得拆除立柱的横向拉结。

5 防止因使用不当引起的结构裂缝

房屋交付使用后,未经原设计单位认可,对承重构件不得随意拆挖,装饰楼地面时荷载不应超过设计值,使用中活载不应过于集中。严禁损坏屋面防水层和保温层,防止温差引起楼板裂缝;严禁用户在现浇板面上开凿沟槽,预埋管线,防止削弱楼板截面引起楼板裂缝。

上一篇:浅谈瓦斯灾害治理技术 下一篇:浅析房屋建筑顶部加层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