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探寻徐霞客的足迹

时间:2022-08-16 02:10:09

洋渡――青山依旧潭水清幽

从上林县城出发,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洋渡。这里田园如画,山清水秀。站在洋渡桥上往下游望去,两岸竹影婆娑,迎风摇曳,清水河平缓从容地流淌在青峰翠竹之间,让人体会不到“逝者如斯”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青狮潭。

青狮潭是西来的清水河与北来的汇水河汇合后所形成的河段。潭边有个简易的码头,我们拾级而下,正好遇上一位刚打鱼归来的汉子,他热情地与我们打了招呼。

我习惯性地递上香烟,便和他攀谈起来。汉子告诉我们,他每天傍晚时分就到青狮潭放网,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收网,运气好的话,每天可以打到二三十斤鱼。我问是不是天天如此,他笑着说不是,总得给鱼儿休生养息的机会吧,一般是每年3到10月放网。我翻看了一下鱼篓,鱼还算多,十多斤吧,看来今天他运气还不错。我知道清水河的鱼味道鲜美,是市场的抢手货。随行的同伴跃跃欲试,打算把鱼买下,回去后来个大快朵颐,不亦乐乎!可我们行程才开始,带着这些鱼儿恐怕不便,只好打消了此念头。

潭水清幽,我知道370年前,徐霞客也曾在这里兴致勃勃地观看村民打鱼。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狮潭还是青狮潭,打鱼人却不是当年的打鱼人,那个当年观看打鱼的人也只有从历史的记忆中,才能觅到他的踪迹了。

告别了打鱼的汉子,我们来到了青狮潭北岸的圣书大庙。此庙原叫青狮庙,说是大庙实在有些言过其实,不过是问平房而已。光看庙名,着实让人以为曾有哪个皇帝光临此地并留下墨宝,不然何以叫圣书大庙呢?其实庙里供奉的不是哪路神仙,也不是什么菩萨,而是上林赫赫有名的万寿公王――韦厥。这韦厥虽没有皇帝的名号,却实实在在是个“土皇帝”。据县志记载,唐武德七年,韦厥受唐王朝之命从中原到上林招抚各分散的部落,开拓化外,因功被封为澄州刺史,从此开始了对上林的统治。因韦厥在上林很有威望,被尊为万寿公王,历代敬仰。一千多年来的民间演绎,韦厥的故事更传得神乎其神,被视为圣人了。庙中有一块传说是他所书的石碑,被村民视为“圣书”,上世纪90年代重修此庙,因此把青狮庙改为今名――圣书大庙。

从圣书大庙往南望,大约二三里地,有一座山如一口大钟扣立在田峒之中,这就是青狮岩。

我们来的时候正值雨季,洞中有积水,大约二三十厘米深,水中竟然还有些小鱼虾,也不知从哪里来的。青狮岩如今叫敢广,这是本地壮话。敢,就是岩洞;广,就是宽阔,合起来就是很宽阔的岩洞。此洞东西各有一个洞门,两门相通,东小西大,东低西高。在东门左边有一列石柱,右边是村民堆放的稻草,中间就是积水而形成的潭子了。虽然不深,我们却没有涉足其间的欲望。从东门望西门,洞长不过三四十米,宽约二十米,高约十米,如果没有水,是可以一路游览过去的。

不愿涉足积水潭子,我们只好绕道山旁的村子才到达西门。西门比东门宽大好多,钟乳倒挂,怪石嶙峋,甚为壮观。突然同伴中有人惊叫起来,原来是散落在石缝下的一堆人骨遗骸,已经风化很严重,显然已经好久没人来祭祀打理了。在上林有“二次葬”的习俗。不分民族,人死了入土安葬三四年后,待肉身完全腐化了就重新起殓,把骨骸装在一种特制的坛子中,叫“金罐”,然后选个风水宝地,良辰吉日重新安葬。一些洞穴更是放置“金罐”的风水宝地,青狮岩也不例外。

同伴嘟囔着徐霞客怎么会来游这种“鬼地方”。我不知道当年徐霞客是否也遇上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游记中没有记载。但我听说徐霞客当年不仅游览了此洞,而且兴致特别高。他一直攀到不能再攀的地方,登高临下,意气风发,那感觉是“自以为仙”呢。

