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分组协作与实例课题设计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15 02:25:56

职专分组协作与实例课题设计教学探讨

[摘 要]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应用型人才,是职业类计算机教育的基本目标,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其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程序设计课中采用分组协作和综合实例课题设计二种教学模式,总结其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与通行分享,共同探索提高职业计算机教育。

[关键词]职专、程序设计教学 分组协作 综合实例课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35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19-01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国家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必将愈来愈多。让学生在学校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动手能力,必然使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有可能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但是信息时代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获取的多元化让学生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或出现时冷时热现象,这也增添许多教师上好专业课的难度。在有关计算机的BBS论坛中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可以取消一些专业课的教学,教一些当前最流行的软件操作就可以了。这些看似具有短期效应的方法,实际不利学生将来面对市场的竞争,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如果这个软件已不再流行,那么学生又如何去改变和适应其它的操作需要呢!

古人曾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性特征,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他们成为有良好竞争力的人才。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其他教师的经验交流,就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分组协作,激发兴趣,培养团对合作思想

程序设计课对参与学习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好学生的成功往往提高了常态曲线,提高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望水平,使别的学生成功起来更加困难。为此,其他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就容易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当然就没了兴趣及继续学下去的毅力。然而在分组协作方式教学中,如果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话,学习活动就会被同学们赋予积极的意义。

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组协作教学方式。首先教师给学生上VB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这一过程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分给他们五个任务,有关工资管理、教学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和图书管理方面。我重点给他们讲述系统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至于具体的一些操作步骤,请他们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这之前,我给他们演示了这五个程序运行的结果,让他们自己知道所开发的系统需达到的要求。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开始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部分学生也一定有抵触情绪,当然思想工作和个别辅导解决困难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后,随着程序的深入,在学生中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计算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学期结束时,这些学生较顺利地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并且计算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学生在参加湖南省职高计算机过级考试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顺利通过。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学得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一些其他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有些学生还报名参加了全国计算机二级和三级等级考试。对于一名中专生来说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很多的程序设计知识要求更系统、更深入了,教师必定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其实到后来我发现真正需要教师做的工作很少,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们自己找书、上网找资料,相互讨论,而我们只是提供上机的实习条件和适当的辅导。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进步非常快。我想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一定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对于程序设计课这种专业课教学而言,我认为分组协作教学方式不仅是一种高效率方式,而且通过开展分组协作,可以使少数精英分子的学习变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学习,那些因为某个方面较差而害怕、气馁不想学习的学生变得不再尴尬和信心不足。对于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综合实例课题设计,培养动手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兴趣是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以一个班级为单位,首先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设计,指导学生做一个程序课程设计――“个人通讯录”。将课程设计为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①学生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设计解决方案;②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几个主要功能模块:个人信息添加、删除模块、编辑模块、更新模块、查询模块;③细化每一个模块,学生讨论并分析具体实现每一个模块的算法;④在每一步算法确定之后,完成程序代码的编写;⑤项目调试、处理错误;⑥完善用户界面;⑦组织项目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如“数据库数据源的连接问题”、“实现多种查询方式要求”等,不断修改、完善测试、再完善,直至用户比较满意;⑧打包。最终的用户可以选择其他班级学生,让他们来评价程序优劣和问题所在,以便在比较公平、实际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得设计的反馈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从简单到复杂将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其中,并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程序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在问题的关键点比如程序编写、程序测试阶段老师给与指导,师生共同研究,找出问题的所在以及解决方向。这时学生就有一种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全班的氛围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书店、到互联网上找资料,会废寝忘食地去上机实验。互相学习和比较谁的方法更好、更简炼,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失败了再来一次,一次小的成功也会使他们喜出望外,这是局外人所不能理解的。能解决问题就是一种提高,就是一种进步,这不仅是知识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了一种不断改进、创新的心态和意识。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有些同学学会了利用可视化编程序语言及图形处理软件创造性地编写了一些屏幕保护程序、课件演示程序、文档排版程序等很实用的小程序;有些学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目标,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真正良好竞争力的人才。

以上这两种教学方式看来很相似,其实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分组参与分析、解决多个同类型问题,教师只是最后进行分析、总结,但是前期教师必须进行基础知识的铺垫;而后者主要是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设计中来,整个过程教师和全体学生是同时参与、共同讨论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我认为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双主体特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神态、思维等活动获得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得教育、教学方式的提高、升华。最终真正实现“照亮了学生,升华了自己”的新的教师境界。上面这两种教学方式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其实还有很多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先示范,学生当模仿教师,这样提高了学生兴趣、满足其“主人感”,又发挥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编程思维方式,得到很多源自于学的好的思想方法;又比如教师可以先将书本上的知识讲完,然后引导学生到课外找资料进行学习和整理,把好的方法带到课内供师生共同学习、讨论。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见解,愿能抛砖引玉,共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职专计算机应用人才。

上一篇:从娜拉出走看现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下一篇:高校蛙泳基础课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