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方言动物词中的特殊表达方式

时间:2022-08-16 03:24:18

靖远方言动物词中的特殊表达方式

【摘 要】靖远方言动物词对于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概念的表达方式颇为特殊,这篇文章将对照规范的现代汉语从表示幼畜、幼雏、幼鱼的方式,表示动物性别和生育的词汇,N+儿+N形式,重叠现象四个内容出发对靖远方言动物词特殊的表达方式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方言;动物名称;特殊表达

1、表示幼畜、幼雏、幼鱼的方式

现代汉语对幼畜、幼雏、幼鱼的表达是一致的,都用“小”字表示,如“小鸡”、“小燕子”、“小狗”等。这种一致性有利与其推广普及,但不免丧失一些有特点的表达方式。靖远方言动物词对幼畜、幼雏、幼鱼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颇具特色。

1.1“―娃子”形式。这是靖远方言中表示幼畜、幼雏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对象都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例如:

鸡娃子 狗娃子 猪娃子 牛娃子 驴娃子 兔娃子 猫娃子

这种表达方式还有一种变体:

鸡娃儿 狗娃儿 猪娃儿 牛娃儿 驴娃儿 兔娃儿 猫娃儿

实质上这种变体与前者是有一些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感彩上。例如:

驴――驴娃子――驴娃儿

狗――狗娃子――狗娃儿

“驴”、“狗”在靖远方言中都是贬义色彩很浓的词,经常被用来骂人。“驴娃子”、“狗娃子”则因蕴含了人类普遍具有的对于弱小的关爱心理而在感情上略显平和。“驴娃儿”、“狗娃儿”因为“儿”的加入而更显现出一种爱怜的情感色彩。另外,“狗娃儿”有两种发音,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狗娃儿[ua31](指狗的幼仔或体型小的狗,是对狗的爱称)

狗娃儿[ua24](对小孩子的昵称)

奥哈拉把动物行为学上音高与个头的反比关系引申到人类语言中,得出了高调常用来表示弱小、屈服、讨好、要求拉近关系的结论。i相对于狗而言,人们更想讨好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对小孩子的昵称中使用了高音。

1.2“―儿儿子”形式。在靖远方言中运用这种方式表示的幼畜、幼雏的动物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与人类的关系叫用“―娃子”表示的一类疏远,但仍然常见;体形偏小。这样的表达不多,例如:

燕子(儿)儿儿子 雀(儿)儿儿子 (第一个“儿”是儿化标志)

老鼠儿儿子 蛇儿儿子

“儿儿”是“儿”的重叠形式。“儿”在这里是名词,表示“儿子”、“幼崽”。它的重叠形式带有一种“更小”的意味。

1.3表示幼鱼的形式。

鱼食子(只适用于刚孵化到体长不到一寸的带鳞片的小鱼。

2、表示动物性别和生育的词汇

靖远方言动物词在表达动物性别及生育方面也很有特色,她比现代汉语中的表达更为丰富。

2.1表示动物性别的词汇。表示动物性别的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如“公―母”、“雌―雄”。靖远方言对很多动物的性别进行表征时都用“公―母”。因为“雌―雄”具有很强的书面色彩,所以在没有出现。靖远方言中表示动物性别的词出去“公―母”还有以下几对。

“草―叫”只指称驴的性别:“草驴”(母驴)、“叫驴”(公驴)

“草―牙”只指称猪、狗的性别:“草猪子”(母猪)、“牙猪子”(公猪)、“草狗子”(母狗)、“牙狗子”(公狗)。

“郎―母”只指称猫的性别:“郎猫儿”(公猫)、“母猫”。

2.2表示动物生育的词汇。

靖远方言中表示动物生育的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相应词汇的对比如下:

表哺乳类动物生育的词汇:生(现代汉语)――下(靖远方言)

表禽类动物生育的词汇:孵(现代汉语)――(靖远方言)

