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常态写作,推行“大作文”概念

时间:2022-08-16 11:34:38

提倡常态写作,推行“大作文”概念

摘 要: 文章认为,探讨作文教学,要提倡写作的“去神圣化”,提倡常态写作、整体写作。推行大作文概念,让写作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包括文本作者、课文、专题打通及延伸至课外活动。强调重视素材的积累,重视由模仿而创新,重视各种练习形式和整体作文的结合,重视课文经典和社会热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写作 “大作文”概念

日前,江苏语文教育界专家在南京召开研讨会,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出意见,并表示和深重的忧思。专家们认为,一方面中学生缺少真情实感,缺乏独立思考,作文中常见空话套话,人云亦云。网络的影响力也日趋突出,各种混乱的思潮和不规范的语言纷纷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普遍方式单调陈旧,通常只是以每两周一篇的作文的形式孤立存在。长此以往,学生怕写作,厌恶写作,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既然写作是各种语文能力的集大成者、最终体现,那最好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就是让它走下神坛,还原为各种形式、各个方面的语文活动。也就是说,提倡常态写作,推行“大作文”概念,让写作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延伸至语文教学之外。

一、重视作者介绍这一环节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作家作品。那么多的名家,并不是文学史上干巴巴的名字,很多是有丰富内涵、很有价值的厚重的大书。多花一点时间介绍他们,让学生积累下来,对写作很有好处。要注意这种介绍和积累,与通常每节课之前的“背景介绍”侧重点不同,而且并不是每人必讲,而是要选择那些有个性、多侧面、有人文精神的作者,注重教学生挖掘其内涵并能够展开。

以必修一《想北平》为例,介绍作者老舍,不是常规地列举其生平、代表作品,等等,而是强调关键词“爱”、“善良”、“律己”、“本色”,围绕关键词介绍老舍热爱朋友,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土地,他严肃律己的写作态度,他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最后自沉太平湖引发的深思。在介绍时注意围绕重点精选生动的素材,比如时期他郑重地邀请挨整的老朋友吃饭;每逢夏日在四合院门口摆一个小桌,放上茶壶茶碗,街坊们都来坐坐;每天上午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写作极慢,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仔细斟酌,特意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必须屡屡中断;老舍的骨灰盒里,放进一支旧毛笔、一罐香片茶叶、一块布片和一朵朵干的寓意。在介绍时还要注意精选含义隽永优美的语言,比如老舍自评:“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还有舒乙先生所说:“老舍就像他多次描写过的长在北京城墙砖缝中的小枣树,营养贫乏到极点,可是它依附在母亲――雄伟古城的胸口上,顽强地硬钻了出来,骄傲地长成了树。”通过这样的介绍,人物丰富的内涵、多侧面的个性就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择重点加以记录,就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可以推荐阅读运用该素材的优秀文章,比如关于老舍,就推荐了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体会素材在具体作文题目下的运用,打通积累和写作之间的障碍。这样的作者介绍,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指定要介绍的作者,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切入角度,整理成文。经常会出现同一个作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切入角度这种情况,择其一二在课堂上介绍,其余的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角,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大有好处。

二、重视课文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可以仿写、改写,可以训练文笔、训练思路。比如学习必修三专题一《北方》后,教学设计上趁热打铁,模仿写作诗歌《南方,是……的》。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写作热情很高,而且质量有保证。

学生习作一:南方是悠远的(节选)

风筝剪断了线\自由曼妙在蓝的天\悠远……\江南小调吴侬软语灰瓦白墙

小桥流水乌篷掠起涟漪\江南的水似梨窝浅浅的笑\溢着氤氲的雾\鹤,在石头城依水的朱楼外\独自幽鸣……

学生习作二:南方是血性的(节选)

琵琶声中\扬州城的官兵\拖着疲惫的身体\爬上城墙\开始了新的一天\而城头的战旗\在如血的残阳中\猎猎作响

学习了《秋声赋》,欧阳修从萧瑟秋风中听到“社会百忧”,想到“自足自安”,就可以安排题为《你听,多美》的立意训练,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思路打开,好的创意频出。比如听贵州山寨苗族部落野性的歌声,听故乡的风铃,听城南大杂院,听夜色温柔,听南京传统的白局,听街市上的吆喝,听爸爸的呼噜,听飘至客船的钟声、商女的琵琶,听闹市中的图书馆……大千世界,无声不有,学生读欧阳修所听,思欧阳修所想,从而听自己所听,写自己所想,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如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就可以安排片段写作,分析某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民族精神。同学们由乡村古井而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沧桑、坚守;由书法而分析传统文化的刚柔相济;由中式庭院而分析传统文化的安逸、内敛、和谐;由瓷器而分析文化的简洁、朴素、淡雅;由胡同而分析传统文化的和蔼、宁静、质朴;由剪纸而分析传统文化的热闹、喜庆、追求圆满。题材广泛,立意众多,有雅俗高下之分,在评讲时就侧重于从作文立意的角度强调新颖、厚重。

