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8-15 01:41:37

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文章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分离;风险和不确定性约束了可靠性和相关性分离的程度;风险和不确定性贯穿于盈余信息的生产和认知两个阶段。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

关键词:盈余质量 信息不对称 风险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22-02

一、引言

盈余信息是信息海洋里的一朵浪花。如何保证盈余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在信息海洋的地位,这是会计实务者和理论研究者一直倾力关注的问题。

赵宇龙(1998)、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孟卫东、陆静(2000)、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等直接采用了线性模型来研究盈余质量。也有学者致力于因素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蔡春、谭洪涛和唐国琼(2006)将资本资产定价的三因素模型思想运用于盈余质量研究。本文认为盈余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盈余信息本身固有的质量和市场对盈余信息质量的评价。前者取决于信息提供者的素质,而后者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集体理性。

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生产盈余信息的会计处理程序,盈余信息的披露方式和时间,盈余信息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企业竞争对手的盈余质量水平。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按照影响盈余信息的供需两个方面来分类:一类是影响盈余信息的供给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盈余质量的内在属性;另一类是影响盈余信息的需求的,这些因素决定了对盈余质量的外在标准。两类因素的相互影响既是盈余质量动态变化的推动剂,又是决定盈余质量均衡的约束条件。

在诸多因素中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盈余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在第二部分,本文详细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在第三部分分析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分离的首要因素。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盈余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信息源是交叉的,非完全独立的。盈余信息所处的信息市场是竞争的。

盈余信息的提供者致力于提高盈余的相关性。但是,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的,盈余信息的提供者发现无法确定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阶数,甚至是需求信息的种类。在信息不对称时,盈余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不能以零成本达成对盈余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一致评价,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分离。

本文通过图1分析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分离现象。现实的信息市场,盈余信息是经济利润的有偏估计,图1中以盈余信息集与经济利润集相交来表示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诠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两个信息集相交的部分既满足可靠性又满足相关性,是现有技术水平下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图1中将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标志为A,将盈余信息集标志为B。当盈余信息片面强调可靠性或相关性时,盈余就开始扭曲对经济利润实质的反映,结果是图1中的B-A部分越来越大,而代表盈余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的A部分逐渐变小,从而盈余信息丧失了其经济诠释功能。如图1中,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E与盈余信息B和经济利润信息集C分别交与信息集F和信息集G,三大信息集共同交与信息集D,或者可以说信息集F和信息集G交集为D。信息集F表示既有水平下,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认识或评价;信息集G表示既有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利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认识或评价。盈余信息使用者对于经济利润的关注通过两类方式:一类是直接关注企业的经济业务,推断企业的经济利润;另一类是间接方式,其中通过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诠释,也可以推断企业经济利润的实际情况,当然也有其他方式可以诠释经济利润,本文只考虑盈余信息。直接方式产生了信息集G,间接方式产生了信息集F,投资者或盈余信息使用者需要将信息集G和信息集F相比较,从而确定经济利润。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随着信息反映对象、信息反映技术和信息使用主体的不同,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评价标准是变化的。图1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评价标准。一种是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时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另一种是投资者或是盈余信息使用者直接认知经济利润时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还有一种是盈余信息使用者认知盈余信息时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三种标准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均衡结果,即信息集A、信息集F和信息集G。由信息集A、信息集F和信息集G的相互关系可以分析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

如图1,信息集D表示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的最优解的认同部分,是当前条件下,盈余质量的最优均衡解。这种均衡是指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A部分是指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是盈余的生产质量部分,该部分满足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均衡约束;F部分是指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盈余信息的认知和评价,是盈余的认知和评价质量部分,信息使用者认为该部分信息满足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均衡约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部分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同的概念或标准。扣除D后A的其余部分表示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约束的盈余的生产质量未被信息使用者认知和评价的部分;扣除D后F的其余部分表示不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约束的盈余的生产质量却被信息使用者评价为符合均衡约束的部分;扣除D后G的其余部分表示信息使用者认可的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约束的经济利润。无论是A-D、G-D或是F-D,都表示市场效率的损失。当F-D部分增大,其它条件不变时,表示信息使用者不能识别盈余生产质量而认为盈余质量是较好的,相应的当F-D部分增大时,总伴随着A-D部分的增大,从而导致了盈余信息市场的柠檬化;反之当A-D部分增大,其它条件不变时,并不一定伴随着F-D部分的增大,可能的情况是信息使用者或是投资者认为盈余信息不具有信息含量,不如直接研究企业的经济利润,此时F-D部分逐渐减小,甚至为零。G-D部分的增大,恰恰可以说明上文描述的现象:随着G-D部分增大,越来越多的信息使用者直接关注企业的经济利润,放弃了经济利润的间接诠释语言――盈余,最终将导致盈余信息退出信息市场。图1中的B-A-(F-D)部分表示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诠释的无效部分,该部分既不能在盈余信息的生产环节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约束,也不能引起信息使用者的关注,是纯粹的无效率部分;C-A-(G-D)部分表示经济利润信息集中未被盈余解释的部分以及未被信息使用者直接或通过盈余信息以外的间接渠道认知的部分之和,是盈余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使用者需要努力诠释或认知的部分;E-G-(F-D)部分表示信息使用者需要的除盈余信息和经济利润以外的其它信息。

三、风险和不确定性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另一影响盈余质量因素。之所以将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列提出,是因为,严格的讲两者是不同的。奈特认为风险是指可以确定其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能通过诸如保险、对冲等措施来减小或转移;而不确定性则指客观概率分布完全不可知的情况。

