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清水江上的独木龙舟文化考察研究

时间:2022-08-16 06:15:1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龙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的祖先,因此龙也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依托,当然这些定义都是汉族所认同的。然而在苗族中,龙...

施洞清水江上的独木龙舟文化考察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各地的龙舟文化一方面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另一方面却把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竞赛相提并论,从而使许多地方的龙舟文化性质有所改变。施洞清水江上独木龙舟文化就被相传是一种以竞赛为目的的喜庆节日。然而笔者通过考察研究发现,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的苗族同胞们对于龙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进数百年的历史了。龙舟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精神的一个标本,更是这个民族的心灵记忆。为了以正视听,改变人们对龙舟节是一项体育赛事的认同,笔者通过考察研究以还原龙舟文化的本源,并探讨出如何传承和保护发展民族文化作出建议。

关键词:施洞清水江;龙舟;文化

施洞清水江一直是当地苗民们发展的命脉,人们依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傍的是清水江上的悠悠江水。他们运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在今天的民族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感叹,今天的苗族已经不是那个曾经受苦受难的民族,而是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崛起的民族。苗族的发展成为众多民族发展的典范,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龙舟文化就是苗族智慧的具体表现,也是苗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龙舟节最开始是为了祭龙神、求雨、求子、求平安而举办的一种形式,而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娱乐和消费的对象,从而造成人们对当地的文化误解与扭曲现象。

一、施洞清水江上独木龙舟文化的起源

根据苗族史料证明独木龙舟的来源有其典故的缘由。龙舟起源于“斩龙”,于《苗族古歌》有详细的叙述。相传是当地(施洞清水江上游30里的茅坪)的渔民带着自己的儿子在江上打渔,其子不小心惊动了龙王的儿子,龙子就把渔民的儿子吃了,渔民万分痛苦,就召集当地的渔民一起把龙子给杀死了,并将其龙身斩成三段。龙王知道后大怒,并发难于人间,旱涝交替达七天七夜。人们无法忍受这样的疾苦,并把这事告上了天庭,天庭也无能为力,最后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每一年的阴历5月24到26日,人们在江面上举行节日,为达到和谐共处以表示对龙子的纪念。滑的船也因此也改成龙是模样,称之为龙舟,龙舟节也因此而得名。根据当地苗民之说,苗族有两个典型的节日,一个是女人的节日:姊妹节,一个是男人的节日:龙舟节。因此龙舟节成为当地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龙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的祖先,因此龙也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依托,当然这些定义都是汉族所认同的。然而在苗族中,龙是凶恶的象征,是厄运的根源。《苗族史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枫树被人们砍到了,然后枫树神变成了蝴蝶妈妈(苗族称为妹榜妹留),因为爱吃鱼,所以也恋上了水上的泡沫“游方”,蝴蝶妈妈怀孕并生下12个蛋,后经过鹤字鸟(也称“鸡宇鸟”)悉心的孵养,12年后他们终于出生了,分别是:姜央、雷公、龙、虎、蛇、象、牛等,面对权力的争夺,姜央用不正当的手段防卫自己的利益,经过残酷的战争之后分道扬镳,各持一方势力。清水江上也就有了枫木――始祖蝴蝶妈妈――原祖姜央――人类这样发展源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龙舟节的出现也就体现了苗民们不惧困难、勇于战争、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因而也成就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此苗民认为今天大家所谓的“竞渡”并非竞技体育上的竞赛,而是攀比社会地位,从而提升心理认同,达到和谐共处的局面。

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蝴蝶妈妈的子孙后代,人是其中之一。人与自然的生命同源,所有生命都是神圣、平等、欢乐的兄弟姐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一直都是苗人的哲学思想,所以才有了今天苗族伫立于世界之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施洞清水江上独木龙舟“自我文化”的内涵

笔者曾经读过这样一首诗《水起河湾》:

曲曲河湾古渡头;

清清碧水清江头;

苗韵遗风承悠远;

风生水起天际流。

《水起河湾》这首诗篇幅很小,却表述了苗民们依靠这片具有灵性的土地不断发展与繁荣起来。在这美丽富饶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不仅健康茁壮而且使得本民族的文化熠熠生辉。独木龙舟节就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最好的象征。苗族民间龙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底蕴深厚,不仅突出了健康文明、朴实勤劳,而且还突出了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文化特征。龙舟文化渗透苗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人们也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以庆祝的方式来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每年农历5月24至26日的龙舟节是当地苗民们所期待的盛大节日,最大的特点是场面宏大、精彩刺激。观看的人密密麻麻,可谓是人山人海、热闹壮观,这是独木龙舟“自我文化”的内涵之一。其二是苗族龙舟文化的中心点集聚台江施洞、施秉平寨、老屯和平兆等清水江段,人们依附这清清江水并跟随着江水不断延绵才成就了今日苗族龙舟文化的繁荣景象。其三是船是根据龙的形象而制作的,其制作的材料也是与一般的木料不同。老柏木用作船身,老水杨柳用作船头。船一般长达7丈宽约3尺,重量达8000公斤左右,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绑而成并涂上了金色、红色、绿色、白色等颜色。其船上的人不能是单数,只能是双数,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达到船的稳定性,另一个目的有好事成双的寓意。