三、重视每专题的积累

专题所选均为名篇,有深厚的内涵,应该好好挖掘利用。在教学设计上每专题结束都作总结,延伸到若干话题。比如必修四专题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可以延伸至“代价”、“人性”、“反思”、“心灵的抉择”、“一步与一生”、“助人与助己”,等等。在总结延伸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鼓励学生自创新意。有同学写道:“周朴园只是沉浸在对自己旧爱情的怀念之中,却从不想是什么因素造成当年的悲剧,更不会想到已经忽视了对现在妻子的爱,从而制造出另一个悲剧”,从中延伸出“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的主题,就非常新颖。

还可以打通专题与专题之间的界限。比如以“笑脸”为题,学生利用必修三、四中的材料,写了《五人墓碑记》中五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微笑、《品质》中格斯拉面对皮靴痴迷投入的笑、麦当劳商业化的微笑服务、围观伽西莫多受刑的群众无情的嘲笑等片段,学生思维的活跃让人惊叹不已,这样就把教材“盘活”了。

四、延伸至语文课外,以多种形式培养文学素养

比如假期,学生多会外出游玩,就可以布置“寻访××文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寻访具有文化气息的景点或者名人故居,拍下具有艺术气息的照片并配上文字,然后在班级展出交流。有一个学生陪亲戚去了清凉山公园,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幽深的庭院“扫叶楼”,是清代画家龚贤的隐居之地。她拍下了幽静小院的照片,查阅了资料,在对这个人物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写成简短文字配在图片上。

学生习作扫尽尘埃

――记龚贤居处

七月,满满的热,重叠的城市中找不到你我。放下心中的聒热,怀着难得的雅致,漫步龚贤故居。料峭的深绿、清新的淡绿、深沉的墨绿,杂糅在一起,瞬间印入眼帘。中间突显一条通幽曲径,弯弯曲曲,好像要折进龚贤的思绪。带着些许不知所措,我深入小径的尽头。

斯是陋室,远尘嚣乱耳,避庸人呕哑,何陋之有?也许正是这种纯净淡定的心境,才使他的诗作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寂静感,低吟几首,朴素却深远,满口余香。

楼上几扇厚重漆黑的木窗紧闭,使劲的推开窗户,那木头间摩擦的“吱吱声”,响的让人心碎。而窗外满眼是不同的绿,柳条的浅绿、竹子的翠绿夹着藤蔓的青绿,绿得让人心醉,这是他的画吧?

的确,他泼墨着心中灵动的美丽。一阵芬芳的轻风拂过,窗外的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听见龚贤诵读或歌唱,又好似我就是他。

十月,我要再来。来扫叶,来吟诗,来沉醉于龚贤的心灵。

这样的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了他们写作的心灵空间。

作文教学延伸至课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在活动设计上可以把班级分成小组,定期收集时事热点及评论,模仿“孟非读报”,在学习角开辟“小组读报”栏目,教师加以指导把关,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注意从多个角度深刻、全面地剖析社会现象。比如震惊世人的“南平小学生被砍杀事件”,学生收集的评论角度非常多,有从凶手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如何保持健康健全的人格个性,有从凶手的社会地位、处境出发分析边缘人物心态,有从社会角度出发分析如何营造、保持和谐社会,有从媒体角度出发谈主流话语权的影响……方方面面,有助于拓宽学生分析材料的思路。这些评论,严密深刻,语言则或庄或谐,风格不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每两周一换的“小组读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栏目之一。在大作文训练里,这些素材、观点、语言风格等,积极地进入了学生的思维中。

以上基本是以平时积累、片段训练、思路训练为主,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延伸至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这些训练,旨在让学生感到写作并非遥不可及或者神圣艰难,而是常事常态,只要留心,则处处皆语文,时时可写作。做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类比,在上唐诗宋词选修的时候曾思考过,为什么唐代会出现那么多优秀的诗人群体?为什么能出现李杜这样的最高峰?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唐代深厚的诗歌土壤。上至官宦名流,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追捧诗歌;离乡归家、热恋失意、斗酒赌茶,无事不可入诗。这样的土壤,才能堆出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才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的珠穆朗玛。我们这些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所致力的,就是积累能让天才产生于其中的土壤。

上一篇:攻玉仍需此山石 下一篇:促进个性最优化教育的三个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