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品读智慧处理合理超越

时间:2022-08-15 08:45:40

深层品读智慧处理合理超越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领域特点、性质及教育目标,选择、研究材料及相关资源,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关于幼儿园的教材”,有这样的一段论述:“教材的性质和教具相似,也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不过教具是有形的,教材不一定都有形的。各种教材和儿童的活动连合起来,成功了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有形的教材,组织、筛选成适宜的教学内容?如何对筛选的内容(本本)做恰当的处理,符合现实中的幼儿(生本)的需要呢?对此进行了探讨。

幼儿教材品读策略策略一:多维对话,深层品读教材。

选择适宜的教材,事先进行较透彻的分析,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每一个教材在没有被充分分析、解剖之前都只是素材,还不能称其为“教学活动内容”,只有教师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找出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确定了教育目标之后,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生本的教材。因此,当我们选用了一个教材后,必须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多维对话,即:“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幼儿对话”。

所谓与作者对话,是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当我们拿到教材,首先要自问: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例如,大班美术欣赏教材梵高的《向日葵》,我们在查阅梵高的其他作品,仔细分析了作品炫丽的黄系组合,各种花姿的动态后,抓住了“强烈的生命力”这一主题。

与文本对话,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精心研读、细读。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幼儿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因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例如,《小小的船》这首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叶圣陶的这首诗,多少年来,被一代一代的孩子们传颂,每每读起,我们总会沉浸在浓浓的童趣与无限的想象中。但是在散文诗欣赏活动中却出现了问题,幼儿提出:“蓝蓝的天不是白天吗,白天怎么能看到月亮和星星呢?”,当我们设想作者的意图,挖掘文本中的重难点,品读这一教材时,我们豁然开朗。《小小的船》诗歌短小简洁,全诗语言富于韵律与节奏的美感,同时又有着画面的光感与色彩,初读这首儿童诗歌时,我们也许也会发出同样的疑问:既然有月亮和星星,那么诗歌的背景一定是在晚上,而“蓝蓝的天”常被用来形容白天,晚上怎么会看到“蓝蓝的天”呢?难道真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误?如果是有这样明显的谬误,早应该指出纠正了。

策略二:多元挖掘,智慧处理教材。

尽管教材已经集中了专家的智慧,但是,“实践出真知”,再好的教材,也未必能拿来就用,也需要经过实践的二次加工,不能盲目崇拜专家意志。

《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三只小猪要去游泳,猪妈妈说:“宝宝们,千万要记住回家的路。”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路边有棵大树,树下有只胖河马在乘凉。”另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草地上有一群小鸡在找虫子。”最后一只小猪说:“我记住了,河边有一只大鳄鱼在晒太阳。”游完泳,该回家了。可是,晒太阳的大鳄鱼、找虫子的小鸡、还有乘凉的胖河马都不见了!三只小猪迷了路……“呼噜、呼噜,我要回家!”“呼噜、呼噜,我找妈妈!”还好,听见它们的哭声,猪妈妈跑来了……

在准备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发现故事中的“胖河马”“大鳄鱼”这些小动物对小班孩子们来说太陌生,故事中小猪记的内容太复杂,句子太长,不利于小班幼儿理解,而且这则语言活动,关键是让孩子们讲出“小猪为什么会迷路?”“怎样做才不会迷路?”于是教师就删繁就简,用孩子们熟悉的“小乌龟”“小白兔”替代了“胖河马”和“大鳄鱼”,保留了故事的关键部分,使得故事内容更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尽管改变了故事中的角色,但并未影响这个大目标。当然在改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教材的关键点,而不能因为改编而使原有教材失去了本身的教育价值。

任何一个教材其所蕴含的价值本身是多元的,因此合理挖掘,合理选用,能让有形的教材发挥更大的价值。《变色鸟》是一则经典教材,这个富有诗意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基本的颜色概念。白鸟吃下了红色的果子,长出了红色的羽毛;吃下了黄色的果子,长出了黄色的羽毛;吃下了蓝色的果子,长出了蓝色的羽毛。当它又吃下几种颜色的果子时,就成了一只彩色的鸟。可是,在它继续吃了更多的各种颜色的果子之后,它却变成了一只黑色的鸟。黑鸟唱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音符,把大地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作者矢崎芳泽先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想出一个这样美丽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告诉孩子们色彩变化的原理(所有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黑色,而三原色可以配成千万种色彩),让孩子感受颜色的奇妙变化,用欣赏的眼睛去探索这个美丽的世界。

策略三:动态运用,合理超越教材。

我们都知道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是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形态,而是师生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教材作为课程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教学的“材料”或“资源”。在关注生成、关注互动的教学中,教师不断超越教材已成为必须。在《蚂蚁飞上天》这一讲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请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蚂蚁飞上天”?却节外生枝地出现了“蚂蚁有几只脚”的问题,这时教师智慧地将看图讲述的图片放在语言区内,让幼儿随机选择时间讲述,达成活动目标,同时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户外抓蚂蚁,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数蚂蚁的脚”来满足幼儿的兴趣,正是教师灵活的处理,使得这一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即时兴趣又达到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取得积极的效果。

同时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教师也要多样选择,以多种方式将教材用各种适宜的方式呈现。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图画书,故事中,爷爷把约瑟的一条毯子逐一做成外套、背心、领带、纽扣等,老师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图书阅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其对手工操作提出了精细的目标:“学习对称和保留最多原材料的剪法。”在活动过程中,层层去落实:第一环节,将毛毯改成外套——学习“对称剪”;第二环节,将外套改成最大的背心——学习“剪去越少越好的方法”;第三环节,将背心变成领带——巩固“剪去越少越好的方法”;第四环节,剪两个一模一样的最大的纽扣——综合运用“对称、剪去越少越好的方法”。

以上笔者针对教师使用教材的问题,作了论述,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让我们的集体教学走向高效。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下一篇:浅谈在全纳教育实验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