表示鱼类动物生育的词汇:排(现代汉语)――排[b 55] (靖远方言)

需要注意的是鸡等禽类动物产蛋仍由“下”这个词指称,这可能是因为蛋需要母鸡或人工进行孵化才能成为小鸡,完成物种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的延续。如果蛋没有被施加孵化这一行为,那么它仅仅是一个受精卵的形态,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生育的结果,所以“下”不是表示禽类动物生育的词汇。鱼卵与蛋有所不同,他们在排除成鱼体外之后在水中自动孵化成为小鱼。从排卵到孵化出小鱼,只不过是延长了时间。排除外部侵害,这种孵化出幼鱼的结果是绝对的,排卵就等同于生育幼鱼,因此“排”可以指称鱼的生育行为。

3、N+儿+N形式

现代汉语中的儿化现象只出现在词尾,它作为最常见的准词缀之一,位置是固定的。然而,在靖远方言动物词中却出现了儿居于两词根之间的现象。例如:

鱼刺儿(现代汉语)――鱼儿刺(靖远方言)

鱼鳞(现代汉语)――鱼儿甲(靖远方言)

鸡肉(现代汉语)――鸡儿肉(靖远方言)

猪食(现代汉语)――猪儿食(靖远方言)

猫爪子(现代汉语)――猫儿爪子(靖远方言)

这种置于两词根之间的“儿”实际上仍然是词缀,它的位置十分固定,也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只是在靖远方言动物词中儿化后的单音节名词仍可参与构词。前一词根和词缀“儿”被当做一个词根,与后一个名词构成偏正式的新词。词缀“儿”的存在对其构成新词几乎不产生影响。例如:

鱼儿头―鱼儿甲―鱼儿刺―鱼儿骨头―鱼儿眼睛―鱼儿鳃―鱼儿子(鱼卵)

鸡儿肉―鸡儿毛―鸡儿蛋―鸡儿膀子―鸡儿脖子―鸡儿爪子

现代汉语是通常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例如,现代汉语中有“花儿”、“花蕊”,却很少见“花儿蕊”、“花儿瓣”、“花儿萼”、“花儿枝”这样的词汇。

4、名词的重叠现象

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名词的重叠现象,目前只有三种。一种是“人”的重叠,即“人人”。这种重叠形式使得其语法意义由单数变为复数,词汇意义由“一个人”变成了“每个人”。第二种是时间名词的重叠形式,如“天天”、“年年”、“时时”、“刻刻”等。它们重叠所引发的变化与“人人”相同。第三种是称谓名词的重叠形式,如“爸爸”、“舅舅”、“奶奶”、“姥姥”等。这类重叠形式是应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要求出现的,是为了凑足音节,使音韵和谐。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没有改变。靖远方言动物词中有一类动物名称的重叠形式超出了这三类,成为它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又一表达形式。例如:

萤萤子(小飞虫,与蠓相似)

蛾蛾子(蝶类和飞蛾类的总称)

蝎蝎子(蝎子)

儿儿子(指动物的幼子,一般只指哺乳类和禽类的部分动物)

鸭鸭子(小鸭子)

这种重叠形式有三个特点。

4.1它们表征的对象体型都很小,这种重叠是对其“小”这一特征的强调。

4.2它们既可以指称单数又可以支指称复数,例如:

漫天飞的都是蛾蛾子(复数)。

窗子上扒下个蛾蛾子(单数)。

4.3这中重叠形式后一定有词缀。

上面的例子都有词缀“―子”。另外部分词的词缀还可以换成“―儿”,例如:

鸭鸭儿 蛾蛾儿

需要注意的是词缀“―儿”在这里只用于人们所喜爱的动物词的重叠形式后。

注释:

i 《音韵研究》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2006年版,第42页第2段第2行。

【参考文献】

[1]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庆蕙.黎锦熙语言文字学论著选集・汉语构词法和词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论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敦煌文化与楼兰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