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都会背儿拖崽,扶老携幼前往观看。无论倾盆大雨还是烈日当头,人们都精神抖擞、蓄势待发。在他们心里,无论是观看者还是参与比赛者,他们都同在。比赛开始前,各个村寨的寨老都会为整装待发的船只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驱赶妖魔鬼神,祈求风调雨顺,期望一切都幸福平安。独木龙舟的社会组织比较严密,都是各个村寨自为一个组织,其姓氏都以村寨为单位。船上的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龙头”意为引领者;二是“童子”意为龙头的晚辈,她必须全身着银盛装并且是男扮女装,以便告诉龙王她不是当年那个“惹事” 的男童,祈求不要发怒,希望和平共处;三是“龙身”意为守护者,他们不仅要为“童子”保驾护航,而且还要为自己同族的人争取平安与幸福。人们为了风调雨顺,纷纷献礼。待船只滑行的过程中,沿岸的人们都会发出整耳欲聋的尖叫和呐喊声。当这一切的场景呈现在眼前时,笔者相信人们有的是无尽的激动和感动,因为这就是苗族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合聪明的智慧创造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施洞清水江上独木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研究

近些年来,在人们的努力之下,很多为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打造出了旅游文化城市、建立了无数的文化品牌、建立文化教育基地等,虽然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但是文化在进步的同时文化也在退步。如今的清水江上的龙舟文化已经不再是那么纯粹的文化,而是被人们曲解成各种各样的学术成果被人们消费,特别是对于那些还停留在书斋的学者们来说,妄加评论和写作是对文化的巨大扭曲,可见田野调查才是最合适的方法。那么要怎么保护和传承清水江上的龙舟文化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本民族应该保持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苗族的龙舟文化不同于汉族的端午节,汉族的端午节更多的是对于屈原的纪念而产生的节日,如今发展成一项体育竞赛性质的节日。而苗族受外来文化的入侵,也导致苗族龙舟文化的变迁。所以苗民首先应当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自信是对本民族最好的认可。其次应当发展民族教育。教育是对文化最好、最直接的传承和保护方式。最后应当建立友好的民族关系。友好和谐的关系是促进民族发展的有利保障,人们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倡导和支持民族发展。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发挥其主导性的作用。首先是关注苗族人民的生活经济情况,解决温饱问题才是硬道理。其次辅助苗族人民走出一条自我发展道路,政府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发展和保护文化提供广阔的平台。如建立民族学校、民族博物馆、民族研究中心等。最后是建立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制定与其他民族和谐发展的协议,共同监督,共同发展。

(三) 外来参与者应该尊重和参与民族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所以民族文化建设需要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当然在参与民族文化建设时,我们应该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以适度的行为来研究。首先尊重民族文化是第一步,没有尊重就没有参与的资格,更别谈文化建设。其次是客观的看待问题,什么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以一个最准确的角度来研究观察文化发展趋势。最后是以一个科学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如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理论,这样才能得使文化可继续发展。

四、小结

从2002年来,“文化抢救”一词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词汇?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脚步,人们也逐渐失去自己原本的本质特征。那些濒临或正在消失的文化成为我们最珍贵的宝贝,所以文化界人士也大声疾呼:要保存物种多样性一样来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像拯救濒临消失的物种一样来拯救我们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问!拯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我们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清水江上苗族独特的龙舟文化是苗族历史迁徙和生活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独特的文化事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传承和保护是各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尽的义务。(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燕宝.《苗族古歌》[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2]马学良,今旦.《苗族史诗》[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3]朱娜,代刚.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商业推广的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4]覃立成.龙舟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2011,(08).

[5]张红娜.苗族独木龙舟文化调查[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4).

[6]钱星.浅析清水江畔苗族龙舟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0,(02).

[7]吴萍.徐宜芬.黔东南龙舟活动的起源、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05).

[8]杨茂锐.独特的苗族龙舟竞渡[J].理论与当代,2008,(03).

上一篇:舒伯特《a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的赏析与演奏提示 下一篇:触碰灵魂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