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课改教材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08-15 10:43:52

使用新课改教材的点滴体会

课改实验既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又是新教材的验证和创造性使用的过程,如何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新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一线教师谈论的焦点。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高一年级组实施新课程的点滴体会。

教师应善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或整个学科系统中定位。俗话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要学习的某一节课,拿到一本新的教材,不应是按部就班的逐课讲授,而应在了解教材前,先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对本册、本科目的要求,然后通读教材,理清章节之间的联系,即必须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备课时,一定要明确本课时在章节中或本册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只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系统,明白自己在本课时要达到的目的,讲课时,才能够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至于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连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课寥寥数语便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设计导语上下功夫。在讲“运动”之前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导入,或用“明太祖取棘”的故事,都会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起来后,课堂上新知识的探究便会更容易进行。常言说“好者会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一堂课能否上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置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就要求提问应具有思考的价值。在课本中就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大可不必提问:尽量避免选择问与是非问:要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问题设置不宜过于琐碎;应设置一些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学生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吕叔湘曾经说过:“一个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总是生机勃勃……”像魏书生老师在上《统筹方法》一课时,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而是抓住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统筹方法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统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所以无论文科与理科都忌纸上谈兵,即一定要重视实践。如语文教学,了解了课文的突出特色后,能让学生当堂练笔,体会实践一番,自然得益匪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习了价格的规律之后,能让学生上街做一番调查,相信比死记来得容易与深刻。理科更应重视实践,即重视实验,不光教师演示,学生更应亲自操作,对实验现象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之后,学生定然记忆犹新,历久不忘。

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正是这些实践过程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注重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由不断的历练到学习习惯的形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被老师指挥。习惯于完成任务,但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人们都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但由于长期功利思想(注重成绩及结果的短期效应)的影响,这方面被人们所忽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而且时间与期望值是不可能成正比的。但倘若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生乐学,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学生更加自信,让学习习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实际上关系到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教育机智,需要我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呵护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需要我们教育者把握激励性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随时都能享受到发现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是热情亲切的朋友,而不是板着脸孔高高在上的夫子;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形成真正属于“我”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产生上课的期待感。这也许是课堂的理想吧!

上一篇: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中小学校校舍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