从青狮岩下来,顺道洋渡村我们走进了阳山庄。

阳山庄就坐落在清水河畔,青狮潭的上游,这里如今是洋渡十里漂游的起始码头。从史料中可知,370年前,徐霞客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村庄,只有官府在这里设立的一个哨所,叫白崖堡。徐霞客在这里游了一天,并夜宿于哨官家中。在游侠的著述中,有对洋渡地理地貌的描述,为缅怀这位孤独的旅行者对上林山水的热爱,2000年,当地政府在游船码头立石碑一块以此纪念,也告诉今人,370年前徐霞客在这里留下了探寻的足迹。

码头有正在等客的船公,都是本庄村民。看见我们到来,纷纷过来揽生意,我们表示不想坐船,于是大家就闲聊起来。他们告诉我们,因县里要在这里开发旅游,庄里曾组织人到徐霞客游览过的两个洞考察,却怎么也找不到徐霞客笔下描绘的一朵“莲花”,那是一块精美的石钟乳形成的,连徐霞客都赞叹不已,可惜却找不到了,或许300多年的雨水侵蚀已使其跌落了。听来令人嘘唏不已。如果能找到,不失为一个旅游亮点啊。

村民还告诉我们码头前的山上有四根石柱子,不知是不是当年的白崖堡遗留下来的。这倒使我们精神为之一振,连忙问明方向,循路上山。路不是很难走,但将到顶时却没有路了,而且是一个约五六米高的悬崖,岩下杂草丛生。我们小心翼翼攀崖而上,终于成功到顶。山顶果然有四个石柱子,仔细观察感觉,这四个石柱怎么也不像是300多年前的东西,的确令我们有些失望。据我所知,解放初期,这里曾有土匪出没,与隔江对峙,我猜想,这也许是土匪们留下的哨所遗迹。

我们虽然有些失望,但站在山顶t望整个洋渡,令人心旷神怡。田园村落,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好不惬意。三里镇――徐霞客不曾见过的“渡河公”

下得山来,继续前行,不多久就到三里地界了。三里素有“上林一枝花”的美誉,不仅风景秀美,经济也较其他乡镇发达,是上林的主要产粮区,甘蔗种植是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

三里,因明嘉靖七年兵部尚书王守仁带兵镇压上林的农民起义后,把这里的居民编户成三个里而得名,因此修筑三里城,并设参府镇之,如今这里是个普通的小镇。虽然已近中午,肚子开始闹“革命”了,但我们并不急着到镇上去,而是先游览了镇南大约四里外的大独山与小独山。

大小两座独山皆独立于田峒中,无依无附,两山隔着汇水河相望大约三四里路。大独山也叫独山岩,不算很高,大约三四十米吧,草木葱茏,藤萝垂挂。山洞中建了个庙,叫独山庙,把洞口给堵住了,不能爬上去看个究竟。徐霞客可是对这座山赞赏有加,称“省中之独秀者,无此漏透”。省中之独秀者即桂林的独秀峰也。

我们来的时候,有两位老人在这里放牛,没想到他们对徐霞客的故事也略知一二,还饶有兴趣地讲给我们听,但毕竟所知有限,讲着讲着就乱套了,我们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其中一位还会唱山歌,但他的本地壮话口音实在太重,我们都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以掌声表达我们的谢意。

离开大独山,我们就前往小独山。小独山也是三四十米高的样子,只是山体比大独山小些。脚下有个村子,叫亥马庄,徐霞客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个村子。亥马,壮话就是马粪的意思,想来村里马很多了,可我们走遍村子一匹马也没见着,真不知当初是如何起这么个村名的。小独山一枝 独秀,四壁陡峭,想爬上去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山脚放有几个装殓先人遗骸的“金罐”,可谓无山不是风水宝地啊。

走完大小独山,可谓是饥肠辘辘啊,我们就直奔三里镇而去。到了镇上找家小饭馆坐下,老板娘笑眯眯地过来打招呼。我们点了几样小菜,每人一杯玉米酒,大快朵颐,直呼痛快。

三里老街现在已经找不到徐霞客笔下描绘的痕迹了,是个很普通不过的小镇,只有在老街上那些大约建于清末民初的骑楼里,才能找到一丝怀旧的感觉。我们在骑楼的过道里遇到一位刻碑的老人,身体很硬朗。他正在以传统的手工磨洗石碑。我们很好奇。老人告诉我们,他今年88岁,干这行已经60多年了,令人肃然起敬。老人说现在身手已经不很灵活,刻一块碑快的要三四天,慢的也要一个星期吧,价钱看碑的大小而定,小的七八十元,大的三四百元。

