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建议

时间:2022-08-16 05:46:31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建议

写作教学不只是简单的写出一篇文章,而是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学会如何使用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加强写作指导,优化作文教学策略,实现写作教学的改革,切实使中学作文教学止出文本训练,走向人格建构。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1.中学生写作水平甚低。一些学校和老师并没有对写作教学引起重视,只是财务普遍、广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投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虽然平时经常有布置作文作业,但教学意识的不足,教学方法的趋势,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写作环节失利,语言应用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写作是要慢慢培养的,不能急,缺乏紧迫感,教学质量始终停滞不前。

2.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掌握写作方法。但有的人却认为,语言教学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内涵审美能力,有的人认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其实,这些任务都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大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抓住重点和根本,导致语文教学计划混乱,目标不明确。

二、改革语文课写作教学方法

1.破除套路作文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老师应分析题目,自己先写作,体验一下写作的感觉学。写作教学不止是将写作技巧传递给学生,关键是要让学生释放内心的情感,用真实的语言来抒发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展示心路历程,更好的认识自己。为此,现代作文教学,不能再以传统的写作规律、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模式为主,而是要提倡自主写作,激发个性和兴趣,快乐的写作文。

2.学生要深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不同,有高有低,面对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立刻就能发挥想象,语言如行云流水,各种信息材料已经在脑海中翻腾,然后挥笔成文,但有的学生却语言匮乏,即使苫思冥想,也很难组织语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收集资料的多少。一篇作文是不可能将你所有要表达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但总结所有内容,将其浓缩出来则十分重要,这样,你可以任意选择你认为好的细节,将细节内容用允实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必须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实际,分析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现象,找出事物的规律与本质,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写出好文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语文老师要注意的问题。

3.作文写作要讲真话,诉真情。缺乏生活经验,就难以形成真情实感。我们要鼓励学生沉真话,只有说真话,才能让写作内容变得真实可信,一才会有说服力,我们写作中有叙事,有抒情,这就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真情,真话,把故事况出来。用于吐露真情,真实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的限制,但倾诉感情要有节制。文贵有情,情贵真挚,有情不真,索然寡味。

总而言之,语文写作中,要抒发真实情感,但不能无病,写作的内容要真实,不能随意编造,丰富语言,但不能辞藻堆砌,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只有坚持真情实感,用真实的语言,才能写作具有丰富情感、具有感染力的作文来。

4.善借鉴。古人写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着偷其意,高着偷其气,这里的偷就是借鉴的意思。借鉴分为三种层次,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按照这三种层次,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浅者偷其字,最简单的就是模仿语言,模仿写作形式;中着偷其意,其次就是模仿他人的写作手法,仿体裁,仿题材等,而最重要的,就是模仿立意,提升作文的立意。

5.促进创新。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关于语文写作教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认为,要发展语文写作教学,必须加强教学创新。教学的创新,要求老师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正确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发挥想象,写出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作文来。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限制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鼓励学生发挥能力,体现个性,带着真情实感去写作。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必须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升观察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要竭尽全力,将学生的潜在能力都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吸收、总结经验,细心修饰、精式雕琢、刻意创新,造就出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6.构建科学的作文教学评价机制。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积极作用。老师除了参与课堂教学外,还要批改作业、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安排,其中还包括加强教学评价的工作,制定全过程的评价模式,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评价学生情况。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标准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但现代评价,应把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丰富评价主体,学生、其它班级的老师都可以参与进行,不仅能体现评价的公平性,还能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上一篇: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实施的探索之路 下一篇:小议初中数学转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