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缓慢型”学生学习动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13 07:16:34

初探“缓慢型”学生学习动因及对策

【摘要】不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不管是低年级教学,还是高年级教学,我们都会发现有部分孩子思维、行动、语言等较为迟缓,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训练就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学习信心,迷失自我。作为老师和家长,决不能袖手旁观,延误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孩子学习习惯动作缓慢实质相应措施

一、引言

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慢手慢脚,做什么事都要慢几拍的学生,给人认定为智力障碍型学生。经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这类学生根本就不存在先天智力问题,而是由于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养成了不良习惯,导致思维跟不上,学习滞后,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喜悦,从而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打消了追求新知的欲望。如:学习时,完成作业的速度太慢,耗时较多,就影响了学习、休息和正常的娱乐活动;考试时,阅读、书写的速度太慢,就影响了答题的完成,导使质量的下降;游戏时,完成动作的速度太慢,就影响了其他玩伴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让玩伴疏远他,他也就不能体验到集体带给他的快乐。久而久之,被成人放之,被同龄儿童弃之。这样的处境让他们厌恶学习,害怕上学慢慢地,离学习越来越远、离同学越来越远,最终进入无法学习的状态,失去沟通与玩耍的朋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要改变缓慢型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特点,找到造成缓慢型学生学习迟缓的动因,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帮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扶起来”。

二、 造成缓慢型学生学习迟缓的动因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思维迟缓型。有的孩子因思维“不成熟”或天生思维缓慢导致行动迟缓;有的孩子因天生大气,较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过程中想法很多,思维难以决策使动作缓慢,但完成的质量相对较高。对此,教师需要仔细分辨后,再帮助孩子进行有目的引导,加以改进。

(二)行为懒散型。这类孩子一般与家长过早严格要求、给予的学习压力过大有关。具调查,针对幼儿阶段所开设课程如:听故事、用笔画画、观察说话、正确握笔(中大班)、游戏等,农村有50%的家长认为,这种教学是幼儿教师一种不负责的教学。“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想方设法找班级:有找到天天只教识字、写字的私营幼儿园,有隐瞒孩子年龄提早进入小学一年级的。从而,四、五岁的孩子每天不得不面对一页页生字书写,一节节课堂静坐。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愿意集中学习,以一些小动作来示意心中的不悦。有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的,有总出现许多毫无意义停顿的,有画着画着就站了起来的,或者说几句闲话的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差,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懒散的作风,学习没有任何收获。

(三)依赖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在生活中,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不会自己做事,自己也做不好事(如最基本的吃饭、洗脚)。与其这样,还不如成人去帮忙,不仅做得好、做得快,而且更省心,更省事。在学习辅导时,家长见到孩子遇到难题,他们很少以提示方式引导学习,而是直接给出答案,以便孩子能快速完成作业。正是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惰性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养成了完全依赖他人的性格;形成了遇题不思考等答案的坏习惯,从而思维意识难以得到独立。

(四)自闭型。现在大部分农村孩子属于留守儿童,他们都是隔代抚养或托付于亲戚朋友家。孩子难以同长辈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情感上缺失关爱、缺失亲情,极易产生心理障碍。部分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没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至使不愿学习,不愿听讲,不愿游戏、不愿做作业、不愿行动。

三、 根据各种类型实施相应的措施

(一) 进行有意识思维反应训练,改善思维迟缓。

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孩子特点,保护好学生年幼的心理因素,促进健康成长。如能适度放宽此类孩子的学习要求,让孩子树立定时优质的意识,养成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的习惯,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其能自信的面对学习,削除心理的压力。

游戏时,教师根据孩子属于“直觉行动思维期”来设计教学,主要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做到按时完成;训练孩子在觖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俳徊、不犹豫。实践中,我发现益智游戏的开展是成效最好的题材,如口令(根据“口令”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口令(根据“口令”快速做出相反的动作)、哭笑娃娃(运用“石头、剪刀、布”做动作,胜利者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等等。其次,练习绕口令、脑急转弯;培养双手并用;尝试关闭一个或者更多感觉通道(蒙着眼睛吃饭,塞上耳朵穿衣,闭着眼睛淋浴);学着画画,乱涂乱画也无所谓。

(二)给予激励产生学习动机,改善行为懒散。

形成行为懒散的孩子属于中途放弃学习,是必知识有所遗漏,教师首先是给孩子补上基础知识,再利用机时给予激励。如,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各种刺激物的特点与学生的感知觉规律,将孩子注意力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造成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和谐,诱发他们的认识好奇,并对这种好奇的表现给予鼓励,使之成为习惯。或是提出有一定难度且断定此孩子能回答的问题,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成功展示,获得全班同学敬佩掌声。课外,教师做到时刻观察,即时将孩子表现优秀的事例提出来,给予肯定、表扬。以此,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得以满足,必将主动、积极地投入所有学习及活动中,力争次次优秀。

(三)精诚协作,共助“独立”。

依赖性是宝宝生活的特质之一,宝宝就是因为具备了依赖性才能拥有紧跟爸爸妈妈学习的机会。然而,那是孩子3岁以前所拥有的权利,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这一阶段是宝宝自主性、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针对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错过了独立性锻炼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协助家长让孩子从生活到学习一一的独立。

生活中,教师需要让家长明白: 对小学阶段孩子只需辅助和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自己去大自然或者社会中增长知识、增强才干;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自己选择衣服的颜色、玩具、图画书、游戏等等;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脸、吃饭、背书包等。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孩子好奇好问的特点,要耐心倾听、认真回答,做到启发孩子自己动脑去寻求答案;多开展集体性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自我能力的实现,如“我是小能手”、“我是小老师”等。教师与家长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去做你想做的”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自己一人完成的事情,请他人协作完成”。

(四)给予爱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同学热情,畅开心扉。

正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中谈到:自我形成过程中关怀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自闭型孩子,教师更应给予是无私的爱,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有一个寄托。教师应对孩子从行为上表现出对外界的陌生与敌意以予理解与尊重,应满足孩子得到关怀的需要,使他们愿意与外界相处,尝试学习,逐渐获得成功。实践中,教师带孩子多开展集体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两人、三人、多人游戏特有的快乐,如,“老鹰抓小鸡”“开火车”“丢手巾”等。学生慢慢地加入班级游戏,加入学习行列,爱上学校带给他特有的快乐,追寻学习带来的别有收获。

四、结语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通过实践,我所带的班里不再有学生“缓慢”的现象。很幸运,我尽我最大努力让“他”的人生重放光彩。然而,“教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原则,完成教育赋予我的特殊使命。

参考文献

[1]梁桂平《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文06-2

[2]李维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心理学教程》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吕星宇 《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运用远程教育为学生做好服务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