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8-15 05:35:48

《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 要: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改变,《液压传动》课程作为本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必须进行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有非常重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液压传动;工匠精神;理实一体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182

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中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强基工程”“信息技术”“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这些发展方向与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依靠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中国发展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显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时代任务。工匠精神的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液压传动》课程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必然承载着“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必然趋势。

1 工匠精神的解读

工匠,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一种匠人精神,它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工匠精神”是制造工业的灵魂,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2016 年,“工匠精神”首次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已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之中,必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师傅的“口传身授”。

2 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中,课程的教学即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融入工匠精神责无旁贷。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内化,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2.1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液压传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具备初步设计和搭建简单液压系统的能力,初步具备机床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职业能力。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重新定位,除上述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还应有以下有关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迎难而上,专心致志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设计意识;

(7)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8)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在专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技术进步是必然的,必须适时、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知识,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高要求。最近几十年,由于液压技术应用了微电子技术,推动了电液协同传动控制。液压技术正朝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拘泥于书本,结合本校实验实训设备现状,将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删除关于流体力学的一些理论推导,液压系统中压力损失的计算以及液体流经小孔和缝隙时的流量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对液压传动知识和技能掌握之外,还巩固和强化了电气控制的知识,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学做统一,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液压传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学做统一。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精心安排训练项目,进行能力递进式训练。教学实施中没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之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师布置液压系统装调任务,学生动手连接油路,完成指定功能,教师讲解所用元件结构,学生依据所学解释液压回路工作原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做统一,实现 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并重。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将企业“6S”管理规范贯彻执行,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不符合“6S”管理规范的操作习惯和技术性错误,以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的目的。建立 “6S”管理考核制度,让学生们互相监督、考评,考核结果直接计入操作成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鼓励学生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能力递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绦性件的动作要求,由学生来自由发挥,自行设计液压回路和电气控制回路,或者采用PLC控制技术进行控制,并自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则口传身授,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旨在培养着学生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而这正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所必须具有的特质。“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必须一丝不苟的在技能训练中去培养和形成。

3 总结

(下转第231页)

(上接第205页)

通过对学院2014、2015 级机电专业的《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实践,“工匠精神”内化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值得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玲玲.突出“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食品检测》课程建设[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02):8-10.

[2]薛德祥.立足“鲁班文化”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93-95.

[3]周闯,赵凤莲.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12):187-188

[4]陈小江,王荣华.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液压与气动课中的应用和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6(04):60-61

作者简介:郑东旭(1977-),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液压传动教学、科研工作。

上一篇:低压配电网运行自动化系统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家庭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