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诉讼程序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09 01:13:13

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诉讼程序的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从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采用的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

【关键词】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诉讼程序

我国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一般采用两种程序,即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在当前的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无论是简易程序的适用还是普通程序的适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

一、简易程序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简易程序是指于通常程序以外,对于诉讼案件中较为轻微简单或者应予迅速审结之诉讼事件所规定的若干便捷性诉讼程序规定。这种简易诉讼程序性规定,在诉讼法理上略称为简易程序,以区别于通常诉讼程序。i当前,我国民事简易程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简易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规定有5个条文,有关简易程序的司法解释有8条,其规定非常原则,与大量的简易民事案件审判实际不相适应。

二是简易程序不够简易。在具体操作中,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本质区别较少。如:立案时,几乎所有法院均不准许当事人口头;审理时,大部分法官给予被告充分答辩期间、正规的送达方式、完整的庭审质证、辩论权利。同时,简易程序并未充分体现出简便迅速的特点。如口头传唤时,如当事人不到庭,则不能缺席审理和判决。

三是简速裁判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关系失衡。适用简易程序的实质是简化程序,缩短诉讼周期。然而,一些法院在具体操作中片面追求审判效率,随意简化程序,剥夺了当事人应当享有的诉讼权利。

四是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不够明确。当前,突出表现在:一些法院把简易程序作为普通程序的一个前置阶段,不管什么案件、不问案件简繁,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3个月内审结不了的再转普通程序审理。

二、普通程序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采用合议制。当前,我国基层法院第一审民事案件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的,主要有两类:

第一,法律规定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根据有关法律文件ii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规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除外:(一)时被告下落不明的;(二)发回重审的;(三)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四)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到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五)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

笔者认为,上述案件在基层人民法院并非必须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一是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此类案件一般事实都比较简单,证据充分。因为被告下落不明需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原告在开庭和判决前必须交纳公告费。通常情况下,如果原告的证据不足,诉讼请求无法支持时,为了减少当事人的损失,法院一般会向其释明,原告大部分即不会再坚持诉讼。同时,实践中,此类案件被告几乎90%以上均不出庭应诉,法官在开庭审理时基本上就走一遍程序,根本无需三名法官共同审理。

二是发回重审的案件。因为此类案件,无论是程序问题、适用法律问题还是事实问题,二审法院已在裁定书中明确指出了案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处理意见,为一审法院重新审理指明了方向。因此,此类案件相对简单,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奠定了基础。

三是一些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案件。实践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共同诉讼案件,大多集中在追索劳动报酬、物业费、供暖费、货款等方面。这几类案件案情均不复杂,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不仅会影响司法效率,还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第二,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的启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法院依职权裁量。二是当事人提出异议,法院审查决定转换。实践中,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换在客观上影响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

一是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条件是由案件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在审判实践中,“案情复杂”是一个弹性标准,没有固定的标准,并且,“依职权裁量”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只要“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并且尚“在审限届满前”,法院就可以作出程序转换的决定。因此,法院依职权转换程序常常成为法院规避简易程序超期审理而进行技术性操作的依据和借口。

二是当事人利用程序转换恶意延长诉讼。简易程序中,有些人当事人未在举证的期限内提交证据,根据证据规则已经失去了举证的期限。此时,如果法官将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其就会获得重新举证的机会。而法官转换程序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为一些玩弄诉讼技巧的人创造了滥用法律的机会。

三是程序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诉讼成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而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则应由合议庭审理。因此,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后必须更换审判组织、重新开庭辩论。然而,更换法官、重新开庭辩论虽可避免法官先入为主,保障了诉讼公正,但也会因此而影响诉讼的进程,增加诉讼成本。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民事案件两种诉讼程序的立法现状和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方面,加强民事诉讼立法修改和完善。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立法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司法实践需要的方面或环节,需要结合司法实践需要加以完善。具体思路是:一是从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进一步简化程序,去除不必要的环节,促进诉讼效率;二是从司法公正的角度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简易程序在促进效率的同时,极有可能因为程序简化而剥夺当事人部分诉讼权利的现象,有必要注重保障司法公正。

另一方面,加强民事诉讼程序的司法适用。一是要转变观念,对于符合简易程序适用条件的案件尽量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以便提高诉讼效率。同时要在简易程序适用过程中,尽量减少程序转化,实现简易程序的完全适用。二是要在程序适用过程中注意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避免因程序适用不当而损害司法公正。

注释:

i 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96.

ii 参见2003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上一篇:浅析逆商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魏晋家训中的薄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