沿着骑楼往前走,我一直在寻找一样东西,走了很久也没发现有卖,问了人才知道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这东西只有五月初五前一周左右才有卖。这个小东西叫“渡河公”,也叫“老头公”,用布料针缝成两个小孩抱个大南瓜的样子,是三里独具特色的产品。

“渡河公”是流传于三里的一种风俗。传说远古时大洪水,千里横流,生灵涂炭,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也就是三里人的祖先,靠抓住一个漂浮来的大南瓜,侥幸逃过劫难,随波漂流,最终飘泊到三里,从此在这里生存繁衍。后来,三里人为了纪念祖先,逐渐形成了“渡河公”的风俗,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一到傍晚时分,三里人就汇集在汇水河畔,用南瓜或竹子或别的东西做成小船,小船各式各样并不拘泥于象不象,船上放上些糖果,然后点上香火蜡烛,让小船载着思念与祝福,随波漂流,直到远方。徐霞客肯定是没有看到这一盛况了,虽然他在三里逗留了54天,但却是春节前后的日子。

既然时节也没到,我们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三里镇,前往此行最后一站韦龟洞。明镜岩――依旧藏在田园村舍中

韦龟洞,位于三里镇西约十里的韦龟村(或叫韦归村)后山脚下,如今也叫“明镜岩”。

这里群山环抱,景色秀丽,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韦龟村就坐落在山脚下,村前是千亩良田。徐霞客对此地赞叹不已日:“真世外丹丘也。”

韦龟洞就在韦龟村的后山中。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的样子。通往韦龟洞的是一条狭窄的青石板路。路边的老房子,好像长久没有人住了,很破旧,青砖黛瓦,不由得使人生起沧桑感。如今生活好了,人们都往村外另起了楼房,老房子就有些顾不上了。或许徐霞客当年就是踏着这条石板路走向韦龟洞的。青石依旧,可却再也听不到当年匆匆的脚步声了。到达山脚下,洞口是一个仅容得一人进出的小山洞,很不起眼。刚进洞口就感到一股凉气直吹面而来,清爽无比,有如空调吹出的冷气。难怪洞口有村民在歇息呢,原来在享受这天然的免费”空调”。

入得洞来眼前漆黑一片,好久才适应过来。往前走过一段狭窄的通道后,空间豁然开朗,果然是内有洞天。通道的尽头有一块大岩石,上面刻着三个涂着红漆的大字――“明镜岩”,为清道光年间,当地一个儒生覃乃和所刻。

一束明亮的光线从头顶的一个天窗照射下来,如果遇上阴雨天,在天窗下会形成一团雾汽,氤氲弥漫,恍如进入时光隧道。岩洞底下有一泓潭水,天光倒映,甚为好看。

此洞不算很大,高约20米,长宽各30米左右,从高到低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二层最宽阔,大约可以容纳一两百人。

洞内石柱罗列,钟乳倒挂,各俱形象,惟妙惟肖。徐霞客称赞此洞:“三里虽岩谷绝盛,固当以此岩冠。”

由于尚未“被开发”,原始状态下的洞内没有任何照明灯光,暗淡的天光下,我们在洞中好久才适应过来,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细细欣赏洞内的风景。岩洞底层的潭水清澈见底,潭中之水曾经是韦龟村民的生活用水,上世纪七十年代尚且饮用。光阴荏苒,白骥过隙,转眼之间370年过去了,风景依旧,斯人远去,令人感叹不已。

出了韦龟洞,已是落日西垂,天近傍晚,我们也算结束了此次“探寻徐霞客足迹之旅”踏上了归途,身后一群山雀漫天飞舞。

旅游资讯

资讯:

行走路线:从南宁市金桥客运站到上林县城120公里,每半小时一班,票价30元左右,可从南宁乘坐三里方向的车直达洋渡和三里。也可到县城后再转车.到三里镇30公里,10分钟一班,票价5元,洋渡在半途之间。

景点食宿:洋渡、三里均为田园式开放景区,不收门票,自助行游。在洋渡有游船可乘坐.票价30元从。当地没有食宿条件,可到县城宾馆住宿。40―60元,条件还可以。夏季可品尝一下上林酸粉、杨梅酒。或炒一碟马肉干,小酌几杯。在县城可以购买精制袋装的上林优质米、大明山绿茶、八角等土特产。如时间充裕可以游览大龙湖、大明山等景点。

上一篇:兴坪,风景里的低碳假期 下一篇:西双版纳,龙得湖边的泰式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