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互助”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探究

时间:2022-08-15 09:35:07

基于“同伴互助”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探究

【内容提要】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同伴互助”的教研模式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十分有益。本文阐述了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内涵、实施目标和基本路径,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辅导员的实践培养、鼓励同伴互助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同伴互助 辅导员 专业化建设

【作者简介】 张伟,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28-03

辅导员从事的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专业化的辅导员需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课堂培训难以完成,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领悟、探究及不断反思习得,更需要组织搭建有利于专业成长的平台和载体。作为一种教师发展策略,同伴互助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提出。笔者认为将同伴互助的理论、方法和策略运用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实施同伴互助的团队学习模式,营造和谐的研究氛围,引导辅导员共同探讨工作难题,分享工作经验,缓解工作压力,对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高育人质量十分有益。

一、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内涵

同伴互助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同伴互助立足于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基础是自我主动学习,载体是在专家指导下持续的研修和实践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辅导员的同伴互助是以学校为指导,以辅导员为参与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导员组成互助团队,在成员之间开展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活动,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它的实质是辅导员之间的对话、沟通、互动和合作。

二、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实施目标

1. 提高专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辅导员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辅导员队伍,缺乏相应的入职培训,专业成长主要靠自修、自悟和实践积累,辅以学校组织的简单学习培训,在独自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缺少应对的方法和措施,因此迫切需要专业上的指导,而同伴互助是在自主自愿原则下组成的学习团队,关系相对稳定,成员之间专业互补、优势互补、育人经验互补,具有向同事提供帮助的意愿,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考虑了入职年限、相应资历和实际工作经验,成员间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能够围绕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坦诚的深入研讨,在互动学习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受益,共同提高。

2. 形成合力,破解工作难题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分化的复杂背景下,90后大学生在主观意识和具体行为上都体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变,在价值追求上抱负与迷茫并存,在人格心理上追求个性独立与融入社会的渴求并存,在日常表现上张扬自我与自私唯我并存,大学生需求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教育引导服务的要求不仅追求内容上的务实,更讲究形式上的新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受到挑战,这些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经常性的同伴互动研修活动,运用大家的智慧,组织在人际沟通、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同行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有助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辅导员是劳力劳心劳神的工作,在职业身份不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清晰,工作绩效评价不完善,职业压力无处释放的情况下,辅导员难以体会到工作的乐趣。难以胜任工作要求和消极的工作感受以及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辅导员转岗、离职的主要原因。同伴互助克服了辅导员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局面,让辅导员找到了可以缓解心理压力的空间,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和载体,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度,坚定做好辅导员工作的信心。

4. 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对这一专业给与充分认可,也需要开设固定的学位课程,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严格的入职条件,更需要辅导员将这一职业作为事业进行精心规划和长期坚持。在辅导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成长的过程中,同伴互助帮助辅导员找到了与自己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伴,大家真正地主动地进行专业交流,致力于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能力,提高职业胜任力。

三、高校辅导员实施同伴互助的路径

1. 搭建同伴互动平台,学生工作坊是有效载体

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琐碎的工作任务,辅导员需要一个交流的机制和研讨的氛围,建立辅导员工作坊,开展研修活动,为辅导员交流工作和思想碰撞搭建平台。工作坊设立一定的活动规范和程序,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提倡结合工作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研修的选题来自实际工作,理论学习贴近学生工作,案例分析来自工作一线。常规性的研修活动可以是一场头脑风暴,也可以是一次心理疏导、素质拓展,不拘形式,各抒己见,探讨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提升综合能力。

2. 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同伴互助运行的积极因素

研究表明,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对自身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态度更为积极,同行评价使教师更容易习得新的行为,也更愿意将这些行为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高校辅导员被定位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身份的重叠和角色的模糊,导致一部分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经常感到职责无边界,专业发展无阶梯,职业无生涯的“三无状态”。教育是要长期坚持的事业,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其必须具备超前的判断能力、专业的知识技能、专业的思维和视野,创造性的谋划和开展工作,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较高的认同和热爱,能清晰地判断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同伴互助让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找到了坚持梦想的同路人,在同伴的帮助下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有助于激发辅导员的内生动力,实现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高度统一。

