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宅”正传

时间:2022-08-16 01:30:15

“懒癌”发作?拒绝背锅!

“宅”到底源自哪里?有人说取自中国古语“宅”,意为“住所、房子”,终日呆在家里的人被称为“宅人”,不过这是“国产宅”。追根究底,“宅”源于日本的“御宅族”,特指20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一部分ACG迷恋者,对二次元具有超出一般人的知R面和鉴赏、游玩能力。他们乐于沉浸在充满自己爱好的环境中,这样的场所多半是室内,但并不是为了逃避社交,甚至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很乐于社交,包括在网络上和现实中。

最初“家里蹲”并不是“宅”,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正统御宅族对其他类型的“待在家”都嗤之以鼻,称之为“伪宅”。而现在“宅”的使用已经变得很宽泛了,喜欢“家里蹲”的个体都算得上广义的“宅人”。

打开“宅”世界之门

对待“宅”,我们既不能“妖魔化”地将它归结于社交恐惧和懒惰无能,更不能渲染夸张成一种潮流。打开“宅”世界的大门,“宅人们”多样的“宅”法也尽收眼底――

次元宅――“深陷幻想世界”

群体特征:迷恋动漫、游戏、小说等,忽略现实,追求幻想中的“共感”。

一开始,人们对次元宅存在着比较刻板的印象:颓废、幼稚、神经质、不善交际等。这些标签从何而来?一是普通大众对二元和三元属性的明显区分,对次元宅来说本身就形成了一道“人际阻碍”;加上次元宅对动漫、游戏、影视等的热爱与投入,不免与现实社会认知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交往能力。于是次元宅在挚爱的世界里获得了愉悦,与现实中的人际挫折相比,会更加沉迷虚拟,渐渐回避真实世界。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对深度次元宅而言,“利”是非三元带来的自在和可以掌控的舒适,“害”则是大众的有色眼镜和社交生活不可控带来的焦虑。遗憾的是这样的“趋利避害”,非但没有带来安全,反而筑下一圈护城河,关闭城门,里面的人不进不出。久而久之便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次元宅说你们根本不懂我;大众也表示不是很懂你们。其实,多一些接纳,少一点沉迷,何乐而不为呢?

技术宅――“强化创造一切”

群体特征:对互联网或其他技术相当精通,不局限于“家里蹲”,领地涵盖学校、图书馆、公司等。

现代社会对技术宅有两层认识:一层是科技爱好者,拥有超强的技术水平,在“宅”世界中,将技术与现实联结;而另一层是专注于自己技术和知识领域的人,因过分专注而忽略社交,极端“栗子”是油头垢面、衣着邋遢的形象。

在网络上搜索“技术宅”,“逆天”“改变世界”等附加词数不胜数,迷妹更是无数,但他们在现实中交友、恋爱却渺渺,甚至坎坷。这些网络世界的“大神大触”,为何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上遭遇“滑铁卢”?美国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认为,“技术”为技术宅们带来网络上的赞赏和报酬,强化他们对技术的专注,而拙于现实交往则让他们产生焦虑感,萌发想要避开这种感受的念头,“生活交际”就成为负强化,在生活的天平中他们便更加偏向技术,那么之后的发展也就显而易见了。不过正是有了这群乐于奉献的技术宅,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技术宅。我们震撼于他们带来的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勇敢站出来,拙而不怯,获得有温度的赞赏!

纯宅――“充电需求大过天”

群体特征:蹲完沙发蹲电脑桌,蹲完电脑桌进击葛优躺……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类型的宅行为,多出于需要自我的“充电”时间,因为在独处时,才能从他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独处是为了内外的自我整合。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论中,“自我、本我、超我”之间趋于利益平衡,个体在“超我”的约束下,满足“本我”追求快乐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当出现新的经历和感受时,这类人会将其投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经认知调整、消化,他们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蓄积力量,再次面对外部世界。

尤其对于内向者而言,大脑神经活动水平本身就高于外向者,刺激过多则容易疲劳,更加需要适当“浅宅”进行平复。当然,适当纯宅无可厚非,培养出不同的兴趣,走出“自我”世界,则是更佳的“充电”!

此外,还有一类虚无宅,也叫“尼特族”(“不上学、不就业,也不接受就业培训”,简称NEET)。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学习、交往、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倾向把从外界感受到的压力在内心世界缓解,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不做迷失与放逐的小船

我们必须承认“宅文化”很容易被演绎成“懒虫文化”,但在标榜“自我”与“独立”的同时,宅人们是否也正在迷失与放逐呢?树立时间管理的自我意识是防止迷失自我的有效办法,只有明白时间“不可再生”的性质,才能珍惜和有效利用时间。

每个时代都有着一些特殊而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说到底,纯正的宅文化其实是与一个圈子里的其他人分享交流这个文化里的作品。对宅人来说,重要的是与别人分享交流这些东西,并维持好这个圈子,这也是社交的一种。

每个人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具有多面的复杂集合,不论是了解自己还是了解他人,拘泥于一个属性而自喜自卑都是幼稚的行为,而用既定的标签来给人扣帽子、下定义更是不礼貌的。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宅文化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怎样在维持三次元不崩坏的基础上学习作为宅的必要技能,这是宅人们进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让劳动回归到家庭教育中 下一篇:走在春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