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瓦上林聚沧桑

时间:2022-09-02 09:46:04

读一本好书会记住一辈子。我读《古文观止》是在1980年高中的时候,托铁路工作的伯伯远从长春捎来的。中华书局1959年版,1979年重印本,上下册,繁体字竖排版,古雅精印,读来新奇又惬意。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这部《古文观止》早就纸黄书熟,还是割舍不下,成了自已藏珍的老版书。那时喜读骈文歌赋,唐代杜牧文名显赫,但《古文观止》只选《阿房宫赋》一篇,且为我常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字字金玉,气势雄浑。“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究竟多大,超乎想象。宫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逥,簷牙高啄”,真是人间仙境,可惜终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历史旧账虽记在江南楚霸王头上,可阿房宫也成了难以复现的记忆。

秦时明月何处寻?其实,早在唐代之前,秦地故土中发见的断砖瓦头,就成了文人书房几案上的雅玩,成为文人心头的旧时明月。而秦时瓦头多为葵纹云纹,难考其详,只有“羽阳”、“成山”、“上林”、“甘泉”等汉代的文字瓦头,因明确传递出了汉时宫阙信息而弥足珍贵,遂成文人渴求的瓦中极品。清末金石家吴大澂,曾在陕西悬赏白银50两,欲购一方“羽阳宫”瓦当,竟不可得。相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北乡间,一盒香烟就可换得一方秦汉瓦当。近年秦汉瓦当不断出土,无奈金石收藏风起,收藏者与日俱增,好瓦极为抢手。“射利”者众,品藏者少,致使价格暴涨,真品日渐难寻。瓦当收藏的盛衰直接反映世风流变,虽然现今瓦当真品还未达到清时“白银50两”的天价,但今天人们心目中的旧时明月,却因商气钱味而变得混沌不堪……

壬辰初春,我听说西北的一位老友由藏一方上林圆瓦,便立即联系,捷足先登收入囊中。此方上林圆瓦新出西安,边轮仅存左部边廓,整瓦直径当在15厘米左右,现存瓦心直径13厘米,瓦面自上而下模刻篆书“上林”两字,瓦面被覆旧土,清洗过后土香散漫,散存的碱白土锈强掩着汉书苍劲的铁线银钩,字口经岁月风蚀,舒展深峻,文字精神,早已失去刺手的锋芒,背面瓦心略有不平,纠结的麻纹与交错的泥刀切线,见证着汉匠工艺水准,如同时间老人额上层层叠叠的抬头纹,那么老熟而安详,格外添了一层淡淡的书香。这真是一方开门见山的好瓦,虽老态龙钟,精神不倒,饱含沧桑。

上林瓦不鲜见,却是汉瓦中的经典。上林瓦出自汉上林苑遗址,是有明确出生地的汉代建筑构件。汉代是中化民族的史诗时代,英雄时代。司马相如之《上林赋》、班固之《西都赋》、张衡之《西京赋》,汉代三赋都“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纵笔描摹过汉时上林苑的盛况,这片建于秦阿房宫旧迹之上,由汉武帝开始扩建,东起鼎湖宫,南至终南山北,西南到周至,北跨渭河,东西贯百余公里,南北纵三十公里,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可以想见其规模气度绝不逊于阿房宫。上林苑不仅是秦汉建筑宫苑的经典,还是汉武帝尚武之地,皇家亲兵羽林军就驻扎此地。遥想当年,汉武帝一声令下,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统率的汉家健儿从这里出发挥师征伐,开拓出汉朝最大版图,创下标炳千秋的辉煌功业。就此而言,上林苑不是阿房宫,充满了尚武精神。

今天上林苑早已不存,我们幸有上林瓦可怀旧缅思。一方上林瓦当,考古学者会说:它是考古学上寻找古代建筑遗址的重要实物资料,上林瓦在秦汉考古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历史价值不亚于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文字学者可说:上林瓦上的篆书以小篆为基础而规矩方正,与汉印上的缪篆风格何等一致,它就是一件活着的文字标本。元时曲家张希孟登临潼关时不禁唏嘘:“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文人的悲秋与伤感。

从阿房宫到上林苑,从秦时瓦头到上林残瓦,历史有足够的旧梦可寻。每个藏古者的心中都会有一段旧时明月,古人的深刻,我们可能不懂,今人的浪漫,能担起几许旧时明月?手中上林瓦无言,与世界已静对二千多年……

上一篇:北京13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等 下一篇:“电商”杠杆 撬动两岸经济合作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