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热解气化技术简介

时间:2022-08-15 11:26:49

秸秆热解气化技术简介

秸秆热解气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较新的秸秆利用技术,即将秸秆转化为气体燃料的热化学过程。秸秆在气化反应器中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发生部分燃烧,以提供气化吸热反应所需的热量,使秸秆在700~850℃左右的气化温度下发生热解气化反应,转化为含氢气、一氧化碳和低分子烃类的可燃气体。秸秆热解气化得到的可燃气体,既可以直接作为锅炉燃料供热,又可以经过除尘、除焦、冷却等净化处理后,为燃气用户集中供气,或者驱动燃气轮发电机或燃气内燃发电机发电。

我国目前生物质气化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集中供气以及中小型气化发电,少量用于工业锅炉供热。农村集中供气工程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和炊事用能问题,而生物质气化发电主要针对具有大量生物质废弃物的木材加工厂、碾米厂等工业企业。我国的秸秆气化主要用于供热、供气、发电及化学品合成。

(1)秸秆气化供热。秸秆气化供热是指秸秆经过气化炉气化后,生成的燃气送人下一级燃烧器中燃烧,为终端用户提供热能。秸秆气化供热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供热和木材、谷物等农副产品的烘干等,与常规木材烘干技术相比具有升温快、火力强、干燥质量好的优点,并能缩短烘干周期,降低成本。

(2)秸秆气化供气。秸秆气化供气是指气化炉产生的生物质燃气通过相应的配套设备为居民提供炊事用气。秸秆气化供气又分为集中供气和单独供气两种类型。

①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它是在农村的一个村或组,建立一个生物质气化站,将生物质经气化炉气化后转变成燃气,通过输气管网输送、分配到用户,系统规模一般为数十户至数百户供气。目前,我国已广泛推广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建设集中供气系统,以供农村居民炊事和采暖用气。

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中,气化炉的选用是根据不同的用气规模来确定的,如果供气户数较少,选用固定床气化炉;如果供气户数多(一般多于1000户),则使用流化床气化炉更好。秸秆燃气的炉具与普通的城市煤气炉具有所区别,国内此类炉具的生产厂家也较多,效果较好,可以满足用户要求。

②户用秸秆气化供气。该种方式为一家一户的农村居民使用,户用小型秸秆气化炉,产生的燃气直接接人炉灶使用,系统具有体积小、投资少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由于气化炉与灶直接相连,生物质燃气未得到任何净化处理,因而灶具上连接管及气化炉都有焦油渗出,卫生很差,且易堵塞连接管及灶具;因气化炉较小,气化条件不易控制,产出气体中可燃气成分质量不稳,并且不连续,影响燃用,甚至有安全问题;从点火至产气需要有一定的启动时间,增加了劳动时间,而且该段时间内烟气排放也是个问题。

③秸秆气化发电。我国在生物质气化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加快了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中小规模气化发电系统具有投资少、原料适应性和规模灵活性好等特点,已研制成功的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设备功率从几千瓦到5000千瓦。

气化炉的结构有层式下吸式、开心式、下吸式和常压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等,采用单燃料气体内燃机和双燃料内燃机,单机最大功率已达500千瓦。

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技术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探索,分别解决了流化床气化、焦油裂解、低热值燃气机组改造、焦油污水处理和系统控制及优化等各种核心技术,在技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研究、提高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站的成套性和实用性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废弃物能源利用方式。我国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正在向产业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国内推广很快,而且设备还出口到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签订的中小型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40兆瓦以上,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多的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

我国的生物质IGCC示范系统正在建设之中,装机容量为4~6兆瓦。该技术与国外先进的同类技术相当,而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投资不到国外的2/3,运行成本比国外低50%左右。而目前已有应用的秸秆直燃发电要求生物质资源集中,数量巨大,在大规模利用下才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前我国该技术应用发展较少,国内近期开始从发达国家引进该技术,但项目投资成本高,进口技术的投资成本在1.1万元/千瓦以上,是我国气化发电的1.5倍以上。

④秸秆气化合成化学品。目前,通过使用催化剂将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为甲醇、二甲醚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生物质气化得到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成分,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用生物质气化得到的气体,作为合成气原料生产甲醇、二甲醚,为运输业提供代用燃料是可行的,而且这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正研究用此法合成甲醇,目标是使合成的甲醇成本低于车用汽油。我国在利用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制甲醇、二甲醚方面也进行了探索性实验研究。 《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

上一篇:无公害蔬菜生产之应对污染 下一篇:水产业迎来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