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构建提升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模型

时间:2022-08-16 01:56:17

基于市场需求构建提升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模型

摘要: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原因是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和办学。因此,基于市场需求构建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的模型,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极为迫切。通过模型的建立,使职业院校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信息,从而使职业教育形成一种动态、灵活、及时调整的办学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需求;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58-03

一、基于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的意义

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在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提高职业教育吻合度实质就是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使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获得充足实用的技能人才的供给。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上移,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岗位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但在劳动力总体相对过剩、就业岗位短缺的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需求却又得不到有效供给,企业感到“找高级工比找工程师难”。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的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究其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在高校毕业生中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分配找工作,长期以来,这使得高校开设的专业不注意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后,毕业生分配由过去的“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职业院校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对就业市场供求信息反应迟钝,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具体表现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设置专业、调整招生规模,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而是视自身条件办学,有什么条件、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色不明显,发展模式趋同,教育质量下滑,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不能为市场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使得毕业生就业率低,特别是对口就业率低。职业教育为社会、为经济、为个人发展的功能被弱化。

二、基于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针对性模型的构建

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决定了其培养的大多数对象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实现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针对性对接的吻合度也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第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第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第三,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如果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就会形成结构性失调,如不及时调整,必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一是造成行业性技能人才紧缺,影响行业经济发展;二是不利于就业,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影响个人就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信息,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形成一种动态、灵活的机制,不断适应经济变革和市场变化,使其培养的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就需要在企业、职业院校间依托市场需求形成一个针对性对接机制模型。

(一)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模型的构成

市场针对性模型构成具有以下模块:一是六个对接要素,即产业结构、企业、职业岗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二是三个对接层次,即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对接、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对接;三是三个对接机制,即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对接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的联合办学机制、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对接的联合培养机制;四是四个对接要求,即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劳动力层次、劳动力质量;五是一个反馈调节机制,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信息反馈调节机制(见图1)。

(二)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模型各机制的作用过程

1.沟通协调机制的作用过程。该模型中的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分析需求数量、结构的预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供给规模与供给结构比例,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对接。(1)通过搭建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协作平台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信息平台,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强化部门协调,增强行业指导,形成教育与产业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该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教育――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定培养标准;探索建立行业人才职业能人认证体系;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组织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2)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形成自主设置、政府备案、信息公开的督察机制。整合全国和地方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的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2.联合办学机制和联合培养机制的作用过程。与商品市场不同,劳动市场上教育供给的“主体”以及教育需求的“主体”,具有两种结构形态:(1)通过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机制,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的联合培养机制,使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既相对分离又相对融合,使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在规模、质量、层次、结构上的紧密对接。(2)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相对融合。从教育供给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它既要为国家培养和提供职业人才,又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或研发服务;二是行业企业,它既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为企业培养和提供学生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狭义

的教育产品,还要为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这些现代意义上的、广义的教育产品。也就是说,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已从学校扩展至企业,企业不再只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接收录用毕业生,也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培养学生、提供实训教师。因此,职业教育的产品主要是以市场即企业需求为导向并在关注个性需求情况下塑造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通过企业锻炼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等。从教育需求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社会需求,它既是行业企业对获得职业院校的教育产品的需求――作为营利性的生产机构,需要录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职业院校对获得行业企业的教育机会的需求――为适应企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企业提供兼职教师并接受院校教师到企业实习;二是主观的个性需求,主要是教育产品即“人化的商品”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既包括个体获得教育机会的起点需求,又包括获得就业能力的过程需求。职业院校作为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应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能力。因此,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要在满足功利性的企业需求基础之上满足人本性的个性需求,从而既能使企业获得“好员工”,又能使学生获得“有职业、好职业、新职业”的能力,还能使职业院校获得“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意味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得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相互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需求的行为主体。

联合办学机制和联合培养机制的目的是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企业现实需求、职业技术标准,提供师资及资金。为此,要做到企业进入学校办学、深入学校办学、融入学校办学。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校企合作要办出活力,就必须坚持校企“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即向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方向深度融合。紧紧围绕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教学或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关系清晰、内涵明确、分工协作、共担风险、利益共赢的结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主体作用。以校企资源的优化组合为依托,实现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与合作企业经济资源的整合,一方面,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急企业之所急,派学校干部和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学、研”无缝结合。以求得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共赢。促进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使得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信息反馈机制的作用过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专业、结构是根据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预测来确定的。因此,从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培养规模的总量失衡、培养层次、专业结构的失衡和教学能力与主观期望的质量失衡仍然常见。造成失衡的原因:一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周期较长与企业产品市场变化周期较短之间的矛盾;二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较快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供需平衡度,可以在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供需信息反馈机制。目的是向办学主体进行反馈供需失衡信息,以调控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及质量等指标,以追求供需平衡。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办学方向咨询委员会和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专门调查等多种途径来采集供需平衡情况。调查应主要涉及学生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等数据资料。通过调查信息的反馈,以促进办学主体调整人才培养规模、专业、结构、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针对性和供需平衡度。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职业教育只有对就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预测,才能使职业教育在发展规模、质量、结构、规格及专业建设等方面与经济需要相适应,也才能最终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在人才结构、人才类型、人才数量与人才需求上相匹配,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才能提升。综上所述,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是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的基础条件,也是决定职业教育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学习动机探查 下一篇:成人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