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融合

时间:2022-08-16 02:55:11

论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融合

摘 要: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融合;《焦点访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91-02

近些年,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已成电视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及探讨的一个热点。但是,热点主要侧重于对栏目体裁的划分,而对两者是否存在融合之势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讨甚少。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本文试图以《焦点访谈》为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使人们认识两者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一、两者的概念

时下,学界对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概念界定互不相同,业界的探讨也仁者见仁,并总认为深度报道就一定是称为“关注”、“焦点”、“核心报道”等名义的大题材、大通讯。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新闻评论其实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老体裁’,因为深度报道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而并非报道体裁。[1]”目前,我国电视界已存在一些栏目是典型的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融合,如《新闻1+1》、《焦点访谈》等。那什么是深度报道?又何谓新闻评论?倘若准确把握了两者的概念,就很容易明白它们是如何进行融合的。《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而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范畴[2]。

从概念上可知:深度报道是一种运用各种方法,从各方面“挖掘新闻本源”的报道形式,而新闻评论是一种通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闻事件和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来“启示新闻事件本源”的体裁。由此可知,两者是通过“挖掘”与“启示”的手段融汇于新闻本源。

二、融合现状——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

(一)栏目定位

《焦点访谈》栏目的最初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语评说”。前三句是告诉观众:《焦点访谈》栏目是深度报道,而最后一句又警示观众:它也是新闻评论。整个定位既含有深度报道的特点又涉及到新闻评论的特点,则再次验证它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1998年,《焦点访谈》栏目又提出了新的定位:“用事实说话”。较于之前的定位,它更加强调“事实”两字:一是评论者不需要对栏目内容做出主观评价,只需让新闻事实客观地传达给观众记者和评论员想要说的话,这体现出深度报道的优势;二是电视媒介要发挥自身的特性,多用画面语言作论据,在深入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评论,而不能像纸媒那样,仅停留在纯抽象的概念演绎,这采用新闻评论的体裁。如把优势与体裁融合则是:“用事实说话”表明栏目中所有的“访”与“谈”都是围绕某一新闻事件的“事实”展开的,且“访”与“谈”又是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缘起、发展及归宿的客观叙述。它用事实说话,对事实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最后由主持人对事实作出理性的点评,并引导观众去思考。如《黄浦江死猪事件溯源》,栏目中记者的“访”、记者与被采访者以及主持人的“谈”都是围绕“死猪事件”展开的,且栏目对于死猪事件的溯源,更多地是借助摄像机镜头呈现。

(二)栏目要素

任何事物都有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派生体裁,其要素是论点、论据与论证。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其特点主要有:思维的立体性、背景的广阔性、论理的思辨性及开掘的纵深性[3]。《焦点访谈》作为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既有新闻评论的要素,又有深度报道的特点。以《问诊“带病”电梯》为例,栏目的中心论点出现在中间:说到底,一个字——钱,都是“省钱”惹的祸。继而运用一些事实性论据如“深圳市罗湖区长虹大厦内,一名实习女护士在乘坐电梯时头部被夹,导致动脉破裂当场身亡;湖北宜昌,正在运行的超市手扶梯断裂,一名老人坠亡。”和相关理论性论据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电梯更新改造的经费可以从住房大修基金也就是业主在购房时所缴纳的公共维修基金中提取”去论证“为何是省钱惹的祸”。在思维的立体性上,编导通过对电梯受害者、伟达电梯公司负责人和其他方的考证来证明论点,且对论点做出了批评性的判断和对电梯该如何确保安全给出了具有主观思维的对策。在背景的广阔性上,栏目并非就事论事、低酌浅唱,而是取材空间广阔,以论题(事故频繁发生)为主线,用翔实、生动、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省钱’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在论理的思辨性上,栏目从事故频繁发生着手,得出“省钱”惹的祸,进而提出两个疑问:有没有办法降低这种风险?比如缩短电梯使用年限,让它在可能出事前及早退役?疑问的提出和后面的论证对观众有很大的启发。在开掘的纵深性上,栏目侧重于回答“Why”,分析了电梯的直属利益群体(物业公司、维修公司、生产厂家及监督部门)的表层,又深层次地挖掘其背后的利益分配。

