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08-16 04:12:38

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扩招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尤甚,已经严重影响专业的持续发展。针对当前问题,本论文从一线教学入手,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从招生、师资、实训等方面进行剖析,点出问题的核心症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艺术设计;招生;师资;就业;实习实训;双师

中图分类号:J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108-02

作者:胡素贞,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师;山东,淄博,256414

2008年始,艺术专业招生打破“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迎来拐点,考生锐减,超过人才培养极限艺术设计专业,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相对年轻的高职类院校,现状怎样?培养的人才质量又如何?让我们一一分析:

一、现有问题

(一)招生

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诞生之日起,其招生就因自身条件的制约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首先,选择高职的学生大多被迫无奈,这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一志愿报到率偏低,甚至通过补录仍然“吃不饱”,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尽如人意,这也给日后的教学及就业埋下隐患。

(二)师资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一个专业,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要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

而目前高职的师资来源单一,基本来自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故其知识构成中实践能力明显偏弱。构建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双师型”高校教师群体,成为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实习、实训

设计院校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当今学校实施开放化的标志。职业院校本身就是向市场输送人才的加工厂,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艺术专业的实习实训现状大都是:专业实习时间短,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实现良性循环,没有实质的利益驱动,致使学生实习流于表面,难于开展有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就业

忽视社会需求,盲目扩招;忽视市场对能力的要求,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必将引发艺术专业就业问题,“就业难”不仅影响本专业招生,更易形成恶性循环,成为社会问题。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是艺术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改进措施

社会实践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方法。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直接走入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另一种是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两种方式可以交叉使用,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化;由“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化。因此,筹建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成立设计工作室,可以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

(一)课堂教学

1、现有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争做“双师型教师”。每名专业教师明确2~3个课程方向,通过一线工作经历,强化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动向,把握市场脉搏,为艺术专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2、依据社会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缩小边缘课程课时,保证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解决课堂教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二)实践教学

1、组建多功能艺术专业实训室。

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购买必需的广告设备,满足日常教学及实践的需要,摆脱实习实训受制于人的现状。

2、成立学院广告设计工作室(或公司)。

依托现有的广告设备,承接学院平面设计方面的宣传任务,将设计课题导入课堂,一可以为学院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二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积累实践经验。

3、聘请一线专家做兼职教师

依据课程方向,外聘高水平设计师作兼职教师,利用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整个设计流程及实践层面给予指导和把握,保证教学及工作室业务的正常运转。

(三)促进就业

1、将设计任务导入课堂,实行目标驱动教学,确保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设计师,从跑业务、设计创意到后期制作全程参与:通过接洽广告业务,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把握市场脉搏,强化动手能力,还可同时获得报酬,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2、建立学生个人能力档案,推荐学生就业。以设计业务搭桥,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良性沟通,拓宽学生就业面,促进就业。

3、推出产品,取得经济效益。抓住当地旅游资源,拓展图案、产品设计等课程,进行旅游纪念品、个性装饰品的系列设计,做到学、研、产、销一体化,创造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招生、教学、就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而实践能力又是此链条的核心,唯有尽快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才会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招生与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才会尽快摆脱当前的“尴尬”境地,抓住历史机遇,大展宏图。

上一篇:周子“中正仁义”二重进路“性焉安焉”与“复... 下一篇:浅谈漳浦剪纸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