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固焦生产时降低塌煤率的有效措施

时间:2022-08-16 08:32:02

捣固焦生产时降低塌煤率的有效措施

摘 要:该文论述了捣固焦装煤过程中塌煤的原因及改进措施,主要包括:统一捣固手法,控制捣固机提锤高度,调节煤箱尺寸等。并对改进前、后的塌煤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捣固焦生产中改善塌煤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捣固焦 塌煤率 煤饼

中图分类号:TQ5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焦炉原生产工艺为顶装煤生产,改捣固焦生产工艺后,塌煤率一直在4%左右。不但影响单炉产量,而且还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同时塌煤需职工清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恶化了现场的操作环境。下面是本厂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塌煤率统计如表1所示。

1 原因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原因。

(1)本厂炼焦生产采用四班两倒连续生产制,每个操作班组都安排有固定的捣固工。虽然生产初期对他们进行了理论培训,但是个人操作手法仍有差异。即使一个操作班也存在两个人手法、操作习惯不一样的现象,而捣固手法对于捣固焦装煤过程中控制塌煤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2)捣固机的提锤高度是决定煤饼堆密度和松散度的关键,也是影响塌煤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前期为了减少更换捣固锤的频率,适当减低了提锤高度,导致煤饼堆密度下降,影响了塌煤率。

(3)煤饼的外部特征是影响塌煤的又一关键因素。记录发现捣固好的煤饼宽度不一,经过检查和测量,发现涨箱的情况时有发生。维修工又对涨箱的关注不高,容易导致煤箱变形,煤饼宽度增加,导致塌煤。

(4)入炉煤水分、细度也是塌煤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分偏高,细度不合适也易导致塌煤的发生。

2 改进措施

塌煤的原因找到了,如何改进并保证塌煤率降到最低和焦炉的正常生产,本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及时记录每个捣固工操作手法和塌煤情况,统一操作手法。通过对每个捣固工的操作手法和塌煤数量的记录、分析、比较,找出塌煤率最低的操作手法并进行连续10炉装煤实验,实验达到要求后在全厂推广应用。

(2)根据入炉煤水分和细度要求及时调整捣固手法,并形成操作制度。每班做入炉煤水分和细度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相应调整捣固手法。现行的捣固方法是:放45~50下煤,捣固4遍,边放煤边走锤2遍,空捣1遍,边放煤边捣固2遍,空捣一遍或半遍,补煤捣固到结束。根据水分检测数据,第一层选择合适捣固次数。例如如果水分是11.5,则第一层放煤后捣固次数可以减少到3.5遍;如果水分过小为10.5,则第一层放煤后捣固次数可以增加到5遍。

捣固手法的调整关键是第一层煤要打好基础,后续的捣固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测量情况适量增加或减少锤数。

(3)确定每个捣固锤的提锤高度不得小于360 mm。捣固锤的行程,一般450 kg的捣固锤行程在400 mm即可,不能低于360 mm。每周检查和测量至少两次,保证提锤高度在规定范围之内。

(4)规定捣固后煤箱宽度不得大于390 mm。每周检查和测量至少一次,及时调节,保证煤饼宽度在规定的范

围内。

(5)及时更换粉碎机的锤头,调整锤头和粉碎机壁的间距,保证入炉煤的细度控制在85%~90%之间。控制运煤皮带的加水点,控制入炉煤水分在10.5%~11.5%之间。

3 运行效果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厂在降低塌煤率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下表2是记录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塌煤率的统计情况。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塌煤率明显降低,塌煤率由平均3.75%降至1.82%,降低了1.93%。塌煤率的降低不仅提高了焦炉产量,而且稳定了生产秩序,同时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现场的操作环境,也为其他捣固焦焦炉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指导。

上一篇:关于艺术设计动漫方向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 下一篇:浅谈西三线二标段全自动焊接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