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数学知识负迁移的表现、成因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8-16 02:29:16

初探数学知识负迁移的表现、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具体实例寻找学生数学知识负迁移的表现,认真分析数学知识负迁移的成因,寻找数学知识负迁移的防治对策,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效,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负迁移 表现 成因 防治 自信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41-02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或抑制作用,是初中生经常出现的一种学习障碍。本文结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初中生数学学习为研究对象,试探数学知识负迁移的表现类型、产生原因以及防治对策。

一 数学知识负迁移的表现类型

数学知识负迁移一般可表现为下列三种类型:

1.顺向负迁移

即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旧知识技能阻碍学生对新知识技能的理解、巩固和应用。如学生先学习解方程x2=9,解得x=±3,再学习解不等式x2

2.逆向负迁移

即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消极影响,新学习的知识、技能反过来也会干扰旧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应用,也就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就把前面学习过的三角形中线也说成是三角形中位线。

3.混合负迁移

即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既有顺向负迁移的存在,又发生了逆向负迁移,这种混合负迁移在学生综合练习中出现较多。如学生证明一道复杂几何题时,想用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圆等多种知识来证,然而各种知识互相干扰,使得几何题无法得证。

以上三种类型数学知识负迁移,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有存在。笔者曾对数学作业、单元测试卷作过统计,在学生负迁移错误中,属顺向负迁移的约占60%;属逆向负迁移的约占30%;属混合负迁移的约占10%,仅出现在几个特困生作业及单元测试卷中。

二 数学知识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数学知识负迁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现就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负迁移的主要因素作一简要分析。

1.教材因素

教材的某些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能引起学生产生负迁移的现实因素。一般来说,新旧知识技能之间,既有相同或类似之处,又具有不同之处,对学生既有共同要求,又有各自特殊要求,面对这样的教材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出现负迁移。

如学生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这两种学习材料之间有许多共同因素,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前几个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相同;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最后一个步骤:不等式的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又不完全相同,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负迁移。特别是不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负数,学生常常不去改变不等号,这就是由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干扰造成的负迁移。

在分析3-2x≥9+4x这一不等式的学生作业进行错误统计时,发现有接近60%的错误是由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学生没有改变不等号方向产生的。

2.学生因素

第一,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的趋向性,即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按照某种习惯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定势往往具有消极的一面,给学习产生一定干扰。一般来说,如果先学的内容先入为主,定势强于后学内容,就有可能产生顺向负迁移;要是后学的内容印象深刻后来居上,定势超过先学内容,就会出现逆向负迁移的可能。例如,学生初学幂的乘方,常出现类似于(a3)4=a3+4=a7的错误,这是在同底数幂的乘法较强定势作用下产生的顺向负迁移现象,因为同底数幂的乘法再现多次,印象深刻,形成认识和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思维习惯,而幂的乘方法则刚刚接触,印象较浅,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认识和应用的走势较强,这样难免会出现计算幂的乘方用指数相加的错误。再如,学生开始没有学好三角形中线概念,印象不深,而后来中位线概念掌握得较好,形成较强的学习定势,后发制人使中位线代替了中线,产生了逆向负迁移的错误。

第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数学知识负迁移的产生与学生缺乏概括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学生多次遇到 、 这样的式子认为它们是二次根式,但不认为 、 也是二次根式。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被开方数应是一个具体的数的水平,则没有把被开方数扩展到一切非负数a的高度。

第三,认知结构的因素。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息息相关,特别是认知结构变量中可利用性小,可辨性差,稳定性低,学生对新的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不能很好地分离,容易产生数学知识负迁移,如学生开始学习函数概念,总是把变量当常量,如对圆的面积公式S=πr2,不能把面积S理解为半径r的函数。

第四,师源因素。有位数学家曾说:“学生学习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过失。”学生产生负迁移的根源也在教师平日的教学上。如概念教学,教师不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缺少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势必造成学生概念不清,认识模糊。如学生出现的 之类的错误,最终原因还是教师没有把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进行辨析,导致学生产生顺向负迁移。又如平时教学新课,教师不注意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尽管后面的内容强化了,但以前学习的内容学生印象淡化,可能就会产生数学知识逆向负迁移。

三 数学知识负迁移的预防对策

数学知识负迁移一旦产生,就是一种学习障碍。为了应对学生产生数学知识负迁移的现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1.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比较

加强数学知识联系教学,揭示前后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与不同因素,注重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多对比、辨别,分清异同。如教学算术平方根,要把 与 区别开来,前者是a2的算术平方根,a可为任意实数; 是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a只能取非负数。如果不揭示这一区别,学生就会得出 ,从而产生数学知识负迁移。

2.科学地组织练习

量要适度,不宜搞题海战术的重复训练,少布置“题型+方法”之类的作业,别让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定势。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遇见新问题,应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学法指导

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概括能力和应用水平,要顺应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应对数学知识负迁移的一条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应用 下一篇:中职物管专业现场巡检赛项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