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分制下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08-16 02:41:38

构建学分制下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基于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为例,阐述了完善学分制下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倡导研究型教学,构建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体系等对培养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理工科;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74-03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习量和学习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表征了培养方案完成情况、学习量的上下限、毕业、学位授予标准等教学因素的数字化计量。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校从2009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新模式。其目的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经过两年多有益地尝试和实践,在学分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构建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谈谈如何构建和完善学分制下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因人施教,在弹性修读年限内(3~6年),学生修满或超额完成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申请学位,经核准后准予毕业。因此,学分制改革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构建适应个人发展的知识构架,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实施学分制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结构,强化整体设计,实施模块教学,形成各门学科合力塑造创新人才的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理工科专业学分制教学与管理的平台

(一)完善学分制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学分制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导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留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自由空间。因此,学分制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模块,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文化素质课程模块与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文化等),学生必须参加上述模块教学并获得足够的学分。而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和创新实践课程模块则是以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个性,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为基本特征的弹性学制的课程体系。

专业素质课程模块主要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为基本组成,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题研究、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必修课程,以及拓宽专业知识面而设置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素养。学分制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核心课程模块将陶瓷工艺学、水泥工艺学、玻璃工艺学等工艺类课程整合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学生的专业性和兴趣爱好,提供了陶瓷、水泥、玻璃等学科方向的专业任选课程,充分体现了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导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实践课程模块是以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自主性、探索性、兴趣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某一学科问题或研究方向,学生亲自实践获得实验数据,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在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模块中,增设了“科研实践活动”等环节,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效果十分明显,部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还获得了《安徽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科研资助》资助,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强化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是现行教育制度的补充,是落实学分制的保证,是确保本科生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益尝试。

我校经过这几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获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部分学生连续参加多届全国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并有不俗的表现。经过导师制培养的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自己创业,均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导师指导的内容随意、指导的学生过多、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指导的效果不明显等等。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导师制考核与激励制度,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强化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如何导和导什么”。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与导师沟通与交流,确保导师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推行研究型教学

一方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探索和发展多样化、多重标准的考核评价标准,重视教学过程,轻视考核结果;重视学生能力,轻视考试分数。另一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从工程背景和课题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实验教学环节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见,高校实验室实施开放是学分制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如何建立与学分制教学相适应的开放实验室模式,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1.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新模式。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上,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验技术人员被称之为教学辅助人员。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水平上,也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强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主辅之分,深刻认识到脱离了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可能也就只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

2.构建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将学校实验教学按专业大类调整、统一规划,建立几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减少重复建设,实现实验设备、实验课资源共享。目前,学校针对学分制培养计划,完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验课信息的维护、排课、选课、统计分析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于部分学生选课集中,设备复杂,实验药品用量大和一般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可以购置或开发网络虚拟实验软件,实现网络实验教学,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充实实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I生、探究性实验内容。改革传统的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路线和实验装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科发展和其他领域的需要。例如,我校在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共计5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专业实验平台开展实验实践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一方面是实验设备、内容开放。另一方面是时间和空间上开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方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工作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授、博士参加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指导,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来源于实践活动和求知的好奇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完善实践实习体系。落实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一支校内校外相互融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2.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首先,要求教师将工程实际问题、工艺设计以及从事的科研课题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相结合。其次,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独立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最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制度和评优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跟踪与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推动课外科研与科技竞赛等活动。为低年级学生举办力学、化学实验竞赛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高年级学生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夯实教学效果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基础。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事业。因此应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学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的实效性;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促进教师爱岗敬业,自觉地将热爱本职工作与科教兴国大业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在一起。

总之,学分制改革不是赶时髦,是为了适应了国家“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需要,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为此,科学构建学分制下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试论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 下一篇:医药分离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