3. 专家指导是推动同伴互助长期开展的有效力量

辅导员同伴互助研修活动,需要一批掌握先进教育管理理论、熟悉学生工作规律、有较强研究能力和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不一定处于领导地位,而是在学生工作管理上的专家和“热心人”,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灵活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他们对学生工作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在学生工作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对同伴互助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进行指导,把握活动的节奏和方向。在这些专家的带动、影响、指导和点拨下,逐步培养一批同伴互助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发挥辅导员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4. 课题研究是提升同伴互助成果的有效手段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支撑,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更需要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对具体实践进行指导,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生长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只有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研究清楚,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当今90后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时期,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直接,成功需求更加强烈,文化需求更加多样,社交需求更加广泛,学生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面对机遇与挑战,需要辅导员沉下心来深入跟踪、摸清情况、探究分析、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作为同伴互助的学习团队,大家共同探讨,把学生工作中的真实问题概括、凝练、提升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调查研究,团队成员间进行思想碰撞,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开阔专业视野,推进理论探索,促进工作方式方法手段创新,对辅导员专业化成长十分有益。

5. 同伴互动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延伸

尝试将辅导员同伴互助延伸到高校班级管理,在学生中实施同伴互助,将高校长期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团队固化,采取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形式,组成学习团队,让学生运用自己交流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好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2010年,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把同伴互助引入班级管理,辅导员指导班级制定共同的成长目标,在考核评价中对学风建设等同伴互助团队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的约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和完善,产生积极效果,班级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同伴互助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一种有效借鉴方式,在具体运行中会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在专业引领上缺乏学科带头人,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时缺乏组织保证,辅导员日常工作繁重,缺少教学研究等系统培训的时间保证等,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同伴互助”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客观成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辅导员的专业意识,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在压担子的同时必须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身份、职责范围、职业发展目标,使辅导员摆脱与专业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同时,把同伴互助这一形式固化到辅导员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辅导员研修活动组织化规范化长期化,成立辅导员发展中心,为辅导员同伴互助研修搭建平台,提供活动场所和资金支持,拓展辅导员参加同伴互助活动的广度、深度和认可度,保证参与的时间,鼓励辅导员在专业发展上的尝试和创新,形成长效机制。

2. 加强辅导员的实践培养

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获得。一要根据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鼓励辅导员积极参加社会考察、国内交流和社会实践。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决定了辅导员要了解国情区情民情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紧贴学生需求,丰富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以考代培”,鼓励辅导员参加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是培养辅导员的一种手段,辅导员通过参与竞赛准备,有针对性地进行视频制作、案例分析等科目的训练、反复研讨和修改完善,是其熟悉专业知识、提升技能的一个过程,同时,通过参赛,聆听专家的建议,捕捉不同的信息,将之积累起来加以整理,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素养。

3. 鼓励同伴互助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一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单靠个人努力难以完成,需要思考、设计和把握好每堂课,更需要“同伴”的支持和帮助。根据专业不同,鼓励辅导员积极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人际沟通、形势政策教育等方面的课程,通过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案例分析讨论、教学评价与反思,提高辅导员的教学能力,适应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开展学术交流是一个发现、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辅导员之间实现同伴互助、带动学术研究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要注意收集国内外学生教育管理的最新成果和相关文献,结合实践工作,明确研究方向,确立研究题目,开展课题研究。高校应在辅导员参加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上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在申报人文社科类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时考虑辅导员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在项目数额分配和资金支持上给予辅导员教师同等待遇。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过长期的跟踪和积累,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色,产生一批具有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 左璜,黄莆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及研究的主要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2] 朱小茼,刘辉,李丽娜.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3] 张意忠.同伴互助、博采众长:高校教学名师生成之道[J].教育研究,2011,(3).

上一篇:档案文化的社会功能 下一篇: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