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个个精彩

时间:2022-08-16 01:10:44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使音乐教学价值取向有了更多转变,如目标上,更注重音乐兴趣的培养;内容上,更注重音乐的人文性、生活性、多元性;课程实施上,更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显而易见,音乐越来越成为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走近的一门艺术。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人人参与 新课改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音乐课堂应该让学生都动起来。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这样一个误区:一些音乐教师把音乐教育弄得十分专业化,向学生灌输各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有些课堂里,还有这样一种现象:随乐律动时,不少学生成为隐藏在“爱动”学生身后的一个“移动体”,我们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为音乐课堂中的“假参与”,因此音乐课只能面向一小部分人,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那么在音乐课堂上,怎样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呢?什么样的课堂设计才能防止学生“假参与”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起来呢?在此介绍两个绝招:

一、教学活动人人参与

(一)课堂上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借助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学生能自信独立地表演。音乐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对某些学生非常偏爱,并有较高期望,结果这些学生常期盼上音乐课,课堂上情绪饱满自信,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怕丢丑的学生实施教育。首先,用真挚的爱和宽容的微笑对待他们的不足,努力挖掘优点,鼓励多于批评,甚至不批评,在学生感到害羞或没有自信时,用激励语言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其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方法,降低难度,让这些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信心。

2.借助分小组合作表演,增强孩子们表演的自信心。一个人有了自信心,才会积极表现,课堂上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第二十九节《冼星海》时,我让同学们单独起来唱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涉及的歌曲,学生都是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唱。问其中原因,他们说:“这些歌曲我们都会唱,但是让我们单个人唱,害怕。”为了让我的学生勇敢迈出第一步,我先让全班学生试一下合唱。第一步:先让学生从合唱中找寻歌唱的快乐,让他们在合唱中放松地歌唱,尽情地享受歌唱的,从而建立起他们歌唱的自信心;第二步:有了歌唱的自信心,就有歌唱的欲望,在歌唱的欲望达到顶峰的时候,学生就能大胆地一个人歌唱了。其实,重视合唱中的歌唱,还是基于“要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合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吸收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二)结合课外音乐活动,给学生创造表现机会

音乐教育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与外部音乐环境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创造师生表现的机会。在举办“校园十佳歌手”评选时,课堂上我会经常特意抽出部分时间,让参加比赛的同学到台前进行模拟比赛,并请其他学生点评。在这个模拟赛场中,参赛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锻炼,演出经验得到丰富,其他学生在点评的同时丰富自身表现经验。

二、各种能力测试人人参与

现行音乐考试方法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准,难以确定学生音乐教育整体要达到的水平。从几年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对音乐考查方法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下面总结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考查方法。

(一)演唱能力测试

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它是身体各个器官综合运动,并从内心而发的一种精神活动。让学生从音乐的节奏变化、健康的风格内容、优美的旋律和真实的情感中感受到一次次美的陶冶。声乐考查时,我要求学生选一首课本上或其他地方学到的自己最喜欢、唱得最好的歌曲进行演唱,并将视唱和歌曲演唱综合评分。将讲台作为舞台,学生上台报幕,在我的钢琴伴奏下或卡拉OK伴奏下演唱。其他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从音色、音准、吐字、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评分,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当场公布学生成绩。这一考查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为学生自己做评委,所以打分时特别认真专心,被考的同学因为评委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而克服怯场心理,并认真对待,所以这一测试形式深受学生喜爱。

(二)表演能力测试。

表演是充分体现学生音乐素质的一项考试,是学生将学到的音乐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践过程。如果有学生自认为五音不全,不希望进行第一项演唱测试,则应该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可以选择表演测试。具体测试内容有律动、配乐诗朗诵、相声、小品、话剧等。要求学生自己找材料,自行组织排练,考试的课堂就是文艺演出会场,节目形式多样。通过这样的音乐测试,学生的乐理知识、创作表演、欣赏鉴别等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综合能力笔试

除期末用一节课进行笔试外,平时音乐课可以抽查,作为平时成绩纳入音乐课的总分,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及一些休息时间进行个别考试。音乐是听觉艺术,不妨借鉴英语听力测验办法,笔试时播放音乐听力题。

考查一方面是给学生一点压力,让他们不放松音乐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的书面复习。我在考查试卷中选用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电影片段等,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既得到了愉悦感,又能充分检验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四)培养兴趣的加试

器乐进入音乐课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音乐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既然我们把器乐作为一种学具,就得让学生学会使用,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把器乐演奏列入考试内容。可根据所教内容,规定考试曲目,面试时教师逐个观看他们的指法,每个人演奏的音准与音色,这就减少了教学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准确。期末测试增设加试科目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考完器乐、视唱、唱歌等内容后,老师应主动问学生还会演奏哪些乐器,是否还有舞蹈特长,是否准备了曲艺节目(每个项目可另加10分)。有的同学获悉自己得了120分时,非常高兴,觉得“战胜”了分数,有一种成功感和胜利感。加试有以下好处:其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课外文艺特长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体验音乐生活,多学一门艺术技能,为日后报考艺术院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勇于尝试,关键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给予学生尝试的勇气,鼓励、支持学生。可能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这些话语“这样是错的”、“你们怎么还没听懂啊”等,也许教师觉得很平常,但这些话会抑制、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音乐教育是创造机会让所有孩子都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的途径,只有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学生才有兴趣参与音乐课堂,这样的音乐课堂上学生才能动起来。

让我们随着时代主流,吻合跨世纪教育追求的“人为中心”的时代主旋律,为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修养、文明发展、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莽克荣.流行音乐与国民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

[3]尚洁敏.浅论流行音乐的审美.音乐天地.

上一篇:班主任成长反思 下一篇:乡土资源“竹器”在户外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