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一即兴曲(op.29)的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时间:2022-08-15 08:46:41

肖邦第一即兴曲(op.29)的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摘 要]肖邦第一钢琴即兴曲是教学中常用的演奏曲目, 具有很高的技术训练价值。文章从其创作特征出发,结合旋律与织体对即兴曲的演奏要点做了简要的分析, 以期为钢琴教学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即兴曲 旋律 织体

前言

即兴曲(Impromptu)法文译为:没有准备的。是浪漫派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器乐曲体裁形式,一般专用于单一乐器演奏,通常是钢琴,其特征是篇幅较小、曲式较为简单、陈述手法多样等。仅从其体裁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兴的意思似乎更加倾向于内容而非其内在形式,更注重于音乐的灵活多变与情绪的自由抒发。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尤其是肖邦的即兴曲,均是内在结构严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一、曲式结构

全曲结构图如下:

第一部分:A(1-8) + B(9-18) + A1(19-34)

第二部分:C(35-50) + D(51-66) + D1(67-82)

第三部分:A(83-90) + B(91-100) + A1(101-114) + 尾声(115-127)

二、旋律及其演奏

乐曲的第一部分基本由三连音的音型写成,主题一开始便是由属音的半音回音运动的三连音音组,且这一半音动机的乐思基本贯穿整个段落。与这半音动机相对应的是乐音的大跳进行,并由此拉动整个旋律的进行。主题中第一小节的乐音进行在整个A段落共出现了4次,开门见山的阐述其音乐性格,并具有很强的即兴感。

从乐曲的第9小节开始至第17小节是一个具有展开性质的中间段落B,旋律由A段结束句的半音进行转入B段的小调,并在B段中不断的离调、转调,在该段结尾处用了一连串的半音进行转回A1段落。而A1段落仅仅重复了一次主题即转入一个小高潮,并在结尾中用了与B段相似的浓重半音的音响进行,转到终止段落。(见谱例1)

谱例1.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演奏中既要带有一定的即兴风格,却有不能随性。主题重复的4个小节的演奏上需要有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应具体表现在速度、力度以及情绪上,在速度的选择上特别是自由速度的选择上要及其慎重。在演奏中既要考虑快速音型的律动又要考虑到每一个音的份量,不能使声音太漂浮,指尖的份量与手腕手臂的配合就至关重要了,要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如同一位芭蕾舞者,上部柔美自由,而脚尖在接触地面时是结实的,犹如弹簧一般,力点是有分寸的,可被体会的。

乐曲的第一部分的结尾的最后一个小节是一串音阶带着两个四分音符的单音,而这两个单音对整个第一部分的快速旋律进行具有一个听觉上的阻止感,从而带入了由长音符组成旋律线条的第二部分(第35小节至第82小节),从第35小节至第50小节是该乐段的第一乐句C段,该段正是由前文所提的长音符旋律组成,并加以部分装饰,而后的51小节至66小节是第二部分的另一段落D段,旋律的进行较之C段更加流动,主要主题由四分音符构成。这两个部分的交织发展如同歌剧中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这个段落在演奏中需要运用到更多手臂的带动,不应该仅仅是手指的轮流进行,容易导致旋律无法走动。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基本完整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所有内容,除此之外,在第115小节加入了一个尾声段落。该段落的旋律的乐音进行主要以级进为主,经过几次变化最后回归主音。

三、和声织体与旋律的统一

乐曲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主要伴奏织体都由连续的三连音构成,当然部分段落,如主题A段也可以看做是六连音的构成,因为其主要和声进行是以六个音为基础。所以笔者选择的这份波兰国家版的乐谱是以2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2拍的记谱,国内出版的乐谱,大部分是以4拍记谱。笔者认为,考虑到乐曲的速度律动、和声编配以及演奏中的实际音响效果,波兰国家版的这种记谱方式更为妥当。(见谱例2)

谱例2.

在第一部分的B段落,左手和声的进行主要以半音级进进行为主,并且为B段结束时的旋律的半音进行做了铺垫,在乐曲的第15小节处,旋律突然的半音进行与左手的和声半音进行构成了平行六度的连续进行,并在第18小节进行到主调的属和弦上,为A段的再现做了一个完美的连接。在A段的再现中,第23小节,旋律重音位置的改变又与和声织体上的3连音构成形成了一种2对3的复合节奏进行,为该段的音乐注了一个全新的材料。

在演奏中,要充分运用到手指与手腕乃至手臂的合理配合,仅仅用手掌的拉伸与手指的抬指来演奏,最终又散失了乐音的音乐性,俨然成为一首练习曲。较为科学的一种演奏方式应当是“手指带动,手臂与手腕配合手指移动把位”,只有在保证手指尖准确的、合理的演奏,才可能运用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在演奏这一段落时,左手手腕的运动可以是以低音带动其后五个音的方式,而右手在演奏音程距离较远的两个音中间也应运用到手腕的带动,让音乐流动起来。

在第二部分中,C段的和声织体主要以和弦为主,然后这个和弦的进行又与旋律进行的重拍有一个节奏错位,我们可以尝试将左手部分的音全部提前一拍演奏,实际的和声效果并无变差,然却较肖邦的写法在听觉上有明显的不同。笔者认为,在旋律二分音符的进行中,加之以左手节奏的错位写法反而形成了一种和声上对旋律的推动感。同时这也对演奏者提出了考验,特别是在根音与和弦的力度安排上以及踏板的布局上。(见谱例3)

在C段的结尾处,第62小节,旋律主要以单音波音的向上半音级进为主,但是左手的部分却是根音的半音级进下行,这一写法在音响效果上具有很明显的推波助澜之效,同时这一处也同时是该段的力度最强之处,而后第64小节马上出现的ff是全曲唯一的一处。所以演奏中,要合理安排力度,我认为整个第二部分段落的演奏均是可以用“深且沉”的下键,然而下键的速度不能太快,根据音乐的需要可加强下键的速度与手指抬指的高度,这样不至于为了一个ff而导致其他段落的音响发虚。(见谱例4)

谱例4.

乐曲的尾声处,选择了和弦与3连音轮番进行的写法,我们很容易发现,乐曲的第一部分的织体正是3连音,而第二部分的织体则是和弦。这种融合了的织体的为该乐曲的结尾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圣咏一般的和弦加之即兴一般的快速3连音组合,并加以休止符的旋律阻止。时快时慢、虚虚实实,最终消失在主调的主和弦上。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该乐曲的旋律与和声织体交织一体,互为因果。而这一分析又不得不关乎到整首乐曲的形式与结构,两种不同的旋律与两种不同的织体在不同的段落中展示其不同的乐思,虽是分明却是有着无限的联系,正如主题的半音进行为全曲塑造了一个核心般的动机,而织体中的乐音进行又隐含着半音的动机,最后这一即兴似的动机又发展出了一系列看似即兴却又逻辑清晰、用意明确的乐音。所以我们在听觉上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即兴化的乐曲,然而从谱面的分析上、从演奏上却不能即兴,既要有浪漫时期音乐的率性自如又要有古典时期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A·索洛浦磋夫著.肖邦的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年

[3]刘庆刚.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人们音乐出版社,2003年

[4]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创新 下一篇:论“跨界演唱”中的“文化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