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研究

时间:2022-08-16 05:02:11

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交通基础设施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便利可以加快要素流动,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判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创新知识外溢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8001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经济体在长期中持续快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高,而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的发展完善极大的促进和扩大了人员、商品的区域间交流,从而带动了知识、技术的传播。

从一般概念上来讲,全要素生产率是资源的利用率,即一定时期的投入产出比,在宏观经济中常被用来衡量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都是其主要来源。本质上来说,它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里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显现出的努力程度和能力,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是所有要素的生产率,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归因于有关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的那部分,只能用来衡量排除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纯技术进步一般涵盖知识、教育、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但还不能具体化为或归因于效率更高的资本设备、肥效更大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投入量,所以又称为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它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技术进步。广义上讲就是指技术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包括技术创新、扩散、转移与引进。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我们均可看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促进作用。

其次,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技术效率提高,获得“全产品生产线”的效益,销售费用下降,节省大量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并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增强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最后,创新。一方面,企业创新使其产品免于同质化,提升了竞争力,摆脱了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最终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经济理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通过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组织、产品、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都能得到明显提升。

3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空间距离所导致的运输成本是个别区域技术落后行业的天然保护性关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将直接降低运输成本以提高区域通达性,最终起到削减这一保护税税率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要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着手,既要提高交通设施的规模,使得密度上升,又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及时对既有设施保养和改造,通过这两方面的投入,达到运输时间缩短可靠性上升的目标,最终实现运输成本的下降。

第二,各项投入的增加使得各个区域间的便捷往来成为可能,分工日渐专业。便利的交通构建起了企业和消费者间的密切联系,由于比较竞争优势的存在,经济主体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市场的规模及规范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部门分工合作,专业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第三,基于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的改变,区域内部的大规模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规模经济,这一结果直接降低了各部门的平均生产成本,成本的降低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第四,企业决策者作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其决策也将受到运输成本降低,专业化程度提高的影响,进一步改变要素的流动方向,加以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的影响,产业集聚得以形成。由于规模经济的带动,经济内部的集聚,各个单位间日益频繁的知识交流,促进了技术外溢的产生,技术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最终达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

第五,区域可达性提高,交通成本降低促进了各经济体间信息的沟通,企业获取高效率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难度下降,花费也大幅下降,技术效率提高;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外部更多的产品的流入提供了条件,产品的多样化冲击了内部市场造成冲击,形成价格竞争压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最终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六,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加了区域内部或区域间企业的贸易活动,知识的外溢及人才迁移创新使得在促进技术进步提升技术效率的同时,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315.

[2]刘秉镰,武鹏,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03):5464.

[3]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04):1423.

[4]踪家峰,李静.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6,(07):1820.

上一篇:返利网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策略研究 下一篇:国外巨灾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