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时间:2022-08-15 12:21:46

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是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品质、学校特色发展。

教育科研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

学校教育科研定位

学校特色发展只能在学校文化传承中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也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和完善;一个学校的发展既是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也是在学校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持续发展,而教育科研正是激活创新精神、激发学校活力、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追求教育理想,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工具。

我校教育科研的定位是成为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引领、指导机构;教科研事务的服务和管理部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校本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在职学习培训相结合(研究—实践—培训三位一体),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一种深入到学校文化内核层面、能够深刻领悟名校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教育实践智慧、能够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巨大助力且被教师接受和欣赏的“真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文化

倡导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个工作部门都大兴思考之风、研究之风,坚持“持续改进”地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创造新业绩,为我校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做出贡献。

提倡教师开展“身边的教育科研”,鼓励教职工立足本校、立足本职、立足现实问题的解决、立足短平快,开展课题研究,使“以研促教”落在实处。

强化“四四四三”式管理模式(体系),保障科研有效实施并形成科研梯队。“四四四三”式管理模式(体系):四类行政管理者、四类教师根据工作需要、自身理想和兴趣能力,在四级课题和最贴近的三个发展区(阶段)中选择申报课题,学校通过教育科研的三级管理,最终培养三类人才(形成三级科研梯队)——领军人物、中坚力量和后备人才。(见下表)

搭建教科研展示舞台

学校提倡“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就是要为师生搭建发展和展示的平台,包括学习平台、体验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交流平台、活动平台等,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学校教育行为的背后蕴含的不仅是对师生现阶段发展的引导和呵护,更是对其一生发展的切实关怀。

教师的教育智慧决定学校的教育智慧,学校教师的水平决定学校教育的水平。为此,学校每学年主办二至四次教育科研系列培训会,从展示“智慧教师”的风采——谈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魅力,到论“教学智慧”——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到“我身边的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智慧,展示教师的教育追求和智慧,呈现科研在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学校教育科研文化,使全体教师在教育的理解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形成合力,推进教育理想的实现!

各行政处室、教研组和各级各类教师均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范围,以课题的形式规划本部门或本人的工作,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目前,我校立项的国家级课题或项目有4项,市级课题或项目有10项,区级课题和区后备人才资助项目有14项,待批16项,校级课题或项目40余项。

我校的国家级课题《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创建的实践研究》,负责人是校长、领衔执行人为副校长和各处室主任,这样既保证行政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又能促进科研和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效结合;学生处依据部门工作的性质,确立市级研究项目“生涯规划”,涉及必修课、选修课、电影课堂、精品导读、班会、实践活动等6大方面;曾经获得市第三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管理)模式实践研究》是教学处基于工作需要立项的科研课题;市级课题《项目实践教学:还原技术课程本色》,受到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极高评价和大力推广;语文组汪文龙老师作为备课组长,带领备课组老师研究如何增强“学科魅力”,建立了语文学科若干项目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编写了适合学生需要的系列语文学案,而汪老师本人也迅速成长为在全国语文信息化教学领域有影响的青年教师……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科研课题的支撑,由此可见科研在学校各层面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的感悟

科研不是摆设和花瓶,而是在传统中找灵感,在现实中求突破。良好的科研氛围会助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机构和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作用,以各级课题为抓手,引入高校专家资源,聚合学校优质资源,整合研究力量集体攻关,另一方面,要选择不同层次的科研骨干,加大支持培养力度,让骨干在一次次亲历亲为中体验成功,唤醒参与科研的内驱力,使百年老校在科研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奇葩。

教育科研就像是一双隐形的翅膀,牵引着学校改革的方向,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用好这双翅膀,学校将在实现美好蓝图的过程中,飞得更高、更稳、更快、更好。

上一篇:凸显文化教育功能:关于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思考 下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新探