(三)栏目语言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编码方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深度报道属于一种详访型报道,对语言有着生动和准确的要求。新闻评论属于理论范畴,表达的又是观点性意见,为了能让观众认为栏目好看,其语言应是“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爱憎分明、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朴素精炼、要言不烦”[4]。以《村医,你过得还好吗?》为例,它所涉及的时间(年份、月份等)、地点(各村卫生室、卫生局等)、人(村医、患者等)、事(生存状况)、过程(政府补助下发等)、关系(医患关系、村医与上级领导等)等都是可以找到确切的汉语言符号;此外,栏目运用电视语言(画面和声音)对新闻事件的过程及场景进行展现,生动形象地记录人物言行举止。在对事件的评论上,主持人也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观众,巧用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讲述的实在、通俗。

三、对两者融合的建议

《焦点访谈》栏目开创至今已十年,其收获的不光是赞誉,还有对某些缺点和问题的批评。如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说情面前败下阵,评论变成桑拿按摩”[5]等,都让普通群众和上层领导不满。

(一)拓展报道深度、加大评论力度

与普通的资讯类栏目相比,《焦点访谈》栏目的“深”理应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挖掘。但是,它并非每一期都是既探讨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对其意义及影响进行揭示,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如《被吞噬的花季》,虽然有繁杂的材料,且在对材料的抉择中具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思想性,但是却未能将典型的新闻素材锤炼成主题深刻的报道,更没有挖掘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本质。《焦点访谈》栏目特色源于批评。但近年来,栏目批评力度严重不足,应景选题逐年增加,选题缺乏针对性。就2013年5月63期的选题看,批评性的尤其是贬斥性批评的选题仍显不足。如在这63期播出的节目中,就有很多节目雷同,内容空泛。无论从栏目定位还是从报道的深度广度上考虑,都应改变此窘局,把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的选题拿上来,不要再作“应景文章”。比如对《有你才幸福》这部央视电视剧分析就是应景和宣传的文章。另外,《焦点访谈》栏目作为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拓展及延伸,在取材上要偏重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的深层次剖析,以便观众对其有更深的理解;要通过对某些个案的翔实披露,以便对其它违法乱纪现象起到震慑,进而唤起人们与丑恶现象作斗争的决心;要进一步开展“走转改”的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社会突出矛盾,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主持人、记者的专业素养

第一,主持人转向全能型。与其他类型的电视栏目不同,《焦点访谈》栏目中的主持人时刻都在介入栏目现场,他们的专业素养对栏目中观点传达及表述所带来的影响已渗透到栏目的话语表达中。目前,它面临的一大瓶颈就是缺乏全能型主持人。栏目中的主持人还停留在点题、串词,然后总结栏目观点的阶段。其实,除此作用外,主持人更应与栏目中其他角色进行潜意识的交流,在栏目中既要引导话语的拓展及延伸又要对其出现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综合及提炼。因此,如要突破这一瓶颈,主持人应做出角色转变:从传统的单一的主持人角色逐渐向观察员、评论员等全能型角色的方向发展。

第二,记者转向评论记者。《焦点访谈》对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有着较高要求。这意味着栏目记者必须具备现场评论的专业素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者,掌握了很多一手材料,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有着更为详实的把握。所以他们更有发现问题,找到评论最佳点的优势。可是《焦点访谈》栏目部分记者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此优势,而是把自己局限于报道者的角色。

(三)联合多种媒介手段

目前,《焦点访谈》仍然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传播范围上的优势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例如,网络上虽存有及时更新的栏目视频及主要内容的文字,但这些在网络对新闻事件的相关搜索上并不占优势,这也使得栏目的时效性及品牌影响力受到制约。因此,《焦点访谈》应加强栏目内容与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渠道的链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品牌影响力。此外,在互动上,它也很少根据议题的需要,利用视频连线、音频连线等方式对网友的评论及网上跟帖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及提炼。为了拓宽报道的深度及强化评论的力度,它也应吸纳来自不同媒介的意见表达群体,从传统式的“意见引导”走向新型式的“意见整合”。

参考文献:

[1] 龚立堂.新闻评论就是深度报道[J].新闻战线,2009(10).

[2]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解维权.深度报道的特点和思路[J].新闻知识,1996(11).

[4] 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孙振军.《焦点访谈》该振作了[J].人大建设,2004(1)

上一篇:浅析《星光大道》开播八年以来的得与失 下一篇:基于差异化传播策略视角看《一虎一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