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1,1在绥中县梅毒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5 07:47:17

GM(1,1在绥中县梅毒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G(1,1模型在绥中县梅毒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1,1模型对绥中县2006――2012年梅毒发病率进行拟合,确定G(1,1预测模型,并对今后2年绥中县梅毒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绥中县梅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 YΛ(t=4.032683e0.34281019(t-1-3.242683,连续2年预测结果分别为:2013年12.9010万,2014年18.1710万。结论G(1,1模型可用于对绥中县梅毒发病率的预测,绥中县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防止疫情传播和扩散,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应加大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G(1,1模型;梅毒;预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01-02

我国梅毒自1980年以后逐年上升,1998年开始较快增长,2004年则开始呈较大幅度上升,到2007年病例报告208784例,发病率达15.9910万,为1998年的5.17倍,居中国2007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第4位[1],此后发病继续增高,至2009年开始稳居甲乙类法定传染病顺位第3位,2012年病例报告410074例,防治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卫生部下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明确到2015年要有效遏制梅毒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而2006年以来,绥中县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2011年、2012年上升最为明显,为此,考虑对绥中县梅毒发病率进行预测,以掌握其发病趋势、变化幅度,为防治对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由于G(1,1模型具有预测效果好、影响因素少、计算简单快速等优点[2],特别是对原始数据较少并具有明显上升趋势的数据预测有较好的效果[3],因此选择G(1,1模型对绥中县梅毒发病率进行预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梅毒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绥中县2006――2012年梅毒发病数据。

1.2方法建立G(1,1模型,用其对绥中县梅毒发病率进行预测。

1.2.1G(1,1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认为:任何随机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在一定时空区域变化的灰色过程,随机量可以看作是灰色量,无规的离散时空数列是潜在的、有规序列的一种表现,通过生成变换可将无规序列变成可以满足灰色建模条件的有规序列。灰色预测是基于微分方程的预测,在实际预测中所采用的多为一阶一元灰色模型预测方法,即G(1,1预测,它在灰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已知信息,用灰色模块理论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经累加生成为有规律的生成数据,进而建立一阶线性微分动态时间序列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灰色信息进行处理,按一定规律提高灰色模块的白化度,从而达到揭示事物内部的特征与规律的目的。以独特的数字方法把难以描述的理论作为灰色理论来处理,弱化随机因素的干扰,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4]。其建立步骤如下:

3讨论

近年来,绥中县报告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全国发展相符。根据绥中县2006――2012年梅毒发病率,建立灰色系统G(1,1预测模型,所得模型拟合度好,该模型a=-0.34281019,即0.3

G(1,1预测模型虽然有所需建模信息少,运算方便,建模精度高,预测效果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各种非规律性的社会因素对预测数据的影响,由于传染病发病率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等。因此,对梅毒疫情的预测,需要定期根据新的数据,建立动态预测模型,才能达到准确预测目的。对2014年绥中县梅毒发病率进一步预测时可将2013年实际发病率加入,以对模型进行修正后使用。有鉴于此,对梅毒的防治策略的制定与措施的调整必须要考虑其他综合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提供超前服务。

绥中县性病诊疗单位仍存在漏报,以及部分未到正规性病诊疗机构诊治而漏报病例由于得不到规范治疗还将造成疫情的蔓延,因此估计数可能仍低于实际发病例数,且发病仍将继续上升。同时由于加强了对梅毒的检测,梅毒发现率将大幅提升,此外,梅毒虽然有有效的防治手段,如开展健康教育,追踪,现症病员规范治疗等,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很好落实。因此,绥中县未来梅毒报告疫情可能比预测的情况更加严重。

另外,梅毒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相似,梅毒患者感染HIV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4-5倍,从而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5],因而控制梅毒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制对策和措施,遏制梅毒流行态势已刻不容缓。而预防控制梅毒,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应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相结合,加大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由于梅毒具有传播途径多,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传染期长等特点[1],容易造成疫情的蔓延,特别是胎传梅毒的发生。因此,要强化梅毒的监测和筛查,同时采取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及高危人群干预,进一步规范性病诊疗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治疗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具体措施为:一是加大农村和流动人口的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利用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工作,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栏、知识讲座、播放音像资料等,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普及梅毒传播方式及危害的相关知识,使人民群众准确掌握梅毒的预防方法,减少梅毒在一般人群,重点人群中扩散。二是依托艾滋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大对不同高危人群的梅毒监测力度,早期对所有孕妇进行产前梅毒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胎传梅毒发生。三是卫生、公安、工商等各部门齐抓共管,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必要的法制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取缔现象;四是加强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倡安全和百分之百的安全套使用。五是加强危险行为评估以及健康危险因素调查,以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伟东,姚建义.1998――2007年中国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11:830-831.

[2]蒋莹,祝太平.灰色模型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基层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2:21-22.

[3]何昕,陈亚青.应用改进的灰色模型预测民航管制员数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28-30.

[4]王丙刚,曲波,郭海强,等.传染病预测的数学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5:536-540.

[5]张君炎.中国性病流行形势和控制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304-305.

上一篇: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本溪市出生缺陷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