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时间:2022-08-16 08:25:02

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摘 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构建一套完整的、立体式的政产学一体的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

关键词: 政产学一体 就业问题 联动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专门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的初次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国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构建政府主管、用人单位主导、高校主抓、学生主动的高校就业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立体式的政产学一体的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毕业生错误的就业观念。

一是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时代,不愿正视现实,在无法找到自己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放弃寻找工作。二是一些毕业生眼光较高,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的招聘信息嗤之以鼻。三是一些高校生性格内向,无法在应聘时表现自己的能力,导致失去参加工作的机会。四是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他人,不愿自己去找工作,从而无法得到就业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些就业观,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乐观。

2.劳动市场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随着国家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因此水涨船高。此外,经济体制对企业就业潜力产生影响。为了加快GDP的增长,国家把大量投资都放在了附加值更高、需要劳动力更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上,不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正是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口。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导致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能掌握市场动向,以致部分专业和课程与市场脱节,造成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同时一些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够重视,在学生寻找工作时不能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使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就业动向。

4.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为了发展西部经济,国家提出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工作,支援西部建设。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等问题。

二、政产学三方联动机制构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益共同体的重构。在此构架下,高校、政府、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政府、企业的一体化整合,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促使各方利益与责任的有效连接。三是通过联动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积极吸纳大学生。

1.责任共担,加强三大主体整合。

打造政产学“三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作联盟,通过政府人事部门牵线搭桥,使高校与用人单位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1)形成校企联盟(或校企理事会)。企业通过设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创新基金,以及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介入力度,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通过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为选拔所需的人才提供机会。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强化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能,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高校要善于将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转化为自身的办学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政府排忧解难,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需求。

(3)积极推进政产学三方联动。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提供科学化的建议与制度化的扶持。

2.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条件。

(1)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高校要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扎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精英人才。

(2)政府要指导高校的专业建设。高校的专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导,政府相关机构要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进行论证,凡是符合区域发展的专业要适当投入,对于不符合的专业要加以转化。

(3)校企要培养就业双联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岗位绝对量不足造成的,人才供需双方缺乏沟通协调也是制约的主要因素。当前已经形成“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就业新环境,高校要建设“融合企业资源,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企业要及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取共定方案、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联动机制,使毕业生真正符合企业所需。

三、政产学联动机制的运行

1.搭建政产学联动平台。

推进各方信息共享是政产学联动机制运行的保障。政府要及时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目标、人才发展战略,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等信息;企业定期发展动态、人才需求等信息;高校要不断梳理相关信息,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及时向社会毕业生信息,最终搭建起政产学联动的三个平台。其一多行业校企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切实可行、具体有效的服务项目,促进相关专业的校企对接与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二就业政策和信息平台,作为各项就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够,这直接影响就业。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使求职者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其三就业技能培训平台,把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平台建设的三项重点工作。

2.构建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

成立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发起,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及其他相关部门多方共同参与,组织首批核心联盟成员,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发文确认,并由政府财政拨专款保证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委员会的日常运转。其主要职责为:建立高校改革创新机制,探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模式,缩短“供”与“求”的距离;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探索校企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路径,实现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探索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校企对口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建设信息平台,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及有关专业建设的交流活动。

基金项目:河北省保定市2013年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3ZR070)。

上一篇:扎实备课基本功,实现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高等职业院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两化两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