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易错题引发的的思考

时间:2022-08-16 01:22:23

一道易错题引发的的思考

解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题目,题目本身阅读起来并不深奥,很容易下手,但是却非常容易受题目的思路束缚,而一不小心做错.这样的题目称为易错题,易错题对解题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解题者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储备和严谨解题的素养.笔者亲身遇到的一道易错题,谈谈应对的策略.

原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述正确的是

A.F一定增大B.F矢量可以不变

C.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当0

原题易错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力的合成”中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语言上的隐秘性.题目条件清晰,言简意赅,但就从题目本身语言而言就有一定的隐秘性.“θ固定不变”,应该说是话中有话的,不变中有变.也就是说θ可以保持锐角不变,也可以保持钝角不变,当然还可以是直角或平角.

2.不止是语言存在隐秘性,本题的解题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隐秘性.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如图1、图2所示,保持夹角不变,增大F1.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钝角还是锐 角,让一个分力增大时,F始终是增大的.错选A也就理所当然啦.

[TP9GW899.TIF,BP#]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去.如图3,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这样其实就可以确定答案C.

特殊值当然是好的方法,但是这道题目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可否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呢?解题者的思维往往被定格在一定要让其中一个力增大,所以得出的结论总是合力跟着增大,如果反其道而行,让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

正确解法2从图1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就是当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仍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从图2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合力存在一个极小值.这样从图2中发现了解题的奥妙之所在.就是锁定这个合力的极小值.如果F1在未达到合力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合力是先减小后增大,如果F1在已达到合力的极小值[LL][HJ1.33mm]时开始增大,则合力一直在增大.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从求解正确答案来说,本题可能并不算难题,但是从分析题目的过程和运用的解题方法和知识储备来说,本题又不能不算是难题.从众多诸如此题的求解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解决此类易错题的应对策略的思考.

(1)审题要清,熟读深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教训确实是非常的受用.一道再简单的题目,解题者也必须熟读三遍下笔才能确保准确无误.熟读的要点:通读了解本题大致的考查内容,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准备应对;细读:舍弃无关紧要的语句,抓住解题的关键词,挖掘题目的所有已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深思的要点是:整合所有的条件,结合储备的知识点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时甚至还需要反其道而行的思考问题.

(2)方法要巧,考虑要全

解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选出正确答案的合理方法都是好方法.例题中的特殊情值法,令θ=180°,迅速的选出正确答案,非常的巧妙和实用.当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具有特殊的解题方法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全面分析.例题中从锐角、钝角、平角三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求 解了正确答案,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确定合力的最小值.

(3)归纳方法和技巧,总结经验和教训.

有的题目总是要错的,其实做错了,解题者的收获会比做对时更大.做错了,及时整理订正到错题集中.归纳总结做错的原因,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对照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同时,还能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例如例题中挖掘语言中的隐含条件,合力的极小值的应用,恰当的使用特殊值法,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维等等都是宝贵的解题经验.整理错题后还可以反复的查阅和记忆.

(4)心态决定状态,态度决定高度

解题时心态非常重要.平和的心态有时可以突破很多自身解题的障碍.再简单的题目也要多看几眼,再难得题目也要厚待几分.尊重每道题目,挖掘题目的考查要点.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做错了,正好有机会纠正自己的错误;不会做,正好有机会查漏补缺,积累经验.好的心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还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题型.

扎实的基本功,全面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解题经验和严谨的解题态度是解题高手的必备素养.以上即为解决此类易错题的几点浅薄体会,以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计算的具体过程可以在草稿纸上进行.

3.4注意总结归纳

物理的题目千变万化,但物理的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掌握了物理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要有意识地对物理试题或练习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该类试题(或问题)的二级或三级规律或解题方法.比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求出若干时间后物体的位移,很多同学在解这类题时总是出错,因为所给出的时间可能超过了物体从初始状态到停止运动(速度减为零)的时间.这类题就可以总结出一个便捷的通用的解题方法出来,今后凡是遇到此类题目,根本不需要深入考虑,直接运用总结出来的这类题的通用解法,一气呵成.

上一篇:物理实验中的“结果”与“结论”不能混为一谈 下一篇:从曹冲称象谈等效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