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彰显班集体魅力

时间:2022-08-16 04:12:57

柔性管理,彰显班集体魅力

摘 要:柔性管理是一种以生为本,将学生生命整体作为对象,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为宗旨的教育管理方式。在具体实施柔性管理时,要注意三个方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前提;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提升需要层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重点;采用多种灵活的评价方法是保证。

关键词:柔性管理;价值;实施

柔性管理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除发挥严密的规章制度的作用外,以“以生为本”为指导思想,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把学生的非理性因素作为管理内容,运用非强制、非硬性规章的手段来对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这种管理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在内心产生一种内驱力,将学习目标、培养目标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并得以实现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前提

(一)凸显学生的教育主体身份,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班集体中,班主任应凸显学生的主人身份,尽可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其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加教育管理的可信度,使班主任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

(二)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加强自我的服务意识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对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肯定和关怀。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重点

(一)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所谓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就是在不否认规章制度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发挥人的自主管理能力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1.敞开心扉,加深师生的融洽度

班主任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一切活动,倾听学生的呼声,增强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要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化、激励学生,要敢于为学生承担责任,事事与人为善,实现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情感的双向沟通。另外班主任还要关注学生群体内部的人情冷暖,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2.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班主任不可能样样都精通,也不必事事都亲力亲为,要充分信任学生,通过放权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能意识到自己的发展与班集体发展紧密相连,从而更能激发其自豪感、责任心,达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二)提升积极的需要层次

1.正确看待不同的需要

班主任首先要明白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就个体而言,不仅有不同的需要和需要的不同强度,同时各自的需要水平层次也有差异,班主任不能无视学生各自需要的存在,更不能抹杀个体间需要水平层次的差异;提升需要只能是相对于个体目前的需要层次而提出的高一级的要求,不可急功近利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都确立崇高志向。其次,班主任应动态地去看待学生的需要状况,不能只用老眼光去看待变化中的学生,要经常设法了解他们变化中的优势需要,通过满足优势需要来提升其需要层次。最后,班主任应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目标价值,同时,还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信心实现目标,增加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帮助提升需要的层次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并逐级上升的。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需要状况,通过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中级需要来提升需要层次,应该尽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集体中多些自,以唤起他的学习热情,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自我愉、责任心和荣誉感,应该尽量照顾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才能,多让他们参与班级具体的事务管理,让他们有多发言的机会,有自己的一席用武之地,以此增强归属感,满足成功的需要。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是保证

(一)权变性评价

所谓权变性评价,就是不存在唯一有效的评价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他们在学习中、自主管理中会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出种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应该给予不同的评价。因此,要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评价方式来彰显学生的学习行为,突出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二)模糊性评价

所谓模糊性评价,就是在明确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学生学习行为不给予“三六九等”的精确评价,而是总体地、大概地给予印象评价,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发展自身特色。学生学习是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班主任要“难得糊涂”,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风格,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会在无形中形成难能可贵的默契,学生会主动地发展,从而达到评价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颢.柔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J].教学与管理,2001.

[2]陈乃琳.师本管理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3]施文龙,吴志宏.中学学生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上一篇:有效合作学习实现共同提升 下一篇:“分享”与“沟通”齐飞“多元”共“个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