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

时间:2022-08-16 01:58:16

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

【内容摘要】高等艺术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开展“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实践教学的实际,对如何构建高效率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希望对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传帮带 创新实践 团队协作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未来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竞争的重点。2020 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而迫切。创新源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软硬件环境。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成才的动力,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师资条件,打造“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取得明显成效。

“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创新实践平台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具备专业的学术性、活动的实践性以及组织的社会性。它将优秀作品通过展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是对作品本身价值的体现,又能促进学生创意思维的交流。

一、展示作品之美,激发创意灵感

艺术设计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设计作品以展现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为主。但是很多好的设计因为没有平台展示而被人们慢慢遗忘,堆积在角落里,体现不出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大学生设计沙龙为这些作品营造了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展陈空间,学生通过参观可以由内而外地体会设计作品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优良的环境与氛围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依托“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平台,以环境熏陶、学科竞赛、课程渗透、科研引导、课余实践等途径为着眼点,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展陈设计既发挥了设计作品原本的艺术价值,又拉近了设计者与观者的距离。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将功能与审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好的设计作品可以体现设计者在深化主题、安排结构时的不同构想。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作品,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好设计,如何才能做好设计,并从优秀作品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灵感来源。

二、营造沟通氛围,实现传帮带

良好的沟通是成功开始的基础,设计亦是如此。沟通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把别人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量。在日益激烈的设计界,设计永远都要紧跟时代潮流。好的设计肯定是要被人喜欢的,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正确地反映了人们的心理诉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必须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信息沟通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的环境。实现“传帮带”,通过传播、帮助、带动的方式将作品的精华传递给其他学生。

展陈的优秀作品很多是往届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获奖作品,这对新生来说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新生可以从展陈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激发创意灵感。另外,学科竞赛的选题一般都能较好地反映出行业动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模拟训练与业界脱节的弊端。学生通过“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可以接触到业界的前沿动态、潮流趋势、设计方向。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推动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三、增强团队意识,提升设计能力

当今社会,受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挑剔。一个设计人势单力薄,可能无法全面考虑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能互相协作的团队来提升设计能力。但目前,“90后”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创新实践平台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这对他们毕业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鼓励三人以上的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设计想法,通过思维碰撞形成一个大家认同的好方案。然后发挥每名学生的设计优势,大家以合作的方式把作品做到最理想的状态。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协作能将人的智慧、力量、经验等多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派和调动,使之产生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事实证明,团队协作后的艺术设计作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结语

面对艺术设计人才不断增多的现状,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创新实践平台提升了大学生艺术创作的氛围,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示范效应。

(注:本文为刘微主持的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设计沙龙与展陈设计”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1014600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关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13DB085;辽宁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关于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勇军,刘涛.高等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4).

[2]杨敏.关于设立新建工科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导师制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

[3]蔡馨瑶,刘微.众人拾柴火焰高――广告设计课程“团队协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心得体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5).

作者王春福、叶志系辽宁

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11级在读学生;

刘微系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讲师

上一篇:基于Flosc乐器“埙”的交互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争分夺秒 美肤“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