结合图1现实市场的信息关系图,应用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我们假定经济利润是外生变量。当仅考虑一次盈余信息的供给和需求博弈时,该假定是合理的,即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会计诠释的和盈余信息使用者关注的是同一经济利润。当盈余信息使用者认可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时,如图1,盈余信息集B和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G有交集F,同时可以确定最优的盈余质量解集D;当盈余信息使用者的完全认可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时,如图1,盈余信息集B是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的子集;盈余信息使用者不认可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时,如图1,盈余信息集B和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G交集F为空集。

以上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有三点:第一,假定经济利润是外生变量,则不确定性只体现在盈余信息的供求博弈过程中;第二,可靠性和相关性量度对象是经济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盈余信息生产者对不同的经济利润的组成部分赋以不同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权重;第三,盈余信息使用者结合盈余信息以外的其它渠道的信息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认知和评价。

当盈余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的博弈为连续过程时,经济利润就是内生变量,不再是外生给定的。这很容易理解: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经济利润和盈余信息的认知和评价引致了相应的投资行为,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积累或资本流量发生了变化,最终将导致企业未来的经济利润的变化。经济利润的变化又引致盈余信息供求博弈的变化,因此,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考虑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时,经济利润、盈余信息和投资者信息均是变化的。

以下将分为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和认知过程,详细分析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是会计年度内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过程,该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工人进行经济活动,创造经济利润,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衡量会计记录质量的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第二阶段是会计年度结束至财务报告公布的过程,该过程中,会计人员再次对已记录的经济利润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分析,确定需要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盈余信息的生产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是变化的。在第一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努力诠释的是图1中的经济利润部分。会计系统赋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重随着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的性质、变化以及会计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新的博弈者和动态的视角。在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一阶段只是会计对经济利润的诠释,仅仅涉及会计人员和客观经济利润之间的认知关系;而在第二阶段中,由于盈余信息使用者的存在,使得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变得更加的复杂。

在第二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努力诠释的仍然是图1中的经济利润部分。但是,在第二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需要根据博弈相关性的变化来确定。

前文论点可以归纳为:第一,在衡量盈余信息的认知质量时,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了分离;第二,盈余信息生产者依据其对博弈相关性变化的历史趋势和未来走向的认知,修改其基础相关性;第三,由于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统一的,基础相关性变化必定引起可靠性反映域的变化;第四,当博弈相关性确定后,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了最终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第二阶段中,会计人员依据博弈相关性对已记录的经济利润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分析,最终确定需要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以财务报告公布日为界限,盈余信息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考察期财务报告公布之前的盈余质量期望形成阶段;第二,考察期财务报告公布之后的盈余认知质量调整阶段。在两个阶段中,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投资者认知盈余质量的影响不同。利用“前景理论”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两个阶段的不同,从而揭示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认知和评价过程。

盈余认知质量的第一阶段是指前期的盈余报告公布结束之后,出现了关于考察期企业的新信息开始,一直到考察期的财务报告公布为止的盈余质量期望的最终形成。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其实质是一个盈余质量期望形成的过程。

投资者在面对考察期出现的新信息时,仍选择前期的盈余质量或前几期的加权盈余质量为价值评估的参照点。随着考察期末的临近,投资者从不同的方面获得的关于考察期企业的经济利润信息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参照点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或者投资者的参照系的重心发生了偏移:由以前期的盈余质量为参照,逐渐转向了能够获得的重要新信息,或者,仍保留前期的盈余质量为参照系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为新的重要信息,此时,投资者赋予了前期的盈余质量较小的权重,而赋予了新的信息较大的权重,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权衡参照系。投资者在评价新信息时对盈利信息和亏损信息按照不同的价值函数来评估。一般说来,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即亏损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更大,投资者更可能将参照系锚定在意外的亏损信息上,从而影响了最终盈余质量期望的形成。总之,在盈余质量认知的第一阶段,投资者期望形成的突出特点是参照系的不确定性。由于参照系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者最终盈余质量期望的不确定性,这给盈余信息的生产者评估盈余相关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盈余质量认知的第二阶段是指考察期的企业盈余报告公布后到投资者的盈余质量期望调整结束。同第一阶段相似,本阶段也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其实质是盈余公布后的投资者的盈余质量期望的调整过程。与第一阶段不同,本阶段中,投资者的参照系锚定在已经形成的盈余质量期望上。当公布的盈余信息质量等于投资者的盈余质量期望时,盈余质量的博弈过程处于暂时的均衡状态。在这种均衡状态下,盈余报告没有信息增量,使得会计信息在信息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盈余信息只有提高信息增量,才能保证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盈余质量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是暂时的。盈余质量在横截面上可能存在着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的均衡解,而长远来看,信息市场的竞争使得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总是力图高于盈余信息的认知质量,而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的均衡解仅是特例。由于,投资者和盈余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和学习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使得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由此导致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之间的差异是盈余信息动态博弈的驱动力。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盈余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分离,风险和不确定性约束了可靠性和相关性分离的程度。风险和不确定性贯穿于盈余信息的生产和认知两个阶段。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是盈余信息动态博弈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

2.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数据[J].经济研究,1999(6)

3.孟卫东,陆静.上市公司盈余报告披露的特征及其信息含量[J].经济科学,2000(5)

4.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2(39)

5.蔡春,谭洪涛,唐国琼.会计盈余的规模、账面/市值因素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

(作者简介:刘百芳,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北京 100083;隋立秋,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和公司理财 北京 100081;方鑫龙: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 北京 100083)

(责编:贾伟)

上一篇:现行药品加成政策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卡罗尔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分析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